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過剩下的黑龍江省對外投資策略
佚名
論文摘要:流動性過剩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態的主要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不斷增大,使我們以往的宏觀調控措施往往捉襟見肘,左右為難。那么,我們該如何解決國內所面臨的這一復雜情況呢?國家剛剛制訂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加快實施“ 走出去” 戰略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本文認為,發展對外投資是緩解流動性過剩的有效措施,而黑龍江省在發展對俄投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因此,我們應抓住機遇,以自然資源和技術領域為重點,鼓勵企業對俄羅斯相關領域的投資。
論文關鍵詞:流動性過剩,對外投資,策略
流動性過剩是當前我國經濟運行狀態的主要特征。在這種狀態下,既存在無物對應的貨幣,又存在貨幣資金的難以貸出;既有產能過剩,產品積壓,大量的失業,又有強大的待實現的購買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不斷增大,使我們以往的宏觀調控措施往往捉襟見肘,左右為難。那么,我們該如何解決國內所面臨的這一復雜情況呢?國家剛剛制訂的《十二五規劃建議》為我們提供了有益的思路。該建議明確提出要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到境外投資合作。在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大背景下,大力發展對外投資不失為明智之舉。在這一宏觀環境下,黑龍江省應如何根據自身情況,鼓勵引導對外投資,進一步加快黑龍江省的發展,則是一個急需回答的問題。
一、發展對外投資是緩解流動性過剩的有效措施
當前流動性過剩形成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際收支順差過大所帶來的過多的人民幣投放。1994年1月1日,我國對外匯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執行了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時央行取消了各類外匯留成、上繳和額度管理體制,對境內機構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支實行銀行結匯和售匯制度。這樣,除國家規定的可以開立外匯賬戶保留的以外,企業的外匯收入必須賣給外匯指定銀行,然后由銀行將平盤后多余的頭寸賣給國家。統一強行結售匯制度的實行,使央行變成了外匯的最終買家,并為此投放了大量的人民幣,形成巨額外匯占款。
我國創設強制結售匯制度的初衷是解決當時的外匯短缺問題,然而,沒有想到的是,大量本幣投放所帶來的流動性過剩的負面影響日益增大,已嚴重威脅著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為了避免宏觀經濟出現大的波動,央行不得不從2003年4月開始以發行央行票據的形式購回過多的流動性。大規模的票據發行,不僅使央行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而且由于央票不斷滾動到期,為了覆蓋到期票據和新增貨幣量,央票發行規模也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到2007年上半年,央行票據余額已達到3.8萬億元人民幣。強制結匯制度已經充分暴露了期效性、階段性的特點。迫不得已,2007年8月13日,國家外管局宣布,境內機構可自行保留經常項目下的外匯收入。但在普遍預期人民幣升值的大環境下,放棄美元持有人民幣仍然是國內企業的理性選擇。因此,國家外匯儲備攀升依舊,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難以釋放。雖然央行通過不斷提高法定存款準備率、存貸款利率等方式來降低流動性供給,試圖以此將過多的人民幣凍結住,不讓它們進入銀行與實體經濟,從而減少對資產價格的影響,達到控制通貨膨脹的目的。但是從控制通貨膨脹的實際情況來看,其效果有限。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央行能夠掌控的只是商業銀行能夠運用的資金,而不能控制國內經濟主體對其完全擁有自主權的儲蓄貨幣的使用。因此,我們應該對國內過多的流動性進行合理引導,通過發展對外投資,開拓國際市場,降低國內經濟波動的風險。
國內大量資金閑置,難以找到合適的投資途徑,是當前流動性過剩的一個主要表現。對銀行而言,高成本的巨額金融資產游離于實體經濟,在銀行內部低效甚至無效運轉,必然給銀行帶來日益沉重的經營壓力。另一方面,如果不對這些資金加以疏導,只能是現階段各種資產的輪番泡沫化,最終引發經濟動蕩。因此,使過剩的流動性流向境外不失為緩解國內流動性壓力的一個有效辦法。我們應通過對限制對外投資的各種政策的調整,把資金堵塞的渠道打通,為投資行為掃清障礙。這樣,國內的企業就會擁有更多的自由發展空間。國家通過對發展對外投資的鼓勵,通過企業的自主選擇,使國內更多的企業走出去開拓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在國際市場上獲取更大的收益,這不僅可以緩解國內流動性過剩的壓力,而且對于民族資本的國際化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培養國內企業成為跨國公司都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從發達國的發展歷程來看,企業的國際化也是其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發展對外投資給我們提供了釋放過剩流動性的理想空間。
二、黑龍江省發展對外投資的優勢
英國經濟學家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通過對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系統研究,得出了發展中國家對外投資的基本規律。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認為,發展中國家跨國公司對外直接投資受其國內產業結構和內生技術創新能力的影響。在產業分布上,首先是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的縱向一體化生產活動,然后是以進口替代和出口導向為主的一體化生產活動。從海外經營的地理擴張看,發展中國家企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距離”的影響,其投資方向遵循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的漸進發展軌道。由此看來,地理位置對于一國對外投資的區位選擇上占有重要地位。按照坎特威爾和托蘭惕諾的對外投資理論,黑龍江省作為邊境大省,其在發展對外投資方面應具有較大優勢。
首先,黑龍江省作為邊境大省,擁有與向周邊國家進行投資的地理優勢。黑龍江省共有18個邊境市、縣與俄羅斯接壤,與俄羅斯的邊界線長達3045公里,擁有25個一類口岸(有15個邊境口岸),其中水運口岸16個,航空口岸4個,鐵路口岸2個,公路口岸3個,是僅次于廣東的口岸大省。這樣一個地理位置,使得黑龍江省與俄羅斯之間的鐵路、公路、水路較為便利,因此其在發展對俄投資上交通優勢明顯。
其次,黑龍江省擁有發展對俄羅斯投資“心理距離”小的優勢。中俄兩國人民擁有深厚的感情基礎,黑龍江省擁有較為雄厚的俄羅斯文化底蘊,民間交往較為密切,雙方通婚現象較多,留學生交往較為頻繁,因此兩者合作的區位優勢是明顯的。哈爾濱曾是俄國僑民在中國東北的最大聚居地,在俄羅斯文化向中國東北地區的傳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1991年起,兩國各有100多個文藝團體進行了互訪,而黑龍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從2001年起,中國每年有1萬多名留學生在俄羅斯學習,其中中國東北留學生約占1/3。而大批的俄羅斯留學生更多地選擇黑龍江省學習深造。繼2004年成功舉辦中俄青年友誼年之后,兩國政府又通過舉辦“國家年”、“外語年”等活動使中俄文化交流不斷深化,而黑龍江省與俄羅斯的文化交流也得以不斷加強。
最后,黑龍江存差位于國內前列,其流動性過剩特征較為明顯。2006-2008年黑龍江省的存貸比分別為57.3%,56.6%和50.6%,遠低于全國68.5%,69.3%和69.9%的平均值。省內銀行體系流動性過多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更多的投資機會。因此,借助于發展對外投資,有助于緩解這一現象。黑龍江省發展對外投資,雖然表面上看是黑龍江省的資金流出,似乎不利于本省經濟發展。但是,在國內資金不能有效充分利用的情況下,如果借助于對外投資能夠將俄羅斯等國際市場成功開拓,借助于對外投資能夠找到制約黑龍江省發展的技術、適宜黑龍江省發展的項目,則會為黑龍江省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而俄羅斯市場的成功開拓必然會為黑龍江省的穩定持續發展帶來更多機遇,同時也會帶來與其他國家更多的合作機會。
三、黑龍江省發展對外投資的策略選擇
由于我們國家在對外投資上還剛剛起步,以往對投資的限制還很難一下子完全放開。因此,中國鼓勵對外投資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不斷放松管制的過程。黑龍江省在發展對外投資方面,可以結合黑龍江省地處邊疆的特點,從黑龍江省的長遠發展以及國家利益的角度,對對外投資加以政策性引導,在對外投資項目的核準等方面引導企業的對外投資。
首先,在對外投資的國別策略上,應重點發展對俄投資。由于黑龍江省地處邊疆,而地理位置對于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黑龍江省境內企業要想發展壯大,如果只是依靠國內市場,其“邊緣區”地理位置的劣勢將難以規避。但作為邊境省份,如果能夠將鄰國市場成功開拓,則其地理位置的劣勢就完全可能“升華”為優勢,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地緣經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傳統的區位條件取決于由區域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物流交通及信息交流的便利程度。由于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接壤,鐵路、公路、水路較為便利,因此其交通優勢明顯。俄羅斯是黑龍江省的惟一臨國,并且黑龍江省沒有出海口,同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等的經貿交往與其他省份相比沒有地理優勢。因此,這就決定了其地理位置的“升華”只能依靠開拓俄羅斯市場。如果黑龍江省能夠進一步密切同俄羅斯的經貿合作,由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和經濟生產活動的差異而產生的在資源、資金、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互補性將會進一步推動兩者的發展速度,黑龍江省對俄經貿中心的優勢會進一步得以發揮,其經濟快速發展的愿望會得到強有力的支撐。
其次,在對外投資領域的選擇上,應注重對自然資源領域與技術領域的投資。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面臨的資源約束和技術約束將是長期的。應該說,無論從自然資源還是智力資源來看,世界上都沒有幾個國家能夠與俄羅斯相提并論。據統計,俄羅斯已探明和初步探明的各種資源的價值達28.6萬億美元,而預測的潛在價值則高達140萬億美元。俄羅斯的土地、森林資源在世界上獨一無二,天然氣等十多種礦物資源的儲藏量居世界首位,煤、石油、水力資源以及許多有色金屬的貯藏量居世界前列。對俄羅斯資源型行業投資,既有利于解決俄羅斯人力、財力的不足,緩解土地閑置的壓力,又有利于黑龍江省閑置資金的使用效率,解決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資源約束。因此,若加大對俄羅斯資源領域的投資,將是一種雙贏的合作。在高科技領域,俄羅斯擁有巨大的智力潛力,擁有一支世界一流的科學隊伍。據統計,俄羅斯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的科學研究專家達96.8萬人,工程技術人員超過100萬人,其中科學博士2.48萬人,副博士16.86萬人。按人均自然資源和智力資源占有量來說,俄羅斯超過美國1-1.5倍。在美國高盛公司提出“俄重新崛起”的觀點后,印度學者莫漢即一針見血地指出,俄羅斯擁有驚人的技術資源,“對于中國和印度來說,最好的選擇是充分發掘自身經濟潛力并抓住俄羅斯的技術,否則西方將會找到打敗我們的途徑。”因此,加大對俄羅斯的投資,為充分利用俄羅斯的科技優勢提供了可能。
2 李學彥. 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儲蓄過剩問題研究.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8.5.
3 王世才. 中國東北與俄羅斯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中國吉林網. 2010年07月21日.
4 文魁. 李學彥. 流動性過剩的機理分析. 國際金融研究. 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