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區域經濟發展 推進湖南西部地區全面小康進程
佚名
[摘要] 湖南西部地區的小康進程近些年來有了一定的進展,但相對全省而言,仍相對滯后,且距離有越拉越大的趨勢。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區域協作,構建特色經濟,已成為該區域全面建設小康的必然。
[關鍵詞] 湖南西部區域經濟全面小康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為本世紀初葉經濟所制定的宏偉藍圖,是新世紀新階段黨領導全國人民高舉鄧小平偉大旗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推進化建設的宣言和行動綱領。所以,認真十六大精神,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積極推進湖南西部地區全面小康建設進程,對加快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促進湖南全省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及目標體系
(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小康”之詞源出《詩經》,《詩·大雅·民勞》篇首次誕生“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小康”之詠。據今2500年前,儒家創始人孔子開始闡釋“大同”、“小康”思想。孔子在《禮記·禮運》篇中描寫了小康社會的景象:“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里,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高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其后,歷代的思想家們,曾對理想中的小康社會做過許多設計,賦予它很多思想內涵。古往今來,“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述語在民間已廣泛流傳,親切而實在。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同志立足于中國國情、放眼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借用了“小康社會”這個名詞并對其賦予了全新的。1987年,黨的十三大正式將“小康”列為“三步走”的第二步目標。
到2000年,我國順利地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二步目標,全國人民的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又明確地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力爭比二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基本實現化,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城鎮人口的比重較大幅度提高,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社會就業比較充分,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基層民主更加健全,社會秩序良好,人民安居樂業。——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化國民體系、和文化創新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明確地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
“小康社會”,雖然其中也有一定的量化指標,但總體上還是一個大概的意思,因此,小康目標的標準必須有一系列具體的量化指標來反映,從而構成一個指標體系。
1、1995年的小康社會指標體系。1995年1月國家計委與國家統計局聯合提出并征求12個部委意見,修改完成了全國人民生活小康的基本標準,這個標準由經濟水平、物質生活、人口素質、精神生活、生活環境等五個方面16項分指標組成。
這16項指標具體是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⑵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⑶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⑷城鎮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2m2;⑸綱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m2;⑹人均蛋白質日攝入量75克;⑺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m2;⑻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⑼恩格爾系數50%;⑽成人識字率85%;⑾人均預期壽命70歲;⑿嬰兒死亡率3.1%;⒀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⒁電視普及率100%;⒂森林覆蓋率15%;⒃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合格縣比重100%。
2、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根據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綜合有關部門參照國際上常用的衡量現代化的指標體系。同時,考慮我國國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標準可包括社會指標和經濟指標兩方面,共10項具體指標。即⑴人均國民總收入超過3000美元,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根本標志;⑵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00元;⑶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8000元;⑷恩格爾系數低于40%;⑸城鎮人均住房建筑面積30m2;⑹城鎮化率達到50%;⑺居民家庭機普及率20%;⑻大學入學率20%;⑼每千人醫生數2.8人;⑽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此標準對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沒有設出具體量化指標,所以,還只是一個基本標準。二、湖南西部地區的小康進程及其差距
湖南省西部地區,包括懷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張家界市,共轄24個縣(市區),629個鄉鎮。面積56546k m2,2002年人口911.2萬,分別占湖南省的26.57%和13.75%。
(一)湖南西部地區小康建設進程狀況。①主要指標有了穩定的增長。三市州可準確出小康指標體系中三項指標,即人均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民純收入這三項權數較大的指標值。其縱向比較如表1。②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第一產
表1:湖南西部地區三項指標縱向比較
1995年 1999年 2002
人均GDP(元)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年) 農民人均純 收 入(元/人手) 人均GDP(元)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年) 農民人均純 收 入(元/人手) 人均GDP(元)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元/人年) 農民人均純 收 入(元/人手)
懷化市 3082 4381 1790.77 4706 6179 1940
自治州 1938 2391 1225.34 2816 5497 1325
張家界市 2211 3541 1727.36 4645 6023.04 1837.05
業比重繼續下降,第二產業呈上升趨勢,第三產業穩步增長。三市州產業結構構成如表2。③基礎設施條件不斷改善;④城市建
表2: 湖南西部地區產業結構比較(2002年)
地區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懷化市 25.4 27.0 47.6
自治州 30.8 33.7 35.5
張家界市 22.1 22.6 56.2
設力度加大,城鎮化水平都達到20%以上;⑤、文化、衛生事業迅速,“兩基”達標任務如期完成,每千人擁有醫生數在1.2-1.4人之間;⑥生態環境保持相對較好,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強;⑦精神文明建設步伐加快,人們的道德覺悟有較大提高;⑧民主法制日益健全,文明初露端倪。
(二)湖南西部地區與全省總體水平的差距
湖南西部地區經濟與發展已形成一定的基礎,并在不斷地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但綜合起來看,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還比較低,經濟規模還比較小,與全省總體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
1、人均GDP低于全省,且與全省的差距不斷拉大。
人均GDP是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反映,同時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指標。2002年,湖南西部地區人均GDP為4230.18元,只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64.49%,其中自治州人均GDP水平僅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3%。充分反映出湖南西部地區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處于低位,并且與全省的差距呈擴大趨勢。1995年,湖南西部地區人均GDP2593元,為全省的76%;1999年人均3649元,為全省的71.48%;2002年為全省的64.59%。充分反映出湖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落后性。
2、經濟增長速度低于全省,在全省的地位逐年下降。據統計,1996-1999年,湖南西部地區GDP增長速度年年低于湘中、湘東地區和全省(表3),4年年均增長速度低于湘東地區2.73個百分點,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4個百分點。2001年、2002年,湖南西部地區GDP增長速度為8.73%和7.53%,又分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27和1.47個百分點。增長速度也呈下降趨勢。1999年下降到7.38%后有所反彈,到2002年,又僅為7.53%。
表3: 1996—2002年湖南西部地區GDP增長速度橫向比較(%)
地區 1996 1997 1998 1999 4年平均 2001 2002
西部地區 10.67 10.10 8.04 7.38 8.94 8.73 7.53
中部地區 12.73 11.22 9.19 7.63 10.00
東部地區 13.82 12.88 11.25 9.27 11.67
湖南省 10.27 10.7 8.5 8.3 8.79 9.00 9.00
(2002年資料缺省)
3、從產業結構看,第二產業和發展滯后,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過程水平較低。
從表2可以看出,湖南西部地區三次產業結構呈現三二一格局,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大。單純從這一點來看,湖南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較為先進。但具體,并非如此。湖南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26.1%,高于全省的19.5%,區域農業特征十分明顯。而第二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又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區域工業化滯后。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沒有建立在發達的農業和工業之上,產業結構的高級化過程水平不高。
參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湖南西部地區其他指標由于準確測算的條件尚不具備,還沒有測算或數據不完整,尚無法與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較。就整體而言,湖南西部地區雖有發展,但與全省的差距在逐漸拉大,如果沒有一個快速增長的過程,將對湖南全省的全面小康進程產生消極。
三、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提高區域綜合實力
湖南西部地區現有的經濟發展水平在全省是滯后的,但仍有著自身的特點。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因地制宜,揚長避短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取向。
(一)因地制宜,構建市州特色經濟
湖南西部地區整體水平較低,但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地區性差異。在經濟發展水平上,懷化市相對較高,湘西自治州較低。2002年人均GDP,懷化市為6179元,湘西自治州為2815.78元。湘西自治州只有懷化市的46%不到。在產業結構上,懷化市是一種三二一型的產業結構。湘西自治州第一產業比重相對較高。張家界市以為主的第三產業相當突出。在發展優勢上,懷化是鐵路樞紐,湘西自治州的食品工業基礎較好,張家界市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在發展規劃上,三市州應突出自身特色,并促進三市州之間的協作與聯合。懷化市突出交通樞紐、商貿流通中心、信息中心及體制創新中心的功能,構建湘鄂渝黔桂五省邊境經濟區域中心城市。湘西自治州突出的食品工業為主的輕工業、旅游業及農林產品開發業的發展。張家界市突出發展旅游業,以旅游業為主導,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立足交通,啟動點軸開發工程
在地域經濟發展中,重大交通設施及交通樞紐的分布對地域開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焦柳鐵路、湘黔鐵路是本區域內的兩條主要交通線,二者呈“十”字型分布。懷化市是這兩條線的交點。處于南北、東西鐵路干線交匯點的懷化,加之正在修建的渝懷鐵路也在此交匯,其鐵路交通樞紐地位十分突出。就的兩條鐵路干線交匯的鐵路樞紐在全國也僅十余個,三條干線交匯的更屈指可數。加之320、209國道貫通,區域內的城市也都在鐵路線和國道上。因此,以懷化市這一交通樞紐為點,主要以鐵路線為軸,啟動點軸開發工程順理成章。首先是極化懷化,使其巨大的交通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使其經濟實力與交通樞紐地位相匹配。其次是張家界、吉首等點的極化,壯大點的規模,然后通過點的擴散,促進交通線上周圍次級點的成長,使靖州、洪江、龍山、溆浦、鳳凰、沅陵、慈利、桑植等點的經濟快速發展。
(三)解決貧困,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湖南西部地區發展滯后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貧困造成的。三市州集中了全省55%的貧困縣。貧困問題不解決,湖南西部地區的經濟就不可能有長足的發展,更不用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前,湖南西部地區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是加快山區資源的綜合開發和生態建設。二是加快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三是改善貧困地區的基本醫療、基礎教育條件。四是通過提高產量、以糧代賑等多種,解決口糧問題,解決溫飽問題。五是充分發揮經濟極點的輻射作用,帶動貧困地區的發展。由于三市州自身經濟實力的限制,解決貧困問題還需要外力的推進。盡管湘西自治州已納入國家西部開發政策的范圍,但仍需省委、省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張家界市、懷化市也亟待著各方面的支持。
(四)加強協作,大力發揮整體優勢
湖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離不開地區間的經濟協作,只有通過經濟協作才能不斷促進區域間的產業分工、合理交換和聯合協作,建立起統一、開放、暢通的市場體系,才能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物流、人流、資金流,匯集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區域間資源的合理配置。
1、加強區域統籌規劃和協調。突破行政區劃的界限,三市州充分利用產業上各有所長的差異,實現優勢互補。對區域主導產業,共同努力實施。促進相互之間的經貿聯系,在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方面通力協作。
2、推進和參與五省市區邊境地區的經濟協作。利用處于五省市區交界處這一區位優勢,加大參與五省市區邊境地區經濟協作的力度。一是繼續發展覆蓋不同地區的各種經濟協作區,不斷完善各種區域組織、經濟和區域市場。二是要大力促進邊境貿易,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若干個商品交易市場、集貿市場和商品集散中心。
3、加強與省內東、中部地區的合作。借助湘東、湘中的實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一是突破行業界限,促進產業聯合,樹立大行業觀念,形成一批新興產業群。二是消除政策上的障礙,降低交易成本,以政策上的一致性保證經濟協作的正常運行。三是加強聯合,以重點產品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以區域內的骨干企業為核心,組建一批跨地區、跨行業,集生產經營、開發、內外貿易于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發展規模經濟。四是加強人才的培訓和交流,實行干部輪換交流制度,促進各地經濟發展成功經驗的交流與移植。五是加速全省交通、通訊、網絡的發展,以點軸式、極點式、圈網式開發共同推動全省經濟協作,帶動湖南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是一個溶經濟、社會、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設于一體的目標體系。湖南西部地區只要從諸多方面共同努力,全面提升區域內的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綜合實力,我們相信,湖南西部地區就能與全省一道攜手步入全面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