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中國貿易模式對貿易利益的影響與外貿戰略調整
佚名
[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商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但在對外貿易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貿易條件惡化、貿易摩擦增多,以及比較優勢升級緩慢等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中國貿易利益的獲取。針對這些現象,文章分析了中國當前貿易模式的幾個特征以及這些特征對中國當前和未來獲取貿易利益造成的不利影響,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適度控制對外貿易規模、逐漸向內需主導型經濟過渡和推動比較優勢升級的中國外貿戰略調整政策建議。 [關鍵詞]貿易模式;貿易利益;貿易條件;貿易摩擦;比較優勢升級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勞動力稟賦優勢得到充分的釋放和發揮。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為先導,中國的商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且出口商品結構先后實現了以工業制成品為主、出口工業制成品中機電產品占主導地位、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逐步上升等幾個重要轉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外向型特征也不斷加強,近幾年的貿易依存度達到60%~70%。 但在依靠出口取得大量外匯并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也面臨著貿易條件惡化、貿易摩擦增多、比較優勢升級緩慢等問題。貿易條件惡化直接導致中國當前貿易利益的相對下降,貿易摩擦導致中國持續獲取貿易利益受阻,而比較優勢升級緩慢則影響到中國未來所處的貿易利益分配格局。從目前的發展形勢看,中國面臨的貿易條件惡化和貿易摩擦問題可能會長期存在,比較優勢升級也面臨很大的困難,這些因素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獲取正常的貿易利益。因此,如何緩解這些不利影響,保證中國當前和長遠的貿易利益是很具有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筆者認為,上述問題的出現與中國當前的貿易模式是密切相關的。在中國發展中大國地位和低勞動力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當前貿易模式的選擇對自身獲取貿易利益產生了諸多的不利影響。因此,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根據中國的一些特定條件進行對外貿易戰略的調整。 一、中國貿易模式的特征分析 1外需依賴性逐漸加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商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且外需相對內需比例提高,逐漸形成了外需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近年來,中國的制造業生產越來越依賴于外需拉動,貿易依存度達到60%~70%,2009年中國更躋身全球第一出口大國。圖-1顯示了2002年以來中國內外需的比例變化,可以看到外需的比例總體呈上升趨勢。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中國內需相對比例的逐漸下降和絕對規模的緩慢增長。從私人消費需求占GDP的比例來看,中國這一比例20世紀80年代約為50%左右,20世紀90年代約為45%左右,近幾年降至35%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遠低于美國70%的比例。而且圖-1數據表明,2002年以來中國國內需求當中消費需求相對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當中居民消費需求相對政府消費需求的比例都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說,居民消費需求作為最終需求吸收的國內生產能力越來越少。從以上幾個相對指標值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經濟的外需依賴性是逐漸增強的。 2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比重大。由于中國的資本市場尚未完全對外開放,引入外國直接投資和進行對外貿易就成為中國與世界經濟融合的主要形式,而二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中國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大都投向了加工貿易領域,外資企業利用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對進口零部件進行加工組裝再出口,直接推動了中國對外貿易規模的擴大和進出口商品結構的變化。目前,中國已經形成了外資主導下加工貿易占重要地位的對外貿易模式,因此,隨著中國吸引外資規模的擴大,中國對外貿易當中加工貿易的比重也顯著提高。圖-2和圖-3為根據中國歷年統計年鑒數據繪制的趨勢圖。圖-2表明,外資企業在中國貨物進出口當中所占比重呈攀升趨勢;圖-3則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加工貿易方式在總貿易當中一直占據相當大的比重。筆者對統計數據的分析表明,1980年中國加工貿易占總貿易的比重僅為4.4%,而2001-2005年間中國加工貿易出口額與進口額已分別占到總出口額和進口額的55%和40%;2006-2008年間,雖然受世界經濟形勢影響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維持在49.8%和37.1%的高水平。 3比較優勢升級緩慢。中國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出口大國,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要素稟賦方面勞動力成本優勢明顯。中國的勞動力資源極為豐裕,勞動力成本低,且存在二元經濟結構,城市的大量失業人口和農村的大量過剩人口的流動抑制著工資成本的提高。這樣的要素稟賦條件決定了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或其他產業的勞動密集環節具有長期、持續的成本優勢,但也使得中國的比較優勢長期停留在勞動密集領域,升級緩慢。二戰后的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都是從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起步的,其比較優勢大約以10年為周期持續升級,現已進入出口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的階段。而中國近30年來出口商品仍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家電、電腦零部件等勞動密集與技術密集相結合的組裝加工業。雖然近年來機電產品已在中國出口商品中占主導地位,但是其中多為金屬緊固件、電機、縫紉和紡織機械、變壓器和整流器等低技術含量和低附加值產品。 二、中國貿易模式對貿易利益的影響分析 1中國貿易模式對貿易條件與貿易利益的影響。由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而大國地位在很多情況下會對貿易利益產生影響,因此,在分析中國的貿易利益時必須考慮到這種大國條件。從對貿易條件的影響角度來看,當大國從國際市場大量進口商品,或者向國際市場大量出口商品時,都會改變相應商品的世界供求形勢,并造成本國貿易條件惡化。此外,在大國發生經濟增長時,以不變的貿易條件衡量該國國民收入增加,但另一方面經濟增長會通過影響生產和消費而影響到該國的貿易量,可能造成超順貿易、順貿易、中性、逆貿易和超逆貿易等幾種不同的結果。除超逆貿易型增長外,其他類型增長均導致貿易規模的擴大,并造成大國自身貿易條件惡化,且增長后的貿易規模越擴大貿易條件惡化越嚴重。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國民收入增加帶來的福利水平提升,在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導致貧困化增長,即導致該國福利水平較經濟增長前絕對下降。 而以上關于中國貿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國對外貿易當中加工貿易的比重相當大。加工貿易模式需要大量進口原料和中間投入品,組裝后再大量出口,這種“大進大出”的貿易模式正與大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前提條件之一相符,因此造成我國進口物資的世界價格上揚,而出口商品的世界價格下降,貿易條件惡化。另一方面,關于中國貿易模式特征的分析還表明,中國經濟增長伴隨著外需依賴性的增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對外貿易規模是持續擴大的,近年來貿易規模的擴大更為顯著,而近20年來中國一直保持著8%以上的高經濟增長率,顯然中國的經濟增長是順貿易或超順貿易型的,即經濟增長增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意愿,表現為貿易規模增長的速度超過了國民收入增長的速度。由前面關于大國經濟增長與貿易條件變化關系的分析不難看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顯然屬于會使貿易條件出現較嚴重惡化的增長類型。 以上兩方面的原因相結合,共同造成了中國貿易條件的惡化。很多學者如趙玉敏(2002)、林麗、張素芳(2005)、崔津渡、李誠邦(2006)等的研究結果均表明,中國貿易條件呈長期惡化趨勢。雖然有些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說明了在價格貿易條件下降的同時中國的收入貿易條件仍然是上升的,但筆者認為這是在出口商品單位價格降低的情況下以更大的出口數量去抵補,以避免總收入的下降,從長期來看并不可取。貿易條件的惡化意味著中國只能以出口更多的出口商品去換取一單位進口商品,即出口單位商品的貿易利益減少,而相應的進口國貿易條件改善,這種相對價格的改變事實上使得實際收入從中國向進口國轉移。對中國出口企業而言,由于核心零部件基本都依賴于進口,中國出口企業以收取勞動加工費作為主要收入,其利潤是很微薄的,貿易條件的惡化則進一步壓低了利潤,不利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和國民福利水平的提高。 2中國貿易模式對貿易摩擦與貿易利益的影響。在大國條件下,中國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還帶來了另一個對貿易利益的負面影響,即貿易摩擦增多。當某商品的主要出口國與他國出現貿易摩擦時,其他國家會采取不同的手段對該出口國進行貿易限制,當限制非常嚴格時,可能導致出口國的出口數量大幅下降,甚至停止出口,這就使得出口國無法持續獲取正常的貿易利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雖然WTO等國際組織在全球范圍內大力倡導和推行貿易自由化,但是保護貿易政策仍然以各種相對隱蔽的手段活躍在國際經濟領域當中,近幾年來貿易保護主義更是暗流涌動,上升趨勢日益明顯。在這樣的國際經濟環境中,大國受到的負面影響比小國更為明顯,尤其是一些商品出口大國受到的影響更加突出。一方面,在產業結構互補型的國家之間,可能出現出口大國從進口大國長期獲得大量貿易順差的情況,以及特定商品出口大國的大量出口沖擊進口國相應產業的情況,這都容易引起進口國的反對,導致兩國間的貿易摩擦。另一方面,在產業結構競爭型的國家之間,則可能出現出口大國與眾多出口小國爭奪有限國際市場的情況,這也容易導致同類產品出口國之間的貿易摩擦,這種貿易摩擦較為隱蔽,但其負面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
中國出口規模的不斷擴大導致了中國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并影響到中國持續獲取正常的貿易利益。2000年以來,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美國貿易逆差的最大來源國,中美貿易摩擦案例明顯增多;中國與日本、中國與歐盟的貿易摩擦也不在少數;此外,中國與國際市場上進行出口競爭的印度、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等發展中國家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自1995年以來,中國連續15年成為全球遭受反傾銷最多的國家。根據WTO網站提供的數據,截至2008年12月,中國共遭受反傾銷立案677起,而位于第二的韓國遭受反傾銷立案僅252起。就對華反傾銷的國家結構來看,20世紀80年代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反傾銷的立案比例僅為3%,而199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間,在中國遭受的677起反傾銷立案中,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發起的為222起,約占33%,其余為發展中國家發起,約占67%,這一趨勢體現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貿易摩擦的升級。此外,中國還多次被歐美發達國家設置技術性貿易壁壘或者實施保障措施,而貿易摩擦最為突出的中國和美國還曾就紡織品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舉行過數次貿易談判。為遏制中國的商品出口成本優勢,近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一直要求人民幣升值,2009年后國際社會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進一步加大。這樣的發展形勢顯然不利于中國持續獲取正常的貿易利益。 3中國貿易模式對比較優勢升級與未來貿易利益的影響。貿易利益在不同產品的出口國之間分配是不平衡的,初級產品和低技術產品往往是需求收入彈性小的必需品,又由于進入門檻低成為大部分落后國家選擇進入的部門,供給增長持續大于需求增長,因此,貿易條件總體呈惡化趨勢,導致相應產品的出口國貿易利益遞減。相反,出口高端工業產品的國家則得到較多的貿易利益。因此,比較優勢的升級關系到中國在未來能否實現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出口模式,獲取更多的貿易利益。在比較優勢動態性的問題上,一些學者如Krugman(1987)、Lucas(1988)、Young(1991)和Redding(1999)指出,如果一個國家在國際分工中進入具有“干中學”(1eaming by doing)效應的部門,則該國在這些部門的生產經驗或人力資本積累速度較快,相應部門的比較優勢加強。因此,對于比較優勢原本在低技術部門的落后國家來說,如果通過生產補貼或貿易保護促使本國進入具有干中學效應的高技術部門,則有可能通過干中學在以后實現比較優勢的逆轉。另一方面,對于那些規模經濟性明顯的產業來說,如果一國能夠提供足夠的國內市場,也可以為這類產業的成長提供空間,使其生產規模擴大,生產成本降低,國際競爭力加強,這些都是促進一國比較優勢結構提升的途徑。
關于中國貿易模式特征的分析表明,中國當前貿易規模不斷擴大,但比較優勢升級緩慢。分析中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可以看到,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的增長是以外資企業主導下的中間產品進口為支撐的,貿易模式基本上是從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大量進口高技術含量的中間產品,經國內組裝后再出口歐美的“三角貿易格局”(triangular tradepattem)。這樣中國就長期停留在垂直型國際分工產業鏈的低端,并經由干中學效應不斷強化產品加工組裝的能力,而無法進入高技術含量的關鍵零部件和終端產業,也就不能通過干中學機制實現高技術產業比較優勢的提升。另一方面,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往往具有規模經濟性,需要足夠的市場容量才能降低成本,實現產業成長,但這類產業不是中國的比較優勢產業,依靠外部市場實現規模經濟的可能性很小,國內市場條件就成為影響其發展的主要因素。而中國貿易模式特征是外需主導性在逐漸加強,居民消費水平偏低且增長緩慢,實際上抑制了國內一些潛在規模經濟產業的發展。 三、中國外貿戰略調整的政策建議 通過分析中國貿易模式對貿易利益的影響可以看到,受中國大國地位、國內要素稟賦條件和需求結構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當前貿易模式當中的外向型特征、加工貿易比重大的特征和比較優勢升級緩慢的特征是不利于中國長期獲取正常貿易利益的,從長遠來看,中國的外貿戰略應當進行適當的調整。 首先,中國當前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應進行調整。在目前比較優勢升級緩慢的情況下,中國必然會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維持勞動力成本優勢為主導的貿易格局。但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國的大國地位條件下,這樣的貿易格局如果不斷擴大就必然會導致日益明顯的貿易條件惡化和貿易摩擦問題。為了避免貿易條件惡化和貿易摩擦加劇對中國貿易利益的不利影響,中國應當適度控制對外貿易規模,調整目前的外向型發展戰略。調整方向為逐步將對外貿易尤其是出口規模降至一個與中國經濟總體規模相適應的水平,與此同時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社會保障、抑制商品房價格上升和補貼耐用品消費等政策措施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最終形成主要以國內居民消費需求來拉動國內投資需求和經濟增長的內需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而對外貿易則作為該經濟發展模式有益的補充。這樣,中國就有可能避免和扭轉貿易條件持續惡化的趨勢,并緩和與他國的貿易摩擦,為自身經濟發展營造一個更加穩定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 其次,從長遠角度看,中國不能一直依賴基于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勢獲取貿易利益,必須實現比較優勢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升級。為實現比較優勢的升級,中國有必要在適度控制對外貿易規模的同時培育和發展本國高端技術產業,一方面,充分利用目標產業存在的“干中學”效應,在初始發展階段通過一定的政策工具為其提供成長空間。對于中國來說,在當前的國內外經濟條件下實行高度的貿易保護已不太現實,但仍可在貿易自由化進程中利用WTO所允許的規則和措施對本國未來戰略產業給予適度保護,以及通過生產補貼為其創造有利的發展條件,從而在這些產業積累生產經驗或人力資本,形成通過干中學機制不斷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考慮到有關產業的規模經濟性,應該通過擴大居民消費需求為這些規模經濟產業的成長創造市場條件,從而使其通過國內市場容量的擴大更好地發揮規模經濟性,降低成本和提高國際競爭力。通過以上兩個途徑,中國可以逐漸改變出口商品長期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領域的格局,推動比較優勢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升級,以在未來的國際貿易利益分配格局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
[] [1]崔津渡,李誠邦,中國對外貿易條件:1995-2005年狀況分析[1].國際經濟合作,2006,(4):27-29. 金遠,我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面臨的問題及建議[J].商業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