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通脹風險與通縮風險交替出現的困擾來探討宏觀調控的走向
聞潛
一、目前經濟運行面臨兩大風險:通貨膨脹與通貨緊縮
經濟運行時常面臨不同的風險,或者是通貨膨脹,或者是通貨緊縮。目前,我國的經濟風險主要來自產能過利和投資擴張同時并存。應予以特別關注的是,當前既在在著通脹風險,又面臨著通縮風險,其中任何一種風險都有可能從潛在狀態轉變為客觀現實。
產能過剩并非經濟危機。什么是經濟危機?按照當年馬克思的定義,經濟危機就是生產過剩(1957)。生產過剩有三種形式:(1)產出或產品過剩,反映在市場上是供給過剩;(2)資本過剩,這里的資本包括實物資本和貨幣資本,而其核心是產能過剩;(3)勞力過剩,表現為就業率下降或失業率上升經濟危機是市場經濟的通病,它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旦發生經濟危機,那我們也不應感到意外。我國的優勢主要在于借助宏觀調空,可有效而及時地化解生產過剩,防止經濟危機的發生。
產能過剩并非自今日始,僅就供給過剩而言,至少已有10個年頭了。商務部每年發布600種主要消費品供求清單,有70%乃至80%以上的商品是供大于求,其余商品為供求基本平衡,供不應求的商品極少,甚至一個也沒有。這表明,供給過剩已成為我國經濟運行的一種常態。但,這不是一種良好的市場現象,不僅市場持續疲軟,價格運轉扭曲,而且會給企業投資帶來不良預期,進而抑制經濟增長和勞動就業。
供給過剩是生產過剩的初級形態,產能過剩是由供給過剩轉化而來的。若某年出現供給過剩,在下個年度需求有了明顯擴大,市場可以容納當年供給,又可包容上年的過剩供給,那就小會產生產能過剩。否則,滯銷和積壓的商品將會增多,年年如此,產能過剩就會接踵而至。所以,產能過剩對經濟運行的影響不但更為嚴重,而且也是更為深遠的。有人說,目前的產能過剩僅限于列入國家過剩產能名單的產業,主要是鋼鐵、建材、電解鋁、水泥等少數產業,是局部的。此言未免失之偏頗。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后期,在國內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供給過剩占顯要地位,而產能過剩是潛在的,那么,時至今日,內需仍然難以迅速擴大,供給過剩不僅已轉化為產能過剩,而且具有全局性質。不但經濟運行面臨更為嚴重的生產過剩的制約,旨在協調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也必然面臨極為復雜的局面。若一旦宏觀調控失誤,那就會造成人們難以承受的經濟危。
產能過剩之所以具有全局的性質,是由于:(1)產能過剩不僅廣泛存在于消費品生產部門,而且正在向生產資料生產部門擴展和蔓延。2005年和2006年,生產資料市場都有20%以上的商品供大于求(龔雯,2006)。雖然這個比重明顯小于消費品市場,但是,若考慮到生產資料生產和消費資料生產的內在聯系,以及生產資料銷售額遠大于消費品銷售額——一般地說,前者約為后者的3倍,那么,由生產資料市場所造成的經濟運行阻力,也將遠遠超過消費品市場。(2)產能過剩的擴展和蔓延勢必壓低投資需求,并抑制投資增長。在居民儲蓄偏好增強、儲蓄率又有所提高的情況下,投資增長的減緩必然導致資金過剩。實際情形也正是如此。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首次出現信貸資金過剩,這就是當時供給過剩向產能過剩轉化的反映。(3)勞動力和資金同是生產要素,產能過剩的擴展和蔓延不僅壓低對資金的需求,而且還將壓低對勞力的需求。因而,勞力過剩和資金過剩必然同步產生。20世紀90年代后期,盡管經濟增長率仍處于高位,失業率卻開始越過3%的歷史界線,徘徊于4%至5%之間,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勞力過剩的反映。可見,眼前的產能過剩已遍及多數產業,而且它還引發或導致了資金過剩和勞動力過剩。因此,如今產能過剩不是局部的,而是明顯具有全局的性質。至于列入國家過剩產能名單的那幾個產業,其產能過剩早已達到不得不予以公示和強行控制的程度。但這并非表示,唯有這些產業才有產能過剩,其他產業的產能沒有過剩。
既然產能過剩具有全局的性質,那么這是否意味著產能過剩已轉變為經濟危機了呢?還不能這么說。主要理由有四:一是,若是經濟危機,那必定導致經濟運行的滑坡。但近4年經濟運行不僅仍處于高位,而且經濟增長率還有所上升,2003年至2006年經濟增長率都在10%以上,高于前5年(1998年至2002年)8.2%的平均增長率。二是,經濟危機必然導致投資運行趨冷。但是,目前投資運行仍然過熱,2006年投資增長率雖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仍高達24%。即便是今年,雖然受到宏觀調控的制約,它也不會出現明顯減速的現象。三是,經濟危機必然先后伴隨以通脹和通縮。但是一個時期以來,既未發生通貨膨脹,又未出現通貨緊縮。近4年物價總水平是走低的,且物價指數的變動不大,不可稱之為通貨緊縮。四是,經濟危機勢必造成大量失業,但目前實際情形卻是,在失業率上升到4.5%以后,又趨于相對穩定。可見,產能過剩與經濟危機是兩碼事,有共同之處,也有重要區別,不可完全混同。不過,應清醒地看到,產能過剩與經濟危機之間并無不可逾越的鴻溝。
通常說,我國的經濟運行是平穩快速的。如果我們的觀察僅僅限于分析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等基本指標,情況的確如此。雖有隱憂,但仍可持樂觀的態度。然而若作更深入的觀察,比如,不僅把投資擴張與通貨膨脹聯系起來,而且把產能過剩與通貨緊縮聯系起來分析,那就會發現,當前經濟運行正蘊育著通脹和通縮兩大風險。而從多方面改進經濟運行的狀況,排除經濟風險的干擾,以及防止經濟危機的發生,則是宏觀調控刻不容緩的任務。
二、投資擴張與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是一對經濟學范疇。前者是指在貨幣資金不足的情形下,借助貨幣的過量發行來拉動經濟運行,并導致物價上漲。后者是指在貨幣資金過剩的情形下,經濟運行將日趨萎縮甚至滑坡,并導致物價跌落。無論通脹還是通縮的發生皆非偶然,而是有規律可循的(聞潛,2000)。
通貨膨脹源于投資擴張。投資擴張表現為,在消費需求嚴重不足的情形下,以加大投資力度、擴大生產性需求的方式來拉動經濟運行。最近幾年,投資擴張已達到令人矚目的程度,由此而引起的通脹風險并非虛構,而是現實客觀存在的。
投資擴張經常不顧及資金的積累能力,其對資金積累能力的超越,是引發通貨膨脹的主要因素。因為,一方面,它將導致貨幣的非經濟發行。即是說,貨幣發行量將超過資金積累能力,并用于彌補因過度投資而形成的資金供求差額。另一方面,它將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工作崗位的增加將給居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機會。但是,此時居民收入增長并非全部來自具有內在價值的資金積累,有相當一部分來自由貨幣非經濟發行而形成的虛擬價值。用于購買生產要素的投資中,也包含相當部分的虛擬價值。虛擬價值即貨幣運行中的泡沫。由于虛擬價值的引入,市場呈現異常興旺,物價連年上漲就是市場過度興旺的現象形態。1993年至1995年市場異常興旺,通脹率高達兩位數,就是由投資盲目擴張造成的。因此,若今后投資擴張依然持續而難以收斂,那么通貨膨脹或遲或早是一定要發生的。
在目前,盡管投資增長率仍居于高位,但通貨膨脹暫時是不會發生的。因為,一方面有充裕的貨幣積累,或者說資金已經過剩;另一方面,產能嚴重過剩,市場依然疲軟。人們正在憂慮通脹風險的到來,這不無道理,但在產能、資金均過剩的情形下,通脹不可能立即突然而至,這也是可以肯定的。目前主要問題在于,急需查明導致投資持續擴張的真實原因,并著力加以有效控制。唯有如此,方可最終避免通貨膨脹的發生。
投資擴張的成因,的確長期不為人所理解。從理論上說,投資的功能是為經濟運行不間斷地提供產能和產出。但是,產能過剩早已凸顯,這等于說,經濟運行不再需要投資為它提供更多的產能;從政策上說,宏觀調控正借助土地和信貸兩道閘門來約束投資擴張。可是眾多投資者既不理會產能過剩對投資的自然制約作用,也不理會兩道閘門對投資的政策制約作用。投資擴張的勢頭依然強勁,似乎是不可扼制的。那么,在產能過剩的情形下,導致投資擴張的真實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概括起來,下列幾個因素起著決定性作用。
1.投資成本偏低。投資成本包括融資成本、土地成本和勞工成本。目前的情形是,這三方面的成本沒有例外都是偏低的,投資擴張就是在低成本的基礎上起步的。
任何建設項目的投資,皆須先進行融資,融資是投資的重要前提。目前融資的渠道主要是銀行,也有得到授權的非金融機構的參與。我國的貨幣政策一向鼓勵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