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試論江蘇“高教強省”戰略的內涵解析與熱點初探

馮嘯 邵金霞

論文關鍵詞:高教強省教育質量教育特色

論文摘要:為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奮斗目標,江蘇省正在努力發揮高等教育的火車頭作用,以期實高教大省”‘高教強省”的跨越。筆者從“高教強省”戰略兩種不同層面的內涵特征入手,認為江蘇確有實現高教強省的顯著優勢,并就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兩個熱點問題,提出重視教育質量、重視教育特色的戰略選擇。

高等教育在整個教育大系統中處于龍頭地位,是整個國民教育體系運行與發展的“工作母機”,其發展程度已成為衡量國家或地區整體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高等教育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標志。因此,江蘇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首先要求高等教育必須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高等教育已成為江蘇經濟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進入新世紀以來,江蘇省委、省政府審時度勢,實施了“科教優先”的發展戰略。2005年,進一步做出了建設高教強省的戰略舉措,“全省上下要努力推進高教強省建設,爭取到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江蘇教育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在全國領先于其他省市的發展規模和質量,在省內領先于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進度”,這些無疑為我省的高等教育事業領跑全國,順利實現高教大省向高教強省的新跨越提供了政策保障。

一、“高教強省”的內涵解析

“高教強省”一次次地被提到如此的戰略高度,充分反映了人們教育理念的更新,反映人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追求和企盼,那么,究竟應該如何理解“高教強省”的內涵昵?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從兩個層面加以理解。

1,相對靜態的視角

一方面是從相對靜態的視角,將“高教強省”的“強”理解為一個形容詞,這樣一來,“高教強省”,顧名思義,主要就是從比較的意義而言,即把江蘇的高教水平置于橫向的特定參照系之中加以比較,比如與全國范圍內的其他省份進行比較,甚至比較對象擴大到中等發達水平的國家或地區的高教水平,從而比較出江蘇高教居于先進水平。

(1)高等教育規模大。高校辦學數量上的優勢是“高教強省”建設的基礎,“高教強省”建設呼喚高等教育大眾化。江蘇高教已逐步從“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從政府單一辦學轉向社會多元化辦學,從小規模簡陋型辦學轉向大規模高標準辦學。2004年我省高校在校學生首次突破百萬,達106.3萬人,居于全國首位;2005年,在校生更是達到123.9萬,比“十五”初期增加近80萬人;2005年,我省普通高等學校數達114所,也在全國居于首位,高校數和在校生數均為全國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4%,比全國高了12個百分點,排在各省、區首位;江蘇高等教育的全省人均預期受教育年限由1995年的9.9年提高到l1.7年,能接受高等教育機會的適齡人I:1越來越多;全省76所高校建設了新校區,高校校園占地面積16.2萬畝,是l0年前的4.94倍。這些具體指標充分體現了江蘇作為“高教大省”的強勁優勢。

(2)高等教育質量精。高等教育的質量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始終關注的話題。作為衡量高等學校水平重要指標的國家“211工程”,江蘇擁有l1所,僅次于北京列全國第2位;2004年,我省高校生均校園面積達88m/人,教學和行政用房與學生宿舍為22m/人,教學儀器和設備值為7350元/人,圖書擁有量為64冊/人,計算機為21臺/百人;全省高校師生比為1:20,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占39%。另外,我省共有89個重點學科和9個重點實驗室,約占9%,我省推薦的42門精品課程中有16門入選,占全國151門精品課程的15%。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是質量“精”的核心競爭力,2005年,在中國大學評價、網大以及中國校友會這三個國內大學排行榜中,江蘇位于大學排行榜前100名的高校數量都穩居全國第2位。江蘇高質量的高等教育水平無疑是“高教強省建設的重要保證。

(3)高等教育結構合理。對高等教育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和優化,是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合理的教育結構布局,有利于最大最優地發揮高等教育的整體效益。然而,這種調整與優化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經濟與社會的不斷變化,教育結構必須主動適應,與時俱進。江蘇高等教育的布局結構合理,學科專業覆蓋面基本形成了多層次辦學的格局。全省l3個省轄市都建立了本科層次的院校,這種高校分布的全面性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其次,各層次、類型的高等教育協調發展,除了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大學、單科性大學,還有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成人高校、網絡大學等。另外,研究性大學、教學科研型大學、教學性大學等各層次的高校呈現倒三角形的合理結構。

2.相對動態的視角

另一方面是從相對動態的視角,將“高教強省”的“強”理解為一個使動詞,即高教“使”省“強”,力求通過高等教育規模、質量、結構、效益和資源等高教內部要素的相互協調,使高等教育成為我省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力量。

(1)優化人力資源結構,增強高等教育的拉動作用。江蘇省大力實施“教育富民”工程,努力實現教育與社會經濟環境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通過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事業,提高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把沉重的人口壓力變成人力資源。2002年,全省依托職業學校和成人教育中心等辦學機構,累計培養、培訓178萬農村新增和富余勞動力,直接轉移132萬人。良好的教育事業帶來了江蘇經濟的騰飛,2002年江蘇國內生產總值為10631175億元,成為繼廣東之后又一個超過萬億的省份,教育發展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日益凸顯。

(2)發展高校科技產業,提高高等教育的輻射能力。實行產、學、研的緊密合作,既是社會經濟、特別是知識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高等學校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高等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培育人才的地方,而且是為社會服務的場所。要大力推進我省高校的科技產業,充分發揮出“孵化器”和“發動機”的作用,提高高等教育的社會輻射能力,進一步強化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橋梁功能,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江蘇的經濟建設。江蘇高校科技產業發展成果令人矚目。南京大學、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科技園被評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中國礦業大學、揚州大學的科技園都通過了省級大學科技園的論證。僅以東南大學科技園為例,自成立以來,以科技成果作價人股組建l9家科技型公司,轉化國家“863計劃、“十五”科技攻關等重大技術成果近20項,轉讓價值近億元,吸引社會資金近10億元,有效形成了一批相關產業聚集在大學科技園。到2005年,全省高校共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個,已成為高新科技成果的重要發源地。 (3)強化對外交流與合作,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示范效應。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教強省”建設的必經之路。這就要求我省的高等教育在與實際省情相結合、走特色發展道路的同時,還必須要努力融入到國際大環境之中,達到“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可以說,高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全社會具有廣泛的示范效應,是社會觀念變革的主要倡導者和引導者,有利于江蘇省加快培養國際化人才,對提高全省的高等教育對外開放能力、乃至全省的社會經濟生活等各方面的國際化水平,都顯得至關重要。到2005年,全省11所高校先后與127個國家的418所大學建立了合作與交流關系,共接納了2萬多名外國留學生。此外,我省積極開展尖端科學的國際合作研究,推動學科建設與國際接軌,加強國際性課程的建設,努力解決許多國際性課程存在的諸多問題,通過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邀請國外知名學者前來作學術講座,為學校開展國內外的校際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些不僅提高了高校的國際化建設水平,加速了高校師生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而且擴大了高校的國際影響,提升了高校在社會的國際化示范效應,效果極為顯著。

二“高教強省”戰略推行中的熱點問題初探

1.教育數量與教育質量的關系

進入2l世紀后,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規模化程度明顯提升。但是規模擴張并不是簡單的數量堆積,還應包括質量、結構、效益等多種因素的協調發展,這其中,尤以教育質量的提高為發展的關鍵與核心。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以犧牲質量為代價的發展是無意義的發展。教育部于2001年頒布的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表明我國對教育質量的高度重視,作為闊步前進在高教強省建設之路上的江蘇高教,更應將高教質量的建設工作提升到重中之重的戰略高度。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既有數量的要求,更有質量及專業結構的要求。州高校要研究全省的人才需求,充分考慮學校自身的辦學能力,所有的高等學校,在擴大招生、增設專業、建立學科等方面都要充分考慮學校的人力、物力、財力,要充分考慮未來社會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教育質量的情況。其中,在影響教學質量的眾多因素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關鍵。各校要結合本校實際,以全面提高教師素質為核心,以培養青年教師和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為重點,堅持政治思想建設和業務建設并重的方針,通過深化校內管理體制和人事制度改革,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優化、素質優良、富有創新能力的教師隊伍。高校要努力提高教師的科研實踐能力,努力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要積極擴大教師的知識面和教育視野,加強教師隊伍的進修和教師的專業化水平,要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切實提高教學水平。另外,高校培養人才與引進人才要結合起來,特別要采取措施,加大引進人才力度,尤其注重引進那些有造詣的突出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實現我省教育數量與教育質量的充分協調發展。

2.教育國際化與教育特色化的關系

隨著經濟全球化如火如荼的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快。“高教強省”建設需要擴大高等教育的對外開放,借鑒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成功經驗,充分利用境外的人才和教育資源,以實現高等教育的現代化。要通過國際交流和合作辦學,去粗取精,改革我們尚不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教學內容;要學習西方高校和企業密切合作的成功經驗,加強高校的社會服務水平,提高我省高校科技創新的能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同時,我們也不能一味地生搬硬套,建設高教強省絕不是簡單的模仿,首先必須從形成教育特色人手,教育特色化是為實現高教強省的目標服務的。要繼承并發揚本省的優勢,走特色發展之路,與我省的實際省情緊密結合,走出一條建設高教強省的特色創新之路,在推行高教強省的戰略過程中,要努力使我省的高等教育,既融入到國際化發展的大環境之中,又獨具江蘇地方發展特色,堅持從我省實際出發,走出自己的特色創新之路,實現教育國際化與教育特色化的完美結合與協調發展。

“高教強省建設不僅是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發展提出的客觀要求。當前,江蘇高等教育發展成果矚目,呈現出“百校競發展,趕超爭一流”的生動局面,“高教大省”的地位已穩固奠定。接下來,無論是政府的宏觀管理還是高校的實際工作,都在把“做強作為奮斗目標,我省進人了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強省”轉變的新階段。建設“高教強省”的本身,實際上就是不斷提升高教水平,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的一個過程。因此,“高教強省”實際上就是實現江蘇高等教育基本現代化的標志。我們相信,高教強省建設的目標既是鼓舞人心的,也是經過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可以實現的。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