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與第三次創業
何繼江
展會尚未結束,家電協會的領導卻發現,有一些老總竟然不見了人影,趕快派人去找,發現很多老總結伴到科隆城里購物,領導瞠目結舌。老總黯然相告,看了人家的展臺和技術,才知道自己應該回家歇著了,晚歇著不如早歇著。
這批老總回國之后,在悄無聲息之中,中國又多了一批合資企業,少了一批民族品牌。
其實,這些人未必是錯,他們是應對WTO的第一批試驗者,他們了解了對手,也了解自己的差距,最后選擇了一條道路:合資,為別人打工。
現在時間已經過去了七年,中國企業的實力今非昔比,但加入WTO后,跨國巨鱷們進逼中國市場的壓力,卻更加讓人心悸。
如何應對WTO,可以用這樣三句話來概括:1、知彼;2、知已;3、第三次創業。
一、知彼:深入了解跨國公司對手、樹立標桿。
過去,很多企業對競爭對手的了解不是很多,一說起跨國公司的做法,馬上說,那是美國,咱們國情不同,或者別人是大公司,我們是小公司。有不少人以中國國情為借口不肯認真鉆研跨國公司的戰略戰術。
現在,企業需要安排一班人馬專門搜集同行業的跨國公司的情報,琢磨其技術趨勢、研究其管理思想、分析其戰略戰術,而且在這些對手中,還要選擇一個作標桿,也就是學習榜樣,像參加一萬米長跑比賽一樣,認準領跑者,死死咬住。
二、知已:深刻剖析自己的差距和劣勢。
有很多企業總裁在各種場合表示“我們已經為WTO做好了準備,我們不怕跨國公司”。
坦率地說,這些話頂多是給自己吹吹牛、壯壯膽,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都說,離破產只有18個月,你憑什么不怕。
中國的企業應該不要怕說自己不行,說畏懼并不是沒有自信,不說畏懼也并不表明就有自信,真正自信的人反而永遠畏懼、永遠憂患,而真正憂患的企業則需要勇敢地解剖自己。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于解剖自己,但企業必須對照跨國公司標桿,血淋淋地解剖自己,解剖出自己在應對WTO時最致命的幾個缺點,列出個第一第二第三來。
三、第三次創業:從現在開始,實施世貿競爭力工程。
應對WTO實際上就像一次再創業,但是與以前的第一次創業、第二次創業相比,第三次創業的目標已經不同。這次創業的目標不是為了原始積累,而是要樹立與跨國公司平等對話的獨特的競爭優勢。無論是自己成為跨國公司、還是與跨國公司分工合作,或者是為跨國公司打工,都必須樹立一種獨特的優勢。這需要企業按國際規則辦事,用跨國公司的管理理念與方法,緊鑼密鼓地實施世貿競爭力工程,分步驟地、持續不斷地進行管理再造,在與跨國公司的不懈地周旋中成就這一次創業歷程。
中國最優秀的企業如海爾、聯想等在十年入世的準備歷程中,名牌戰略是最堅持不懈的一項工作,本期雜志總裁關注的選題“中國品牌評價十年”,在一定意義上是中國企業應對WTO,發起和推進名牌戰略工程的一個縮影。今天,發起了質量萬里行、企業名牌戰略等著名活動的艾豐老師又領導我們開始了世貿競爭力工程,讓我們感謝這位為中國改革發展做出過不朽貢獻的老人,并向這位永遠奔走不息的斗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