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方法分析預測中國經濟走勢看宏觀調控措施
佚名
【摘要】本文通過22種指標分析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采用經過證明行之有效的預測方法給出非調控情況下中國人均GDP的未來兩年發展趨勢。根據自然走勢,2008年人均GDP增長17.47,2009年人均GDP增長12.22,將出現經濟過快增長,影響整體結構和發展質量。因此,宏觀調控勢在必行。文中給出了幾項調控措施。
【關鍵詞】經濟預測 時間序列 科學發展觀 人均GDP
中圖分類號 F064.1 文獻標識碼 A
Deducing Macroscopical Control Measures from the Analysis and Forecast of Chinese Economy by New Methods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stages of Chiese economy according to 22 indicators. New forecasting methods are used to get the developng trend of per captia GDP in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no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natural trend, per captia GDP in 2008 will be increased by 17.47%, and in 2009 by 12.22%. Over-quick increasement of economy will affect the macroeconomic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 quality. Therefore, macroscopical control is indispensable. Some meatres are given.
Key words: Economy Forecast; Time Series;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er Capita GDP
引 言
今年是改革開放30周年,總結過去29年經濟發展的數量規律,預測經濟走勢,對于宏觀調控政策的制定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經濟事物的發展產生的信息是時間序列數據。時間序列數據的形成往往是多項影響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時間序列的未來取值是可以預測的。當預測過高或過低時,應當根據指標的制約規律進行宏觀調控。
《中國統計年鑒(2007)》[1]除了收錄了全國2006年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統計數據外,還匯總了改革開放29年的主要統計數據?!?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對2007年的經濟情況作了全面闡述。
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經濟社會發展和政府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使我們面臨諸多新的挑戰和風險。經濟運行中一些突出問題和深層次矛盾依然存在。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增長方式粗放問題仍然突出。投資與消費關系不協調,投資率持續偏高;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協調,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比重偏大,服務業比重偏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
解決國民經濟中存在的問題,要從分析經濟發展現狀和趨勢入手。本文根據人均GDP等22項主要經濟指標,分析發展變化規律,探索宏觀調控的意義、策略,為我國經濟健康協調發展提出參考意見。
一、原始數據及其新型直觀展示圖
原始數據共22項指標,數據表橫向和縱向分析起來很費勁,不易直觀看出變化規律。現將這些指標繪制成筆者推出[3]的三種新型直觀表圖中的縱向比較直觀圖(圖1)。對于這樣指標太多、數據量太多的數據,普通的柱狀圖、折線圖、曲線圖、扇形圖等已無能為力。新型表圖在每個格子內換成橢圓表示數據的相對大小,數據經過正規化到0~1區間,每一欄指標最小的僅為直線(理論上應該是空白,為可視效果繪成直線),最大的為滿格橢圓。這種圖也存在缺點,同一欄目橢圓面積只能粗略反映大小,沒有嚴格的倍數關系。這是因為數據經過正規化到0~1區間的處理,原始數據的絕對數量關系已經改變。
圖1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歷年主要經濟指標變化直觀圖
由圖1可以看出,22項指標中,除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不規則波動和人口自然增長率呈倒漏斗形向上減小外,其余指標全部呈倒寶塔形串珠排列,表示逐年的遞增,整體尚未顯現出周期性波動。
從每個串珠的上下變化速度看,各項指標還是比較協調的,但各個指標(或各項事業)的發展速度有所差異。貨物周轉量和旅客周轉量早期增大速度最快,表明貨物的流通走在各項事業的前列;改革開放伊始,人氣激活較快。第一產業產值早期增長也較快,糧食產量增加迅速,導致農村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加較快。這是由于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村開始的,聯產承包責任制發揮出重大作用,農民先得到實惠。但是,由于耕地所限和農作物的自然規律,80年代后期開始,第一產業處于緩慢增長(有時甚至停頓)的狀態。外匯儲備早期增長最慢,甚至有波動,近年來急劇增加。進出口總額的增長啟動較晚,新世紀開始猛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經歷了3起兩落,在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中期出現兩次高峰,目前正處在上升過程中。原油產量較早步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并且穩步增長。工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增長早期較慢,后期迅速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改革開放開始時處于高位,且逐漸增大,至1987年達到高峰,以后逐漸減小至今。
二、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劃分
29年的發展,走過了不平常的道路。我們通過Q型聚類試探一下各年份間經濟特征的相似性,29年的譜系圖見圖2,相似性的度量指標采用相似系數。
出乎意料之外,譜系圖中年份竟然按順序排列,沒有打亂!Q型聚類是把特征相近的樣本聚為一類,原來預計年份排列不應當維持原來次序,現在年份仍按原來順序。這表明一個重要特征,即我國經濟的發展每一個時期(相鄰年份)有其相應的特點,特點的變化時漸進的,暫時還沒有出現周期。如果出現周期,相隔一個或多個周期的年份數據必然因其相似性而聚為一類。從直觀圖示(圖1)上也看出,大部分指標都呈現漸增趨勢,不存在周期性變化。
圖2各年份經濟特征相似性Q型聚類譜系圖和最優分割界線
在相似系數0.805左右的水平上,整個29年聚為一類,可見各年的經濟特點都很相似。在0.93左右的水平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以1995年底為界。在0.98左右的水平上,可以分為4類,以此可以劃分階段。而權威的時間序列分段,應該是多元有序數據最優分割方法。這種分割能夠找出有序樣本中明顯的界線,分割出多個組(階段)。分割的原理是用數學方法,使組內離差平方和最小、組間離差平方和最大,保證一組內有相似的特征,不同組的特征差異大。我們進行最優4分割(軟件編制和計算過程從略),找出了3條界線,在圖2上分別標注為I、II和III。很吻合,這些界線都在聚類分析的分類界線上。
根據Q型聚類分析和最優分割的結果,我們可以把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分為兩個時期4個階段。以1995年底(I界線)為界,把29年分為兩個時期。這種分界與1995年國家首次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當時的結構調整相吻合。1996年政策開始顯現出作用,第二時期開始。兩個時期中又各包括兩類,以此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時期的特點是:人口自然增長率處于高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兩次上揚,波動較大;第一產業受到“文革”破壞后,上升空間大,增長速度快,糧食產量迅速膨脹;進出口、外匯儲備、固定資產投資都處于發展緩慢的較低水平;原煤、原油產量增速較快。這一時期包括兩個階段,1978—1987年為第一階段,1988—1995年為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對應于譜系圖上的第一類,特點為:
1)由于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糧食產量率先起步,居民收入農村比城市增長快;
2)工業、建筑業、第三產業仍舉步維艱,仍處于調整蓄勢期間,但工業產品原油、原煤迅速增產;
3)經濟總量有限,固定資產投資無法明顯加大;
4)旅客周轉量、貨物周轉量迅速加大,表明人氣聚集、物流興旺;
5)對外貿易發展遲緩,導致進出口和外匯儲備額無明顯變化;
第二階段對應于譜系圖上的第二類,特點為:
1)第一產業繼續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增加,但糧食產量受耕地面積和生長規律的限制增幅較小,農業的其他事業發展較快。
2)工業、建筑業、第三產業有了明顯的發展,原油、原煤增幅放緩。
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由第一次高峰下降并產生第二次高峰,城鄉居民收入增幅較快,人均GDP增長加快,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步增長;
4)對外貿易事業開始活躍,但步伐不大;
5)人口自然增長率較高,但已逐步下降。
第二時期的特點是:人口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較穩定地維持在較低水平;第一產業發展步伐不大,耕地有限使得糧食產量很難繼續增長,有的年份受災害影響還出現減產;進出口和外匯儲備迅速發展;前期發展較慢的工業、建筑業、固定資產投資和第三產業都開始了大發展;發電量、水泥、粗鋼等主要工業產品迅猛增產;人均GDP增幅和絕對值都較大。這一時期也包括兩個階段,1996—2002年為第一階段,2003年至今為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對應于譜系圖上的第三類,特點是:
1)第一產業產值、農村人均收入、原煤產量、原油產量和貨物周轉量都變化不大,穩中有小幅增加;
2) 工業與建筑業產值,水泥產量、發電量、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旅客周轉量、消費品零售總額、人均GDP都保持適當的增長速度。
3) 人口自然增長率快速下降;
4)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到較低水平。
第二階段對應于譜系圖上的第四類,其特點是:
1)工業與與建筑業產值,原煤、水泥、鋼產量和發電量,都迅速膨脹;
2)固定資產投資、進出口總額都迅速增大;
3) 消費品價格指數開始抬升,通脹苗頭出現。
4)人口自然增長率繼續回落,達到歷史最低水平。
目前正處在第二時期的第二階段,出現經濟過熱現象,資源消耗嚴重。1995年國家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對經濟良性發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并未始終遵循和全面落實。近年來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環境代價大的問題又凸現了。按2006年的資料,全球1/3的鋼和煤炭、54%的水泥都被我們用掉了,而每個單位能耗和原材料耗損所產生的商品價值量,又僅僅為發達國家的1/6到1/4。必須建立科學發展觀,注重發展質量,節約能源,保護環境。
三、人均GDP走勢預測
近年來筆者推出了前移回歸分析、趨勢回歸分析等新方法,預測了湖北[4]、福建[5]、云南[6]、湖南[7]、江西[8]等省的主要經濟指標,經后來的數據證實準確度較高。如:2005年湖北省第一產業增加值1009.5(1069.81,括號外為提前發表的預測值,括號內為后來公布的實際值,下同)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32(2628)億元、貨物周轉量149139(141570)億噸公里、消費品零售總額3040(2965)億元、人均GDP 12087(11431)元。又如福建省2006年農林牧漁總產值1535(1473)、工業增加值3471(3306)億元、消費品零售總額2597(2704)億元、貨物周轉量1927(1890)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540(524)億人公里、農村年人均收入4869(4833)元、人均GDP 21432(21152)元。隔年預測也受到了好的效果,如福建省2007年農林牧漁總產值1713(17493)、工業增加值3986(3980)億元、消費品零售總額2993(3187)億元、貨物周轉量2240(2283)億噸公里、旅客周轉量621(587)億人公里、農村年人均收入5504(5467)元、人均GDP 25346(25662)元。
既然上述方法較為準確,就可以用于對我國2008年經濟指標進行預測?,F采用上述預測采用的前移回歸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有一定的前兆或基礎的,某年的國民經濟各項指標值,反映了這一年為下一年各項事業打下的基礎,是下一年某經濟指標(如GDP)的自變量。具體原理和算法在此從略。建立預測型回歸方程如下:
下年人均GDP=128.7676+0.6927598×上年建筑業總產值+0.4896726×上年發電量-0.03694179×上年貨物周轉量-57.68295×上年人口自然增長率
由這個方程計算1979至2009年的人均GDP,并與實際值對比,見表1。相對誤差絕對值平均0.0388,效果很好。從絕對誤差上看,有4年的數字在7元以內,22年的數值在100以內,只有7年的絕對誤差超過100元。
采用筆者的另一種預測方法“多因素趨勢回歸預測法”,也可以得到詳盡的結果,在此從略。
2008年預測為21925.07元,有待明年一季度出爐公報后證實。根據前述若干省份預測的準確性和表1的誤差可知,這個預測數據應該有一定的可信度。按照這個值,人均GDP(或GDP)的增長率為17.47%,雖然受到年初凍雨雪災影響,2008年我國GDP增長速度仍有可能達到14%。對其他各項指標進行建模預測,也可以得到各指標的2008年預測值,這里不再進行討論。根據2008年的預測值,又可以預測2009年的預測值。2009年人均GDP的預測值為24603.23,在2008年的基礎上增長12.22%,仍然偏高。
表1 1979年以來中國人均GDP預測值與實際值對比
四、宏觀調控對策
前面對2008年和2009年的預測,是在繼續過去的政策和發展趨勢之上的。而近5年GDP年均增長10.6,且有逐步加大的趨勢。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報告中,要求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控制在8%左右。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強宏觀調控,這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經濟從改革開放至今,已經快速發展了近30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及面臨的嚴峻挑戰,特別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城鄉統籌發展和區域均衡發展等各種任務仍然非常艱巨,人口、環境、資源等各種壓力仍在不斷加劇,財政工作所面臨的形勢將更加復雜、挑戰將更加嚴峻。我國處于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調整的重要關頭,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科學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和保證。
從上述人均GDP預測的回歸方程,可以看出,建筑業總產值、發電量、貨物周轉量、人口自然增長率被選入其中,函數關系明顯。要使GDP適度增長、合理增長、良性增長,從方程本身角度考慮,可以歸納出以下措施:
1)必須抑制建筑業的過度增長?;貧w方程中建筑業總產值的系數是正的。大興土木,發展建筑業,會導致GDP加快發展。近年來的房地產開發,帶動鋼鐵、水泥、木材、陶瓷、玻璃等的發展,是GDP增長的重要貢獻因子。建筑業的發展,大量消耗資源。房地產業的過快發展和住房價格的哄抬是導致建筑業產值大增的主要因素,已經到了非控制不可的地步了。
2)要控制火力發電,節約用電、合理用電?;貧w方程中發電量的系數是正的,對GDP增長直接作用。電力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必須發展。但是要合理選擇發電方式,節約用電、合理用電。水力、風力發電是綠色環保的,要大力提倡;火力發電消耗煤炭資源,影響大氣質量,要盡可能減少,節省寶貴的資源用于其他用途和留給子孫。這樣既控制了發電量,改善環境,又可起到降低GDP的作用。
3)應當發展交通事業,暢通運輸渠道。貨物周轉量也被納入回歸方程,系數是負的,不過絕對值較小。改善運輸條件,發展高速軌道交通、增加貨物周轉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GDP非良性增長。鐵路、公路、航空、水運事業是國民經濟的動脈,便捷迅速的交通對縮小地區差別、減少原材料和成品運輸的能耗、縮小區域物價差異、方便群眾出行都是十分重要的。
4)合理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自然增長率被選入回歸方程,且系數為負,其意義十分明顯。人口越多,人均GDP越低。人口自然增長,主要控制對象是出生率。降低出生率可以提高眼前的人均GDP,減小眼前就業人員家庭負擔,但卻會加重人口老齡化、提高將來就業人員的家庭負擔。按一胎化計算,一個中年家庭夫妻兩名從業人員除負擔未就業的子女外,要負擔60歲左右的父母輩4名,還要負擔80歲左右的祖父母輩8名。因此,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是越低越好,而是應該從保證社會和諧、家庭幸??剂?,合理控制人口數量。
5)各行各業需要均衡發展?;貧w方程中根據F檢驗,僅選入了建筑業總產值、發電量、貨物周轉量、人口自然增長率4項指標,并不說明其他指標對人均GDP不產生影響。國民經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領域的發展或其產值都是對GDP的貢獻,任何行業的落后都會導致社會的不和諧。我們不能為了提高GDP,片面追求某些易增加產值領域的發展速度。那種年底趕產值、為完成任務進行突擊、追求數字政績等現象是需要注意的。要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注重發展質量。要加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力度,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五、結論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持續增長,可以劃分出兩個時期四個階段,不過,尚未顯現周期性。近年來發展速度迅速加快,資源、能耗難以承受,各種矛盾凸現。根據已經證實有效的預測方法推算,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008年和2009年的人均GDP將增長分別為17.47%和12.22%。采取宏觀調控措施、引導經濟良性發展勢在必行。應當抑制建筑業的過度增長,降低發電的資源消耗,大力發展交通運輸事業,合理控制人口數量,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各項事業均衡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7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10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080228_402464933.htm, 2008-02-28
[3] Ding Yuechao, ZENG Suyan.A New Way for Data Graph . ADVANCED COMPUTER TECHNOLOGY, NEW EDUCATION, PROCEEDINGS: 617-622, 2007.
[4]沈軍,丁躍潮,張杰敏.湖北省經濟發展的若干統計特征與2005年預測[J].當代經濟,2005,168(23):70-72.
[5]沈軍,丁躍潮.福建經濟若干統計特征及發展趨勢[J].集美大學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4期, 人大報刊復印資料《統計與精算》2007年第2期全文轉載。
[6]沈軍,丁躍潮.前移回歸分析新方法及其在經濟預測中的應用[J].統計與決策,2006年第10期(原題目為“前移回歸分析的一種新方法”,后來雜志社刊登了更正說明).
[7]Ding Yuechao, Shen Jun, Zeng Suyan.A New Method -- Forward Shifting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in Economy Forecast in Hunan Province.2007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PROCEEDINGS : 337-341, 2007.
[8]Ding Yuechao.A New Method -- Multi-factor Trend Regres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conomy Forecast in Jiangxi.Advancing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PROCEED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