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驅動力分析
焦楊
摘要: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是未來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而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微觀主體,是各項政策措施的主要實施者。企業積極主動采用該發展模式是循環經濟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長久發展的關鍵因素。文章簡要說明了循環經濟的內涵概念和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理論分析框架,重點針對驅動力因素,從經濟學理論和制度理論兩個方面做了詳細說明。
關鍵詞:循環經濟;企業驅動力
一、研究背景
全球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失衡等問題愈來愈引發人們的重視。因此,建立環境節約型社會、促進可持續發展成為重要趨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被認為是從機制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沖突、促使經濟低成本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循環經濟的概念,目前學術界有五種不同的界定角度,分別為資源綜合利用、環境保護、技術范式、人與自然關系、經濟形態和增長方式。循環經濟實質上以生態經濟理論為核心基礎,注重實踐模式,是一種追求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三維協調發展的新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社會經濟活動組織成“資源-產品-消費-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模式,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排放,實現“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
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微觀主體,是各項政策措施實施的主要對象。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勵企業主動參與其中既是循環經濟建設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其長久發展的關鍵因素。企業參與循環經濟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經濟行為轉變,從結構和行為的全面角度來研究企業驅動力更有利于政策制定和貫徹,對循環經濟新模式的推廣、實施和控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理論分析
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行為是一種涵蓋了經濟及資源環境等多重目標的綜合行為,如何促使企業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優化決策,增進多重目標之間的合作而減少其相互競爭,需要深入分析企業行為、其影響因素及作用機理,這就需要一個整體性的系統分析框架。主流的企業行為分析框架有“結構-行為-績效”(SCP)范式,以及“壓力-狀態-響應”(PSR)模型(分析企業行為對資源環境的影響)。筆者所在的課題小組經研究,在SCP范式的基礎上,將結構變量擴展成一對有機聯系的“企業外部環境和內部結構”變量組,并將SCP所默認的由結構所內生的經濟驅動力擴展成包括規制、市場及社會多重壓力的外部驅動力及企業自身發展所產生的內部驅動力。初步提出“結構-驅動力-行為-績效”(SMCP)模型,從整體上分析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所面臨的驅動力及內外部環境,以及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典型行為,評價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績效。其內在邏輯表述如下:資源環境現狀及國家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是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基本條件;宏觀條件影響到政府行為,進而改變市場結構和社會環境,這些構成了企業生存發展的外部環境;該環境調整產生外部驅動力,企業根據自身狀態將這些外部力量轉化成內在驅動力,從而調整企業行為,產生“經濟-資源-環境”的綜合績效,而企業的整體績效成為政策下一輪調控的對象。在這個分析中,相對弱化了企業行為而突出了由于內外結構所產生的企業行為驅動力量。
三、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驅動力
現有研究對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驅動力分析評價還沒有形成明確和統一的認識。理論方面大體有兩種觀點:一是以經濟學的理論和假設為基礎,強調基于“效率”的(efficiency based)的驅動作用。這種觀點認為,企業參與循環經濟是決策者根據相關的(或感知到的)成本/風險與收益進行比較分析而做出的選擇,抑或是出于對競爭優勢的考慮。按照這個邏輯,企業選擇參與循環經濟是因為分析其凈收益為正,否則,企業沒必要進行發展模式改革。二是根植于組織社會學的制度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y),側重“非效率”的(non-efficiency based)視角,認為企業決策或經營成果未必基于管理者的理性經濟分析。這種觀點認為 ,除了在經濟利益上的細致計算,政府管制、市場要求和社會期望等制度因素對企業行為的影響作用十分重要。
對企業驅動力的理論分析之所以有基于效率和非效率的兩種視角,是因為企業同時生存于經濟環境和制度環境中,且受二者影響的情況和程度不同。從經濟環境出發的效率視角分析注重收益效果。企業是競爭市場中價格信號的接受者和理性的決策者,價格、利潤和產權是促使企業行為的基本動力。基于此,企業參與循環經濟所獲得的收益應不小于從事其他經濟活動所獲得的收益,這是企業選擇參與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若以促使企業采取自愿行動持續參與循環經濟,則應使企業參與循環經濟在其策略選擇中整體收益最大。
然而,在制度環境的影響下,企業能得到的回報取決于其經營行為過程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要求,能否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而不僅僅是經濟利益。所以,從制度環境出發的非效率視角注重企業參與經濟活動的合規性和社會效益。
綜上,從理性經濟人的基本假設出發,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主要動力是追求通過循環經濟獲得合理的經濟效益,應對政策法規、市場要求及社會壓力的外部環境變化,尋求長期發展機會的理性經濟行為。
四、結論
企業發展循環經濟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本文基于循環經濟理念,從微觀層面對企業參與循環經濟進行了理論分析,重點討論了驅動力因素,從經濟學理論和制度理論兩個視角分別進行闡述。得出結論,企業參與循環經濟的驅動力來源于外部環境規制和內部結構的影響,根本驅動力在于政策合規性、經濟利益、行業競爭力和社會效益。相關政府機構及政策制定者應當主要從企業效益角度著手,獎懲雙管齊下,配合相關政策法規,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循環經濟發展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