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當前我國面臨的通貨膨脹
馬曉琛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成因,得出結論: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與需求拉上型的通貨膨脹共存,并由此針對不同類型的通貨膨脹,分別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通貨膨脹 政策建議 成因
一、當前我國面臨通貨膨脹的成因
我國經濟經歷了連續5年高增長、低通脹之后,2007年7月,中國的廣義消費物價指數突然躍升到5.6%,由此拉開了新一輪高通脹的序幕。當前,我國經濟面臨著保持經濟穩定增長與控制通貨膨脹之間的困境,而走出這一困境首先要對高通脹的成因做出正確的判斷。
對于此輪的通貨膨脹,國內經濟學家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是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所致。其一,輸入型的通貨膨脹,當前國際市場以“兩油”(石油和糧油)及鐵礦石為首的國際資源價格上漲是導致我國國內通膨的主要原因。根據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經濟的對外貿易依存度已經達到了60%,尤其是一些基礎能源的進口,國際市場價格的高企,必然導致依靠進口能源生產的國內企業生產成本增加,進而通過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向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傳導,造成CPI持續走高。其二,認為是結構型的通貨膨脹,認為當前促使我國物價上漲的因素包括工資成本的上升和資源價格改革,因此,是局部的結構性通脹,而非整體性。珠江三角洲地區三年來一直處于勞動力短缺狀態,這實際上反映了珠三角地區沒有將工資提高到市場均衡水平。這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重要轉折點。直到兩年前,這一地區的工廠仍能確保招到工人,然而經濟發展與年輕勞動力儲備的減少,使市場發生轉折。未來,工廠要發展,就必須提高工資。再者,最近一年,公務員工資全國性普遍上調,使相當一大部分群體的收入上升,勞動力成本逐步提高。
另一部分學者認為現階段的通脹是過度需求型的通貨膨脹。由于我國實際的GDP增速已經超過了潛在的經濟增長速度,表明存在過度的需求,而過度需求主要體現在國內房地產的過度投資及出口增長速度過快。多年來,住房價格一直以10%左右的速度上漲,大城市中房價的上漲速度則更快。房價高企,將社會上更多的資源吸引到房市,并進一步導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不合理的需求推動了鋼鐵、水泥、建材等一系列行業投資的增長,成為國內經濟過熱的源頭。另一方面,由于來自于國際市場的旺盛需求,帶給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央行將外匯流入變為國際儲備的同時,也向經濟中注入了大量的流動性,基礎貨幣的增加,使過度需求成為可能。
二、應對挑戰:針對通膨性質對癥下藥
判斷通貨膨脹的性質,是“對癥下藥”的前提條件。鑒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經濟中兩種類型的通貨膨脹壓力均存在,并且兩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例如,由于房市價格高企,更多的資源流向建筑業部門,尤其是農民工。這樣一來,耕地養豬的勞動力減少了,使農產品的供給減少,推高農產品的價格上升。由此,過剩需求帶來的成本推動型通脹形成。因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來控制通脹。
首先,對于成本推動型的通脹,一方面運用財政補貼的手段,補貼城市低收入者,減少由于通脹而帶來的福利損失,保持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調整能源價格,消除價格扭曲,減少由于能源短缺帶來的經濟效益的損失。當前由于成品油價格受行政干預,與國際價格嚴重脫節,造成了市場資源配置的短缺。資源配置的低效率必然會對經濟的長期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當然,能源價格的上調,將進一步增加通脹的壓力,但是改革必然會給經濟帶來“陣痛”,忍受短期的高通脹,可以降低長期因價格扭曲造成的經濟低效率,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 其次,過度需求型的通貨膨脹成立的前提是有足夠的流動性支持,換句話說,要控制通膨,就要采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控制經濟中的過剩流動性。當前,經濟中的流動性主要來自外匯占款,大額的外貿順差使央行投放了過多的基礎貨幣。自2007年以來央行利用提高存款準備率、提高利率、發行央行票據等沖銷手段回收了一部分流動性,但是代價高昂。并且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危險信號,購房者的觀望態度使房地產業“有房無市”導致開發商的資金斷裂使其不能償還銀行的巨額貸款,銀行系統面臨嚴峻的考驗。由此看來,金融系統需要注入流動性來緩解危機。然而,注入流動性又會給通脹帶來壓力。因此,筆者建議治理流動性應從匯率入手。原因在于,現行的“小步快跑”的匯率政策給投機者以保證,保證人民幣在相當一段時間內走高的趨勢,從而投機熱錢通過各種合法的和非法的渠道流入中國,造成外匯儲備的激增,迫使央行向經濟中注入更多的流動性。因而,將人民幣升值一步到位,從根本上消除熱錢流入的動機,從源頭上遏制流動性泛濫的根源是當務之急。而升值一步到位最大的擔憂來自于對我國依靠廉價產品贏得國際市場的外貿企業競爭力的維護。長期以來,我國的一些企業缺乏長遠的眼光,只要能賺到微薄的利潤就會選擇維持經營下去,缺乏創新的動力。人民幣小幅快跑政策的初衷就是出于對其的保護,防止人民幣大幅升值帶來的貿易價格條件的惡化。但事實上,小幅快跑的政策不僅沒有保護外貿企業,反而使外貿條件進一步惡化。國內通貨膨脹使人民幣對內貶值,再加上美元的疲軟及外貿順差帶來的人民幣名義匯率的持續走高,使外貿企業的購買力進一步下降,從而外貿企業在購買力方面的損失不亞于一步到位的升值對其帶來的沖擊。由此看來,匯率制度的改革是當前階段治理流動性過剩最好的辦法。
再次,政府應通過釋放出強有力的信號,表明反通脹的決心,消除公眾形成的通貨膨脹的預期。因為通過膨脹存在慣性,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微觀主體,會競相提高競爭價格從而免受高通脹對利潤的侵蝕。根據短期菲利普斯曲線,較低的通貨膨脹預期更有利于決策者在通脹與失業之間做出權衡取舍。因此,政府可以通過表明堅定的反通脹決心,從而使下一輪的控制通膨的代價降低。
三、結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超過9.8%,經濟總量已經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德國。然而,經濟總量的“一路凱歌”并不表明經濟的運行是健康有效的。所以,在長期來看,保證經濟的平穩運行,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制度方面的問題,包括金融制度的完善和產業結構的升級。進行金融系統的改革,使資本流向最需要的行業及領域;完成產業升級,提高制造業的競爭力,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加大科技創新、研發力度,建立健全自身的營銷渠道。只有這樣,才能使廣大國民分享經濟增長帶來的福利增加。
[1]余永定.2008年中國經濟:應對三大挑戰[J].國際經濟評論,2008,(5-6):5-9.
[2]鐘偉.強制性的危機調整或許將在三年內發生. 財經界.
[3]孫明春.2008:中國貨幣政策的困境[J].國際經濟評論,2008,(1-2):32-34.
[4]謝國忠.世界經濟滯漲,債市十年熊市開始,高通脹周期叩門.中國報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