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強化高職化工專業建設適應區域經濟發展
張爽爽
論文摘要:針對高職化工專業如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筆者從考察宜昌化工行業發展現狀入手,分析了如何改革目前育人模式,如何實現高職專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闡明三峽電力職業學院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經驗。
論文關鍵詞:高職化工教育;地方經濟;工學結合;校企合作
高職教育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其中的“服務”就是要求高職專業要服務區域經濟建設和地方社會發展,服務行業企業建設發展。三峽電力職業學院的應用化工專業建設主動適應宜昌地區化工行業地方經濟發展,專業建設的教育任務和方向主動適應宜昌區域化工行業發展對化工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為了進一步科學合理地規劃化工專業設置,優化化工專業資源配置,使化工專業更好地為地方經濟服務,我們對大宜昌市范圍內的化工企業進行了調研,試圖找到職業學校技能人才的培養與地方經濟對技能人才需求的契合點。
一、宜昌地區化工行業發展現狀
宜昌市是全國八大磷礦產區之一。近年來,形成了以宜昌開發區、猇亭園區為產業核心區,以宜都、興山、遠安等縣市為產業延伸區,以興發集團、宜化集團、三新磷化等七家湖北省循環經濟試點單位和骨干企業為支撐的磷化工產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宜昌市第四次黨代會明確提出要把宜昌建成“全國重要的磷復肥和精細磷化工生產基地”。
1.宜昌地區大型磷化工企業發展現狀
2010年,全市化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雙雙突破500億元。預計到2012年,化工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50億元,2014年至2015年,化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率先突破千億元。
湖北宜化集團是擁有煤化工、磷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的大型企業集團,所生產的產品有尿素、氯化銨、磷酸二銨、NPK、磷酸一銨、碳銨、硝銨、純堿、PVC、燒堿等,是中國最大的化肥、聯堿、氯堿化工生產企業。
湖北興發集團是我國最大的精細磷酸鹽生產企業,全球最大的六偏磷酸鈉生產企業。產品包括工業級、食品級、牙膏級、飼料級等系列磷化工產品50多個。
湖北三寧公司是煤化工、精細化工、磷化工為一體的大型化工企業。產品包括40萬噸合成氨、40萬噸硫酸、25萬噸甲醇和液氨、100萬噸高濃度磷復合肥、30萬噸碳酸氫銨和1萬噸農藥和醫藥中間體。
2.宜昌地區磷化工產業特點
到“十二五”末期,宜昌化工行業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將突破千億元。2010年,全市化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實現主營業務收入雙雙突破500億元。預計到2012年,化工產業完成工業總產值750億元,2014年至2015年,化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率先突破千億元。
在充分考慮位置、規模、發展空間和功能后,宜昌確定化工園區規劃,7個縣市區中建議設立10個專門區域,即枝城化工工業園、姚家港化工園、壩陵工業園區、巖屋廟工業園區、荷花化工工業園區、江北化工產業園、萬里化工產業園、鴉鵲嶺磷精細化工園、猇亭化工園區、宜昌化學工業園;4個縣市區中6個專門區域將被控制發展,即楚天化工園、汪家化學工業園、白沙河化工區、劉草坡化工區、黃糧坪化工區、宜昌市銀河煤化工有限公司廠區。
此次調研,掌握了宜昌地區磷化工及相關化工產業的現狀和發展動態,獲取了第一手材料,為今后三峽電力職業學院化工專業建設的定位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奠定了基礎。
二、宜昌地區對化工人才的需求
本地區化工行業的特殊性:化工企業較多,化工人才需求旺盛。通過調研我們要分析清楚企業對化工人才的硬件要求是什么,即需要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擁有什么樣的學歷、需要掌握什么樣的專業知識,這樣本專業學生畢業時才能“適銷對路”。通過對宜化集團人才的統計發現:一線技術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占90%,副部以上管理人員中本科以上學歷占82%,班組長以上管理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占68%。就全市化工企業統計看,對本科學歷人才的需求占總體需求的42%,對高職大專學歷的需求占到35%,高中學歷也有15%的需求量。相比之下,高學歷明顯“滯銷”,碩士、博士需求量僅為3%,高中學歷以下的需求量為5%。可以看出高校所提供的化工專業人才是企業需求的主體。走訪的許多企業負責人表示高職學生普遍比本科學生更能勝任化工生產一線操作,在企業更能留住。除個別研發類崗位外,化工人才學歷不需要太高,一般來說,高職就可勝任。從宜昌化工行業來看,高職人才的市場是供遠遠小于求的。
1.符合宜昌區域化工行業經濟特色的課程建設
以磷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為專業人才培養核心,以就業為導向,將化工總控工、化工檢驗工、化工制圖等職業技能培訓內容納入到課程體系中,使課程與企業崗位緊密聯系。化工專業主要包括“合成氨生產技術”、“精細磷化工生產技術”、“純堿和燒堿生產工藝”、“工業分析”、“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化工設備基礎”等課程。組建課程改革小組,針對課程的內容進行項目化改革,用一個或幾個實訓項目囊括課程內容,并針對重點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制定課程標準和要求。根據專業所對應的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職業能力,融合相關行業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為滿足社會崗位對知識能力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課程設置,并進行動態調整。結合課程建設的實際,先選取部分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重點建設,通過網絡課程、優質專業核心課程及精品課程的建設,帶動專業整體課程的建設與發展,共享優質課程資源。 2.構建符合宜昌區域化工行業經濟建設的人才培養體系
我院化工專業培養的學生是面向宜昌地區化工生產行業生產一線操作技術人員的,不是培養理論型、研究型化工人才。本專業學生除掌握一定的煤化工、磷化工和鹽化工理論知識外,更多的要求具備化工生產一線崗位的操作技能,要能夠運用理論知識理解化工生產的生產原理和操作工藝,通過實踐操作又不斷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因此我們的高職化工專業的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適應宜昌地區化工行業對崗位的要求,在為學生提供必需、夠用、實用的理論知識基礎上,重點培養從事化工生產一線崗位的操作技能。
我們按照宜化集團、興發集團真實化工生產過程和一線崗位職業能力要求來改革化工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這些企業調研過程中收集了大量生產過程的圖片、視頻資料,我們把這些形象生動的內容引入理論教學課堂。另外像湖北山水化工公司把淘汰的、損壞了的不能使用的化工設備捐給了學校,方便了我們運用實物教學,學生可以親眼看到、親手摸到,在化工設備實訓中還可以現場拆裝。這樣直觀的教學方式也大大加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了“教、學、做”為一體的教學方式。在學生三年級時是為期一年的頂崗實習,在實習期間學生除了按照企業的要求完成日常工作外,還要完成畢業設計(論文)。我們要求學生所寫畢業論文是生產性畢業論文,即在哪個崗位就寫與本崗位生產相關的畢業論文。要求學生在論文中對自己所在崗位的生產原理、生產方法、生產設備、工藝指標、事故處理等等加以梳理和歸納使之成為一篇真正貼近生產實際的論文。同時我們也會對學生的論文加以整理,又能夠很好地幫助我們了解企業最新的生產情況,指導我們教學改革。同時還開設了宜化、興發集團定向班實行訂單式培養,使高職化工人才培養與企業的員工培訓合二為一,真正實現了職業教育與企業的零對接。
3.與區域內企業聯合辦學,實行“訂單”培養,尋求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模式
工學結合是我們與宜昌化工企業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本專業培養人才的主要載體。在具體實施中我們以學生為主體,以職業為導向,充分利用學校內外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把以課堂教學為主的理論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工作經驗的校外頂崗實習有機結合起來,把工學結合落到實處,并且使化工企業實現了深度參與,企業通過崗前培訓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員工一樣使用,像宜化雙環分廠、浠水分廠,興發集團的白沙河和劉草坡分廠在學生第三年頂崗實習開始前就簽訂了就業協議,并且同工同酬地付給學生工資。企業在日后對每名學生指派一名師傅指導化工生產操作技能。我們的學生大多數在一年頂崗實習后能成為主操手、班組長等。通過這樣深度的工學結合模式,找到企業和學校的利益結合點。企業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實體,也省去了昂貴的員工培訓費而得到了擁有相當豐富化工專業知識的學生,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使得本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
另外我們開設了宜化班、興發班實行校企共建化工專業,把企業的職工培訓搬入我們的課堂,在培養學生的同時也免費為企業培訓員工,企業為此省下了培訓費。同時我們聘請宜化、興發集團的專家作為本專業的外聘教師,參與教學和課程改革。這些企業的專家給課堂帶來了豐富的一線生產知識,學生所學即為企業崗位所需要的。
為了把工學結合更加深入化,我們建立純凈水生產車間,生產線引入學校,教師參加生產管理、學生參加生產,生產的純凈水我們收取一部分成本銷售給學校各個部門和學生宿舍。這樣為學生創造真實的車間環境,學生在實訓車間按照車間主任、班、組長等進行編制,實行各級考核和層層把關。實現課堂和實際工作的無縫對接,讓學生在校內就體會到以后真實的生產一線過程。
三、關于化工專業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啟示
高職化工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服務宜昌地區化工生產一線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這決定了專業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的一般屬性,又具有職業教育的特殊屬性。高職化工教育必須要面向市場需求、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改變傳統的封閉式教育模式,重視學校、企業、學生的互動關系。依托宜昌地區化工行業發展、貼緊企業才能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職化工專業,突出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才能夠實現高職化工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培養適應地方經濟發展、供不應求的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