提高上海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研究
陳力華 杜建耀
[摘 要] 上海汽車工業企業的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度較低,多數企業研究開發能力不足,勢必影響到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提 高上海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可采取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蛙跳戰略、規劃研發布局的高起點戰略、聯合重組戰略和模 塊化生產與系統化供貨的配送體系優化戰略。
[關鍵詞] 規模經濟;蛙跳戰略;研發布局;重組;模塊化生產;系統化供貨
汽車產業是上海工業中具有較高技術含量和良好發展勢頭的新興產業,正逐漸成為新時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和上海的支柱產業。伴隨著外資進入,上海汽車工業面臨著日趨強大的國際競爭所帶來的壓力,提高上海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是目前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
一、上海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分析
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可以結合該產業的經濟技術特點,選擇諸如規模經濟、產業集中度、貿易競爭指數、技術水平等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汽車工業是一個技術密集、資金密集、規模經濟明顯的產業。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結果必然使企業規模向集團化、大型化方向發展。而上海的各類汽車廠都隸屬于不同部門,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小,生產批量小,規模經濟作用難以發揮。上海最大的前2名汽車企業上海通用和上海大眾2006年的產量分別為41萬輛和34萬輛,銷量分別為36萬輛和34萬輛,規模經濟效益開始顯現。但與世界級的國際汽車集團相比,2006年在全球銷售量通用為909萬輛,豐田為878萬輛,福特為659萬輛,大眾為524萬輛,上海汽車工業企業的規模仍然偏小。
從國際汽車產業發展現狀看,年產100萬輛以下的汽車公司已經難以獨立生存,200萬輛規模的也面臨重組的局面。汽車工業是規模經濟最顯著的產業之一。企業追求規模經濟的結果必然使產業集中度提高,從而形成寡頭壟斷市場。美國、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汽車工業產業集中度很高,從本國各個企業在本國的市場份額看,通用、大眾、豐田都分別占據本國28%左右的市場份額。而2006年包括上海通用和上海大眾在內的上汽集團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17%,上海通用和上海大眾主要轎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9.6%和8.5%。上海汽車產業的市場集中度較低,這也是和中國汽車產業規模經濟水平低、市場進入障礙低的狀況相適應的。由于企業核心能力不強和汽車產業自主開發能力薄弱的缺點,造成新企業進入障礙低,導致汽車行業大企業難以擴大市場占有率,形成了較低的市場集中度。從橫向對比,上海汽車工業的產業集中度還遠低于發達國家。但從縱向發展看,上海汽車工業的產業集中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激烈的市場競爭正在逐步推進上海汽車產業的集中。
從貿易競爭力方面看,2006年我國汽車商品進出口雙雙呈現大幅增長態勢,總額達到462.30億美元,其中出口明顯高于進口,繼續保持并擴大了順差,從上年的19.28億美元上升到今年的37.30億美元,同比增長93.47%。雖然整車出口數量超過進口,但出口金額不足進口金額的50%。2006年出口汽車平均價格僅為9156美元,比上年有了較大幅度的降低。低價競爭是我國出口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
國際上汽車工業規模要求高,是由于技術含量不斷增加。跨國集團間的激烈競爭,不僅推動了兼并,也推動了世界性的技術創新浪潮。發達國家一般7-8年更新一次車型,短的只有4-5年。有的大型跨國公司的技術開發中心,擁有萬名科技工程人員。上海的汽車工業由于分散,除少數大集團外,多數企業研究開發實力不足。從技術水平的國際比較分析,雖然上海汽車工業的商用汽車開發能力已經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經驗,但與世界先進水平尚有5-10年的差距。在產品系列化基礎上,上海汽車工業企業已經可以做到每年都推出大量的新產品,而且主要轎車生產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中主要承擔的是把跨國公司的車型進行本土化的工作,雖然對某些產品具有了一定的升級改進能力,并且參加了某些聯合設計,但轎車自主開發能力尚有待提高。2006年上海轎車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在市場的份額分別為30%與70%,合資品牌在中高級轎車市場中仍占絕對統治地位。上海汽車產業技術水平是與生產企業的研究開發能力分不開的。上汽集團近年以自主品牌為引領,在研發投入上有很大進展,研發投入/凈收入的百分比,2004年與2005年分別為1.75%與3.09%,但仍與汽車跨國巨頭有很大差距,2005年福特為4.5%,豐田為4.1%,寶馬為6.7%。上海的汽車工業除少數大集團外,多數企業研究開發實力極其薄弱。由于企業規模小,研制經費少,各企業分頭花費巨資引進車型,買人家的知識產權,有限的技術力量就分散去消化這些“知識”,忙于提高國產化率,影響了技術水平的提高,從長遠看將會嚴重影響上海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上海汽車產業發展潛力巨大,為提高上海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以下的發展戰略是可取的。
二、發展新能源汽車的蛙跳戰略
在上海汽車產業發展模式上,有著兩種的戰略思想:一是跟蹤式戰略;二是蛙跳式戰略。前者認為:根據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晚,基礎差,當前多數企業關注的重點在市場份額和經濟效益上,投入自主創新、自主品牌的開發力量不足。因此宜采取跟蹤式戰略,與國際先進國家進行合作發展,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先進技術、核心技術的突破,但全面超越的難度很大。后者認為:鑒于中國汽車石油技術基礎薄弱,可直接跳入汽車新能源的開發時代。
2006年末,中國民用汽車保有輛達到4985萬輛,比上年末增長15.2%。在未來10-15年內,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汽車的最大消費國和最大生產國,中國石油消費量和石油對外依存度將大幅上升,此時無論能源消費總量還是單位產品能耗都隱含著我國可能面臨能源危機,而汽車產業無疑將首當其沖。與此相關還有嚴重的環境問題。因此,與其等到石油、環境危機加劇到無以復加時再發展節能汽車,不如現在早開發、早突破,還可避免目前投入過多的資金和力量搞傳統汽車開發和設施造成的浪費。
我國的自然資源和技術力量為蛙跳式發展提供了可能。我國在太陽能、風能、水能和天然氣資源上非常豐富,從中能獲得巨大的氫能,需要在燃油內燃機和興建氫能設施上有所突破,20年左右完全可能直接進入氫能時代。2005年在上海國際工業博覽會上,上汽股份以“新能源浪潮新動力上汽”為主題,攜一系列最新自主創新成就和合作開發成果集體亮相,展示了上汽股份在新能源汽車研發和應用領域的領先優勢以及先進的配套技術,包括整車開發技術和零部件技術。在氫燃料電池汽車方面,展示了上汽股份與同濟大學等單位共同自主開發的燃料電池MPV以及與通用汽車聯手示范運行的“氫動三號”燃料電池轎車。新能源已成為推動汽車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動力,快速啟動新能源戰略,并迅速找準自己在這新一輪角逐中的戰略地位,是上海汽車企業參與汽車產業國際化競爭的必然選擇。
三、形成合理研發布局的高起點戰略
以高起點發展中國的世界級汽車工業為目標,上海汽車產業應始終視汽車研發為汽車產業長遠發展的重要基石,要全面強化在汽車研發領域的綜合實力,并初步完成從關鍵零部件研發到整車研發的汽車研發整體布局。 汽車研發實力是汽車產業核心競爭力之本,更是發展自主品牌之本。上海汽車產業應循序漸進地逐步形成完整的汽車研發布局。以此為支撐,上海汽車產業應擔負起高起點打造面向國際市場的自主品牌的使命。
上海汽車企業還必須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上海汽車工業的發展不能僅僅停留在引進國外制造技術,仿制國外同類產品的層次,而應當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因此,上海汽車企業必須加大研發投入和專業人才的培養。上汽集團堅持自主開發與對外合作并舉,一方面通過加強與德國大眾、美國通用等全球著名汽車公司的戰略合作,形成上海通用、上海大眾、上汽雙龍、上汽通用五菱、上海申沃等系列產品;另一方面集成全球資源,加快技術創新,推進自主品牌建設,相繼推出了“ROEWE榮威750”系列轎車產品,逐步形成了合資品牌和自主品牌共同發展的格局。
上海汽車產業必須形成高起點研發布局,在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后才能有效地提高國際競爭力。只有有了自主研發的科技創新成果,才可以立足于科技不斷發展的國際汽車市場。
四、開放、競爭下的重組戰略
汽車發達國家的汽車工業發展史,同時又是一部生產集中程度越來越高的聯合兼并史。汽車工業的技術特點、產品特點、生產特點決定了汽車工業本身必須實行集團化經營。目前,世界汽車大公司(含零部件公司)之間的合并聯合已經成為汽車行業正在發生的一個事實,而且這種合并聯合趨勢還將繼續發展下去。汽車工業升級為支柱產業的前提是建成一批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力的大企業。上海的汽車工業要提高國際競爭力,必須進行資產重組,以實現優勢互補和規模化經營。因此,加快集團化進程既是汽車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應對汽車工業全球化的需要。
上海汽車產業雖然初具規模,形成了一定的產品系列和生產布局,但分散度高,產業鏈條短,產業集中度亟待提高。當前的國際經濟競爭是產業集群的競爭,上海汽車產業要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實行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勢在必行。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在產業內實現專業化分工合作,進行大企業集團之間聯盟,提高產業集群程度,才能實現規模經濟。首先,要改革目前上海汽車產業垂直集中的生產組織形式,打破汽車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在產業內進行合理的專業化分工,避免重復建設,優化產業結構。將汽車企業中的非核心業務剝離出來,通過轉制等方式形成配套企業,從而使得整個汽車產業鏈上各臨近地區的成員企業(如上游的零部件等專門的供應商、下游的服務商、互補產品的制造商和專門基礎設施供應者)集聚在一起,根據效益和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原則進行分工合作,市場將更有效地獲得各種資源。產業鏈上的各個企業專門負責產業鏈上各自的責任,避免“散、亂、差”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其次,要明確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目標是合理進行產業內部分工,提高專業化程度,提升競爭能力。因此,必須始終堅持把提高汽車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作為努力方向,不能簡單地認為把資產重組,分工優化,建立幾個大的企業集團就可以提高競爭能力,而是要通過與零部件配套企業共同參與新產品的開發,提高零配件企業技術水平,形成整車企業與零部件配套企業共同發展的良好機制。要逐漸讓整車生產企業退出大部分零部件配套的生產領域,進而提高整車生產企業的競爭力以及零部件配套生產企業的競爭力。特別注重對零部件企業進行合并式重組,走專業化分工之路。最后,建立大企業聯盟,實現強強聯合,提高汽車產業的經濟規模。針對上海汽車業界的企業組織現狀,政府應進一步扶植大型企業集團,把有限的資源集中到少數有實力的企業上,引導和推進現有的幾十家大企業聯合,逐步形成三、四家具有雄厚科技經濟實力、強大創新能力的大型現代汽車企業集團和一批現代零部件企業集團。實現汽車開發、采購、制造和銷售的全球化,從而達到優化資源配置、優勢互補、降低經營成本、掌握市場主動權、發揮規模經濟的目的。
在開放、競爭的基礎上,產業政策的重點是對汽車工業中占主體地位的國有企業進行實質性的現代公司制度改造,推進企業產權的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同時,運用資本市場等多種手段,推動上海汽車與汽車跨國公司、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之間的合資、合作、并購等方式的產業重組。
五、模塊化生產和系統化供貨的配送體系優化戰略
在世界汽車界,模塊化生產和系統化供貨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發展潮流。整車廠將不僅僅在產品上而且在技術上依賴配件廠商,使得零部件廠商成為決定未來汽車工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對于我國汽車企業來說,除極少數企業產品外,汽車零部件工業產品水平和技術開發能力比整車更為落后,直接導致整車產品質量提高緩慢。模塊化生產和系統化供貨可促使我國汽車企業形成必要的經濟規模,改變生產效率低下的局面。我國汽車企業小規模的模塊化生產方式已局部開始運用,正處于起步階段。
上海汽車企業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競爭力,勢必要采取系統化供貨、模塊化生產這種世界流行的采購方式。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國內各大汽車整車企業利用模塊化方式采購的零部件比例將不斷提高。
在上海西北的安亭,一座現代化的國際汽車城正在迅速崛起。作為上海四大產業基地之一,上海國際汽車城改變了以往單純的產業制造格局,形成了以核心企業為樞紐的企業群和融科研、制造和服務于一體的產業鏈,這就為模塊化生產和系統化供貨創造了條件,促進了產業配送體系的優化。
上海汽車產業應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促進汽車的科研、制造、商貿、博覽、旅游的發展。新型企業群的產業鏈形成,順應模塊化生產和系統化供貨的發展潮流,不斷凝聚產業長期發展的“爆發力”,不斷培育和增強上海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朱金生,柳云.自主研發是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由之路[J].汽車工業研究,2005,(5).
[2]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工業年鑒(2005)[J].北京:中國汽車工業年鑒社,2005.
[3]劉志迎,等.中國轎車產業發展:基于產業組織理論的研究[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宦.構筑上海汽車工業的國家競爭優勢[J].上海汽車,2005,(3).
[5]張伯順.民用汽車保有量增至4985萬[N].新民晚報,2007-03-21.
[6]永鈞.汽車進出口兩旺順差擴大[N].新民晚報,2007-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