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監管體系下,中外乳企品牌的市場博弈
侯睿芝
這個疑問也許盤桓在行業內已經很多年了,究其原因,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的,也許巨大的利潤,‘寬大’的監管,膽大的商家,注定了中國的奶粉市場不同尋常。那么同在中國市場一個監管體系下,中外乳企產品差別究竟如何?哪種產品質量更為可靠?香港代購現象究竟反映出什么深層次的問題?這些疑問都知道業內好好靜下心來研究一下,而不是一味抱怨消費者不買賬鉆牛角尖。
中式洋奶粉究竟有多少?
隨著洋奶粉需求的激增,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進入這個市場,然而,其中很多企業并不具備完整的奶粉加工以及封裝的工藝,有些則是為了節省成本,因而有大量的中國企業就在國外找個奶粉生產商進行代工。國外有能力進行奶粉代工的企業不外乎新西蘭恒天然、荷蘭皇家菲仕蘭坎皮納和澳大利亞范?迪門斯(V anD iem en‘s Land)等少數幾家大型企業。因此,美素麗兒事件,暴露了一個奶粉生產商為多個品牌奶粉代工的事實。
在國產奶粉屢失誠信之后,洋奶粉早已成為近年來消費者所追逐的對象。然而,豐厚的利潤吸引的不只是真正的洋奶粉,還有更多的國內商家進來渾水摸魚。
面對近日曝出的洋奶粉造假消息,很多消費者都堅信,美素麗兒僅僅是冰山一角,藏在幕布下的‘偽洋奶’還很多。似乎只要敢查,就能發現更多像“美素麗兒”一樣打著“洋奶粉”名號招搖撞騙的“偽洋奶”。筆者看來這并非危言聳聽,乳業專家楊真稱,在中國市場上銷售的洋奶粉品牌已經超過100種,然而其中有近80%的品牌是由中國商家變相生產,混淆視聽的。 “偽洋奶”竟然猖獗到何種地步?
什么是貼牌?貼牌也就是所謂的代工生產,是各國企業普遍使用的一種做法。這里說的貼牌奶粉都是在國外注冊牌子,再找其它企業代加工,然后只在國內銷售的奶粉。由于注冊商標是國外,所以理論上它們也算進口貨。這樣一來消費者就會產生錯覺,認為既然是進口奶粉,那奶源肯定就是國外的了。其實未必,市場上的貼牌奶粉有三種生產方式:第一類是使用國外奶源在國外加工,這是人們理解中的進口奶粉;第二類是使用國外奶源在國內加工,這種是人們理解的進口奶源;第三類則是在注冊了洋品牌之后,卻使用國內奶源在國內加工而成,品牌雖然洋,但東西確是地地道道的國產。
對于相當一部分消費者來說,哪些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外知名品牌奶粉,哪些是貼牌奶粉他們分不太清。也正因如此,做貼牌奶粉的并不愿意承認自己的貼牌奶粉身份。去年一家名為新西蘭紐瑞滋乳品有限公司的企業面對質疑,不得不承認紐瑞滋是中國人在新西蘭注冊的品牌,但同時強調他們使用的是新西蘭奶源、在新西蘭找人代加工并專門銷往國內,也就是說屬于典型的貼牌奶粉,然而不久前這款產品的銷售人員對此卻矢口否認。為紐瑞滋公司生產嬰兒奶粉的具體廠家是新西蘭當地企業善騰集團,記者調查后發現市場上多家進口奶粉均由這個集團生產,而這些品牌之前都被媒體質疑為貼牌奶粉。
商家們在介紹奶粉時又都說是知名洋品牌,知名洋品牌真的有那么多嗎?一位曾經從事貼牌奶粉銷售的業內人士這樣告訴記者,現在國外知名的洋品牌有不超過100家,但是其中有20多家,進入了中國市場,而目前中國市場上出現的洋品牌已經超過了100家。
20%為國外知名品牌,那么另外的80%又是怎么回事呢?知情人告訴記者,那80%就是一些國內企業看到國產奶粉銷售低迷,而進口奶粉銷量大增,到國外注冊商標,貼牌生產的奶粉。運作這種“貼牌奶粉”聽上去很是麻煩,但內行人操作起來并不復雜。
據一位從事相關研究的專家介紹,從08年到現在,中國市場上出現過將近300種貼牌奶粉,運作這些貼牌奶粉的,既有國內大型奶粉生產企業,同時也不乏一些小企業。他們抓住消費者心理,使用超高定價策略,利潤最大化。
據知情人透露,貼牌奶粉不全是使用國外奶源在國外加工的,還有很多是使用國外奶源在國內加工,甚至是使用國內奶源在國內加工的。
如果使用的是進口奶源,還要看商家怎么在包裝上標注,但如果僅僅是在國外注冊了一個洋牌子,卻使用國內奶源,在國內進行委托生產裝罐,最后竟以進口奶粉的名義在國內銷售,這明顯是在欺騙消費者。一家國內正規奶粉生產企業的負責人透露,就曾有來路不明的企業找上門來,要求代加工。他們說自己的品牌是在國外注冊的,進口了一部分奶粉,但是市場需求量大,進口奶粉滿足不了,想讓這家企業幫忙代加工一些。而代加工的這部分奶粉,原料還是用這家國內企業的,然后打上原裝進口。
2009年6月宣稱奶源100%進口的施恩奶粉又被曝出,他們使用的奶源實際上全都來自國內。2011年11月,號稱新西蘭原裝進口的生命陽光牛初乳公開致歉,承認其在外包裝上標注的“原裝進口”字樣并不規范。盡管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但人們發現企業的這些行為多是在公眾的質疑下公之于眾的,那么相關部門為什么就沒有發現這些問題呢?
施恩奶粉事件曝光之后,當地質檢部門回應:他們很難判斷奶粉是否完全是進口奶源,因而只能檢查產品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的標準,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危害。而當地工商部門則表示,他們沒有義務對產品標出的“100%進口”進行核實與檢查。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界定,監管部門又沒有相關職責,那么出現此類現象也就在所難免了。
據專家介紹,目前貼牌奶粉在二三線城市及以下的地區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老百姓花了大價錢,而買到的卻很可能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目前,一些消費者在挑選奶粉時仍然自覺不自覺地認為,洋品牌嬰兒奶粉在安全性上要高于國產奶粉,他們仍然看重“原裝進口”和“百分之百進口奶源”這樣的字樣。
用國內奶源在國內加工,還要在包裝上寫“原裝進口”、“100%國外奶源”,這是明顯的“欺詐”。可對這些法律規定不明、監管乏力的所謂洋奶粉,消費者又該如何辨別呢?從5月1號起,我國將實施《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以后進口洋奶粉經過風險評估并符合要求后才能允許進入中國。
之前因為摻雜和涂改日期被查處的天賦美素(美素麗兒)奶粉,生產鏈條是外界追蹤的焦點。根據蘇州工業園區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對該事件的通報,其奶粉就源自荷蘭皇家菲仕蘭坎皮納(以下簡稱“菲仕蘭坎皮納”),而天賦美素奶粉是瑞士璽樂集團出品,也就是說,這款奶粉是由璽樂集團委托菲仕蘭坎皮納進行代工。
而據了解,目前國內有多家乳制品企業出品的奶粉也是由菲仕蘭坎皮納公司代工,其中更包括娃哈哈的愛迪生奶粉、圣元公司的荷蘭乳牛奶粉、荷滋樂奶粉等。據了解,娃哈哈愛迪生奶粉,是娃哈哈力推的高端奶粉品牌。在愛迪生奶粉官網上,寫明娃哈哈愛迪生的奶粉代加工企業為“擁有130多年奶粉生產歷史的荷蘭皇家乳品企業”。
有不愿具名的奶粉經銷商對南都記者透露,“目前對于進口奶粉的原產地標注的監管還是比較嚴格,因為雖然洋奶粉品牌眾多,但在原產地上幾乎沒有敢造假的,而很多號稱源自荷蘭的奶粉,絕大部分就是由菲仕蘭坎皮納代工,或是從該公司購買原料粉。前一種情況比較多,畢竟,人家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工藝和質檢方面,比國內的生產廠商高得多。同理,很多號稱源自新西蘭的其實就是找的恒天然代工。”
據相關媒體報道,澳大利亞、新西蘭和荷蘭等國家常見奶粉品牌不過五六種,包括美贊臣、惠氏和雅培這幾個大企業產品。除此之外,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有karicare,在荷蘭當地有cam pina。除這幾大品牌外,國內宣稱的源自這些國家的洋奶粉品牌在這些國家是不存在的。
“諸如雅貝氏、紐瑞滋、澳優、施恩等品牌的進口奶粉,可能在原產地都找不到該牌子。”上述專家表示,商家宣稱自己的嬰幼兒奶粉是“100%原裝進口”,實際上產品并不在國外銷售,甚至國外也沒有該類品牌,代工產品主要都銷往國內市場。
專家表示,“進口”奶粉說明書“大有學問”,有的寫“進口奶源”,有的寫“原裝進口”,有的是“原裝原罐”,其實各有不同。進口原裝奶粉,進口的是國外的奶粉原料,在國內裝罐出售;原裝原罐是在國外裝罐后進入中國的。“國產奶粉和進口原裝奶粉都在中國操作,有國家要求的QS藍色標志,原裝原罐的沒有。”
1.海外注冊便利致“洋奶”泛濫
4月5日,采訪記者走訪了北京數家大型超市發現,標明為“原裝進口”的洋奶粉不論價格還是銷量都仍然領先于同檔次的國產奶粉。其中,以新西蘭與澳大利亞的“原裝進口”居多。而銷售人員也不時地給顧客講解相關奶粉品牌的知識:“這是澳大利亞原裝進口的,有海關和中國質檢局的相關證明。”并將相關材料拿出來指給記者。但當被問及奶粉是中國品牌還是外國品牌時,導購員卻往往不會正面回答。
“出現這種情況并非偶然,因為他們自己也不敢說是不是國外品牌。”某乳企總監對媒體記者透露。事實上,由于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乳業進入門檻低,原料價格便宜,早已成為很多中國企業“曲線救國”的理想地。只要在當地注冊一個品牌,就可以找個代工企業“掛牌”生產。不少商家宣稱自己的嬰幼兒奶粉是“100%原裝進口”,實際上產品卻并不在國外銷售,而是基本都銷往了國內市場。如雅貝氏、紐瑞滋等品牌的進口奶粉,其實在原產地都是沒有銷售的。
掛牌注冊產洋奶是否真的如此簡單?為了求證,記者在網上搜索了“商標注冊”相關信息,出現1900萬條搜索結果,而置頂的信息多為商標注冊公司的廣告信息。記者隨機咨詢了4家商標注冊公司,結果均表示可辦理海外商標注冊業務,甚至不需要在國外有資產或注冊公司。其中一家商標注冊公司的客服表示:“我們做國際商標注冊申請時,會與國外知名的合作機構合作,合作機構會收取一部分的費用,所以商標費用由三部分組成:國外辦理部門費用、國外合作公司代理費,國內公司代理費。”而如果想在澳大利亞注冊一個嬰幼兒奶粉品牌的商標,4家公司中最低報價僅7000元,最高要價也只有18800元,且大多表示在一年半時間內即可辦妥。
該客服坦言,海外注冊商標沒有想象中那么難,交上錢,簽一份委托書就差不多了。盡管申請海外注冊商標的沒有國內的多,但是一年差不多也有幾十個申請業務,其中奶粉品牌注冊就是主要業務之一。
對此,楊真告訴記者,早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前,就開始有家國內企業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注冊奶粉品牌并貼牌生產,而近年來,這個趨勢越發強烈。如今中國市場上在售的進口奶粉至少有六七十家是中國商家通過這種手法操作產生的。諸如合生元、施恩、澳優、紐瑞滋等奶粉品牌均曾被曝扮演洋品牌身份。
奶粉貼進口標簽注冊程序簡單、所需費用低廉,可消費者最關心的質量問題有沒有保證呢?有專家認為由于品牌數量眾多,一些企業只注重市場銷售,忽視了品質把控,所以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良莠不齊的現象。除了質量穩定性讓人堪憂外,有些貼牌奶粉還存在夸大或者虛假宣傳的問題,這也是人們一直比較關注的。
2.巨額利潤催生“貼牌洋奶”速成
能令如此多的國內商家趨之若鶩,究竟貼牌洋奶粉中隱藏著多大的利潤?東方艾格乳業分析師陳連芳告訴記者,奶粉的主要成份由脫脂奶粉、全脂奶粉、乳清粉和特別添加的營養素(如DHA)組成。而新西蘭的恒天然集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原料供應商,就主要供應脫脂奶粉、全脂奶粉和乳清粉,這3種原料往往占到奶粉成本的90%以上。
記者查詢這些原料的銷售價格發現,三種原料價格基本都在1萬多元/噸左右。再加上需要繳納大約10%的營業稅和15%的關稅以及17%的增值稅,一罐原裝進口的洋奶粉成本也只需大約60元至90元。而如果用國產奶源在國內生產的話,成本還能降至30元至50元。但消費者購買時價格卻往往達到200元至300元,這中間的費用和各級銷售商的利潤可見一斑。
對此,某乳企高管也向記者證實了這一點。以她曾經服務的公司為例,作為主流的國產品牌,一罐奶粉的成本是40元/左右,出廠價在120元,經銷商要賺25%,因此供給商場大約是150元;商場再賺20%,賣給消費者就大約要180元。這里面廠家雖然看起來毛利有80元,但其中的大半要用在營銷費用,買贈品、請導購、上廣告和返給醫生和店面的介紹費等,實際上能賺到的也就20%左右而已。盡管如此,由于奶粉幾乎是嬰兒必需品,所以銷量很大,一年銷售額能做到40億元。如今,國產品牌逐漸勢微,公司就開始轉戰”貼牌洋奶”,從新西蘭善騰集團尋求代工生產,利潤依舊豐厚。
業內人士告訴筆者,目前國內洋品牌大多出自三家代工廠:新西蘭善騰集團、瑞士赫爾達夫、澳大利亞塔圖拉。其中,新西蘭善騰集團是國內品牌最大的代工廠之一,有超過20家的“貼牌洋奶”由其代工生產。而同樣需求甚多的還有瑞士赫爾達夫集團以及澳大利亞塔圖拉公司。這3家國外代工廠,已經包攬了國內近9成的貼牌洋奶粉生產業務。
“這種模式之所以愈演愈烈,是由于操作這些洋品牌的乳業人士大多對中國的法律法規了解頗深。再加上他們掌握的銷售渠道,以及在海關等重要部門也有部分人脈,往往三四個月就能搞出一個洋品牌。”陳連芳告訴采訪記者。
3.魚龍混雜消費者難辨真偽
既然在海外從注冊到生產奶粉都如此便利,為何“貼牌洋奶”不將眼光投向世界,而是始終專注于中國奶粉市場?
一位從事海外奶粉代購的淘寶店主告訴采訪記者,以他定居的瑞士為例,由于嚴格的質檢體系,中國人很難在瑞士生產奶粉再出口銷售;哪怕在瑞士本地,也只有三四個品牌有資格生產嬰幼兒奶粉。而為了聲稱自己是瑞士進口的高端奶粉,國內商家往往會利用信息的不對稱,進口瑞士的一般奶粉,再對國內消費者宣傳是嬰幼兒專用奶粉。其實,這些奶粉在瑞士,要么是普通的奶粉,要么只被允許用做糖和巧克力的原料。
此外,國外的消費數量相對中國也非常有限,如新西蘭全國只有400萬人口,而且出生率也不高,從商業價值來講,不值得去運作,直接到中國來銷售比較劃算。因此很多進口品牌的嬰幼兒奶粉,確實只“特供中國”。
盡管如此,記者調查海外國家的奶粉價格發現,大多數奶粉的價格折合人民幣也僅在120元左右,超過150元的已屬罕見。遠沒有國內市場上動輒三四百元的“天價”奶粉夸張。
而為了維持海外奶粉高端、火爆的市場景象,從廠家到代購業都無所不用其極。該店主告訴采訪記者,淘寶上很多大型奶粉代購店,交易量都高得驚人,有時一個月的交易量比整個新西蘭的生產力所能生產出來的奶粉還多。而新西蘭本身的牧場面積,奶牛數量,工廠,工人,生產基地大小都非常有限,提供給本國和澳大利亞是沒問題,可是要那么多的量共給中國嬰兒,根本不可能。這些業績都是通過刷交易量和混雜“貼牌洋奶”刷出來的。
那么,如何才能識別奶粉到底是國外“科班出身”還是國內貼牌的“半路出家”呢?陳連芳告訴采訪記者,由于國產奶粉和進口分裝奶粉,都在國內生產,因此都帶有國家要求的“QS”藍色標識,而原裝進口的奶粉沒有“QS”標識。同時,凡是“原裝進口”的奶粉,由于不在國內進行任何加工,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合格后,出具“衛生證書”。對于純“原裝進口”的奶粉通常會直接描述品牌名稱,以及報檢數量,以箱計數。如果所謂的“原裝進口”只是進口奶源,那么相關的國外證書上或許僅寫明“milkpowder(奶粉)”之類的字樣,而不直接標注品牌名稱。此外,原產國的原產地證書和衛生證書等,也能起到辨識作用。
新西蘭決定全面整頓山寨奶粉
4月13日新西蘭配方奶粉出口協會在京表示,目前中國市場新西蘭配方奶粉幾乎都是山寨品牌,新西蘭奶粉出口協會不再坐視不管,并攜協會成員企業主動到中國整頓“山寨”新西蘭奶粉。
目前中國市場銷售的號稱“新西蘭配方奶粉品牌”的多達200多個品牌,但是真正新西蘭本土企業的品牌并不多,目前也只有6個企業的20多個品牌銷往中國市場。
為了保護新西蘭本土奶粉品牌和聲譽,該協會負責人表示,他們將通過各種途徑告知中國消費者,哪些才是真正的新西蘭奶粉品牌。
該協會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市場上有不少國內的個人或公司到新西蘭當地注冊品牌,這種形式中,有在新西蘭當地選擇奶源,委托當地企業嚴格加工并只銷往中國的品牌;也有注冊商標后,不清楚是否使用奶源地的品牌,打著新西蘭奶粉品牌‘山寨版奶粉’的旗號 ,前者從質量上講應該沒有問題,但是對于后者就很難判斷。目前這種打擦邊球標注為‘新西蘭奶粉’的品牌特別多。”
由于一些新西蘭山寨奶粉不知奶粉出處,完全是國內生產、國內灌裝的產品,貼上在新西蘭注冊的商標,獲得來自新西蘭金字標牌的保障,身價倍增,銷售暢通無阻,卻帶來很大的質量和安全風險。號稱荷蘭奶粉的美素麗兒摻假事件就是明證。
對此,新西蘭政府和奶協正在推動規范使用新西蘭奶源的品牌。為了與其他山寨品牌區分,協會負責人表示,“以后,只要是新西蘭本土嬰幼兒出口品牌,成為協會會員后,產品包裝上都將會印制統一的協會LOGO”。協會負責人表示,預計2-3個月后中國消費者就可以陸續看到這種帶有統一標識的純正新西蘭本土品牌奶粉。
而貿易商和個人注冊的新西蘭商標如果希望“洗白”自身,成為新西蘭本土配方奶粉協會認證的品牌,就必須在新西蘭“設立辦公室,有專門的人員,企業保持正常的出口業務量和在保險公司投保,并且都要接受審計”。
據該協會主席巴尼特介紹,目前該協會有13個會員,包括新西蘭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領導品牌,生產商、包裝供應商和實驗室,其中包括已將嬰幼兒奶粉銷售到中國的企業Carrickmore、AvantiInternational、LactNutrition、Naturlait、OceaniaNutrition以及YumYum等6家,這些企業旗下有20多個品牌已進入中國市場,包括可益多、紐雀蕾、福瑞爾等。
協會表示,通過正規途徑獲得的合法的出口數據統計顯示,新西蘭每年出口到中國市場的配方奶粉為2000萬罐,其中6家成員企業占到1200萬罐。目前,該協會6家成員中的新西蘭奶粉品牌占到每年對中國奶粉出口量的60%,每年零售額接近36億元人民幣。
該協會對企業準入的門檻很高,比如全球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蘭恒天然并不是該協會的會員,原因是恒天然只生產原料奶粉,不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這給熱衷于新西蘭配方奶粉的消費者敲響警鐘 并不是銷往中國市場的新西蘭的奶粉產品就是新西蘭本土品牌,也并不就能保證質量。
近期由于新西蘭北島干旱,再加上全球主要國家針對中國奶粉代購限制,新西蘭配方奶粉價格有不同程度的上漲。新西蘭嬰兒配方奶粉出口協會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目前的干旱對于新西蘭北島地區牛奶產量造成影響比較大,“從整體來講,新西蘭目前牛奶的產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協會負責人表示,到目前為止,大包原料奶粉價格確實有明顯漲幅,不過,6家企業的新西蘭嬰幼兒奶粉出口價格未有什么變動,中國市場價格變動可能是代理商和渠道商在提價。
業內專家穆峰告訴記者,假洋奶粉品牌活得好不好,基本是看兩個條件,一是定價是否夠高,“此外,就是舍得花錢鋪貨。” 穆峰表示,全國市場那么大,沒有十幾二十億元作為推廣費用根本無法鋪貨。
奶粉監管“內外有別”?
然而,遍地洋奶粉,如何監管是一個難題。圣元國際CEO張亮就明確表示,“三鹿事件之后,政府重新審核嬰兒奶粉生產許可證,在中國生產奶粉已經初步建立起監管體系。可外國進口的就沒人管了,1000多個品牌的大雜燴市場能管好才怪呢!”
另外,對于奶粉的監管,目前存在“內外有別”的情況,張亮在微博上聲稱,“本土奶粉檢測64項,風險監控更有幾百項,國外進口的能檢測20項就很不錯了,對制造商連最基本的許可認證都沒有,談不上監管。 ”
對于此事,前述質監局內部人士不置可否,只是強調,“目前國家用于食品安全監管的投入逐年增加,而且奶粉、牛羊肉、糧食,每個項目同樣重要,不可能將所有資源都用于奶粉的監管上,就奶粉的監管,市面上兩百多種牌子,不可能平均用力。”
此外,對于洋奶粉出現質量事故,以及香港對于奶粉的嚴格限購,蒙牛總裁孫伊萍近日在公開場合稱,香港奶粉限購對中國乳企來說是機遇。不過,南都記者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蒙牛的歐世和伊利,這一個多月銷量似乎并沒有明顯增長。
中乳協:國產嬰幼兒奶粉質量好于進口產品
4月28日,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發布調查報告稱:國產奶粉質量優于進口奶粉,同時在價格上,進口品牌高于國產國內品牌近一倍。
為了對比國產和進口奶粉在質量上究竟有何差別,中國乳制品協會近日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在北京及周邊的省會城市的市場隨機抽樣,共抽檢25個品牌的1段嬰兒配方乳粉樣品。其中,國內生產的國內品牌13個,國內生產的國外品牌3個,原裝進口產品9個,檢驗指標包括主要營養指標、微生物指標、礦物質指標,污染物限量超標、真菌毒素限量超標等共20項。
檢測結果表明,16個國產品牌(包括國內生產的國內與國外品牌)全部符合國家標準要求,而且實際檢測數值都非常好。9個原裝進口產品中,有3個不合格,其中一個產品甚至有兩項指標不合格,分別是乳糖占碳水化合物比例和鈣磷比;另兩個產品均為鈣磷比不合格。此次質量調查總的評價是,國產產品質量好于進口產品。從價格上看,進口品牌價格高于國產國內品牌近一倍。
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表示,此次質量調查顯示,國產產品無論是國內品牌還是國外品牌質量均好于進口產品。而且從價格上看,進口品牌價格高于國產國內品牌近一倍。
對于不合格產品品牌的名稱,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理事長宋昆岡表示,肯定是知名品牌,但協會不是執法部門,因此不適宜對外公布企業名單。宋昆岡還表示,三個樣品不合格的項目都是營養指標,而非安全指標。“但是判斷產品是否合格,只要有一個項目不達標即為不合格”。
稱乳業新標準“世界最嚴格”
中乳協表示,新修訂的標準是我國嬰幼兒乳粉的第四代標準,“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標準之一”。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標準內許多指標“等同采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標準,有些指標則是codex沒有的,例如乳清蛋白要占蛋白總量的60%,提出了氨基酸模式,乳糖要占碳水化合物的90%等。”
中乳協還指出,原料的質量與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大型骨干企業的技術裝備水平、檢驗手段和能力已是世界先進水平。“四年多來,國家對乳制品行業的整頓改造取得明顯成效,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穩定可靠,有關機構的產品抽檢合格率均達到99%以上。”該協會在報告中稱。
報告為何與消費者感受相矛盾?
對于上述乳業報告,不少消費者表示與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感受相矛盾。就相關問題采訪了乳業專家穆峰給出了答案。
1檢測參照什么標準?
“對于報告中公布的數字我不懷疑,但檢測的具體參照標準到底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檢測?覆蓋率是多少?”穆峰說,“兩會時,農業部稱‘99%的乳品都是安全的,只有1%不安全’。這一消息公布后,有99%的消費者不相信這一數字。調查結果與消費者實際感受是相矛盾的,這次大家的感受依舊如此。”
2問題奶粉怎么流入國內市場?
穆峰表示,面對消費者對國內乳業的不信任,現在更應該做的是督促乳品企業做好自控,改造加工工藝。
“相關主管部門現在應該少說多做。出現質量問題的奶粉是怎樣通過國家檢測流通到市場中的?”穆峰說,乳業報告中檢測的原裝進口奶粉不合格,海關為什么還要放行讓其流通到國內市場?
3原料質量標準與國外一致嗎?
對于報告中中乳協所稱的“原料的質量與安全水平大幅提升”,穆峰說:“原料的質量與安全水平和三聚氰胺時候比是大幅提高,可現在和國外的水平相比呢?”
2011年6月,我國乳業曾陷入“中國生乳標準全世界最差”的爭論之中。據了解,衛生部2010年敲定的乳業新國標中,原奶細菌數允許最大值為每毫升200萬個,而此前的標準是50萬個,歐美標準則在10萬個左右。新國標還將生鮮奶源的蛋白質含量從原來的2.95%下調至2.8%,歐美標準則是3%以上。
中國乳業四年清整成效顯著
中乳協表示,四年多來,中國乳業經過清理整頓,完善法規標準,提升管理水平,加快奶源基地建設,加大產品監督抽查力度,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
政府和企業加強了對原料基地的整頓和改革。對奶站進行全面整頓,實施許可證管理制度,關閉不符合要求的奶站;運奶車輛實施準運證制度;原料乳進廠批批檢驗,一些大型乳制品企業自有奶源比例達到40%甚至超過60%。所有進口乳清粉不僅要經過入關檢驗,企業還要批批檢驗。
國產嬰兒奶粉合格率99.23%
協會昨天還強調稱,我國目前執行的是嬰幼乳粉的第四代標準,“在技術上是先進的,是世界上最嚴格的標準之一”。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標準內許多指標“等同采用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標準,有些指標則是codex沒有的,例如乳清蛋白要占蛋白總量的60%,提出了氨基酸模式,乳糖要占碳水化合物的90%等。”
“凡在國內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無論國內外品牌都要執行這個標準,進入中國市場的外國產品同樣要符合這個標準”。協會表示,2011、2012年,國家質檢總局共抽檢國產乳制品樣品128240個,產品合格率99.74%,其中嬰幼兒乳粉樣品12082個,產品合格率99.23%。從實測數據看,產品質量穩定向好。
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司長王黎明昨天表示,工信部將配合有關部門建立乳制品行業“黑名單”制度。
洋奶粉新規逐漸實施
從五月一日起,國家質檢總局正式實施《進出口乳品檢驗檢疫監督管理辦法》,包括嬰幼兒奶粉在內的進口乳品將通過更嚴格的檢疫提高準入門檻,尤其是進口乳品標注的國外獎項、榮譽、認證標志,得提供經我國駐外使領館或外國駐中國使領館等外交途徑確認的證明文件。
按照新規,無論《辦法》實施之前是否有進口記錄,下月起從境外啟運的某一產品從某一口岸第一次進口,均視為首次進口。對于首次進口的乳品,進口商或者其代理人報檢時應提供相應產品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中列明的項目的檢測報告,包括標準中引用的食品中污染物和真菌毒素的標準。
此產品從同一口岸(指同一直屬局轄區)進口的后續批次,視為非首次進口。非首次進口的乳品,報檢時應當提供首次進口時提供的檢測報告和報檢單的復印件,以及質檢總局規定項目的檢測報告。檢測項目按乳品種類有別,最少的檢測5-6項指標,多的達30多項。
公告特別指出,進口乳品標簽上標注獲得的國外獎項、榮譽、認證標志等內容,應當提供經外交途徑確認的有關證明文件。
首次進口要提供污染物報告
“美素麗兒”奶粉改標摻假事件、新西蘭奶粉二聚氰胺事件……備受家長們“寵愛”的洋奶粉卻屢曝出問題。按照新規,質檢總局對向中國出口乳品的國家或地區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和食品安全狀況進行評估,只有合格,并符合中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方可入境。
此外,自5月1日起,從境外啟運的某一產品從某一口岸第一次進口,均視為首次進口,尤其是首次進口的嬰幼兒配方食品基粉原料(乳基預混料),報檢時還要提供微生物、污染物和真菌毒素項目的檢測報告。
不合格乳品銷毀后要上報情況
一些洋奶粉常宣傳在國外有多好,獲得多少認證和榮譽,但真實情況消費者往往并不知情。為防止“忽悠”消費者,質檢總局特別要求,進口乳品標簽上標注的國外獎項、榮譽、認證標志等內容,需提供經外交途徑確認的證明文件,而這個外交途徑指的是經我國駐外使領館或外國駐中國使領館來確認。
新辦法還規定,進口乳品商要向公眾公布乳品種類、產地、品牌等信息,記錄進口乳品的入境檢驗檢疫證明編號、名稱、生產日期或批號、保質期等,記錄保存不少于2年。
根據規定,需做銷毀或退運處理的不合格進口乳品,進口商完成處理后,要在5個工作日內把情況向檢驗檢疫機構報告,防止不合格乳品被混裝二次流入市場。
此外,當向中國出口乳品的國家地區發生可能影響乳品安全的動物疫病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時,質檢總局可發出風險預警,再依據疫情變化、食品安全處置,評估后調整或解除控制措施。
分析:洋奶粉價格暫不會上調
中商流通生產力促進中心乳業分析師宋亮指出,由于檢驗檢疫項目增加,入境審批和檢測時間加長,一些銷售額比較小的進口乳品商可能會因檢測費增加而出局,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規范洋奶粉市場。
進口乳品門檻提高,會不會推高洋奶粉的價格呢?乳業專家穆峰分析指出,對規模大的進口奶粉商來說,占經營成本的比例并不大,不存在成本壓力,洋奶粉市場整體價格暫時不會出現波動。
有記者致電詢問多家采購、使用進口奶源的奶粉企業、以及進口奶粉企業,他們目前均表示暫時不會涉及奶粉價格的調整。
洋奶粉出事,不代表國內乳企會提升
奶粉質量已經成為國內消費者難以排遣的集體焦慮。最近幾個月來,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國新西蘭奶制品被檢出含有雙氰胺,這讓迷戀洋奶粉的國人驟然一驚,如果連“源自新西蘭的優質奶源”也不可靠,難道只能養頭奶牛自給自足?
洋奶粉似乎正在走下神壇。在這種關口,國內乳制品企業切莫幸災樂禍,畢竟三聚氰胺等事件是無法抹去的“前科”。洋奶粉聲譽受損,并不意味著國產奶粉的口碑就會自動變佳,就能自動搶占份額,笑傲市場。近期的市場反應也印證了這一點。國內乳企該思考的是,如何重塑國人對國產奶粉的信任度,進而一步步收復“失地”?
毋庸諱言,這幾年,洋奶粉摧營拔寨,已經神氣地占領了一大塊中國市場,甚至到了讓消費者崇拜的地步。前不久,中國人在乳業大國荷蘭“掃蕩”奶粉,導致當地嬰兒出現“斷糧”,迫使不少超市推出奶粉限購政策。搶購浪潮甚至蔓延了德國、丹麥、澳大利亞等地。這不免使人悲哀。
為什么我們生產不出高質量、滿足國人需要的奶粉?或者說,為什么國產奶粉得不到國內消費者的信任?曾有網友調侃,解決食品安全比登天還難。雖是揶揄之詞,卻也難讓人輕松。
解決國人飲奶需求不能一味仰賴洋奶粉,龐大的國內奶粉市場也不能眼睜睜地讓洋乳企“攻城略地”。國貨當自強,國內乳企、乳制品行業應該知恥而進。廣告吹不出信任,自我標榜難有口碑,空想也出不了業績,激活國人對國產奶粉的好感,惟有立足于精益求精的信念、高標準的要求和實打實的措施。
對于行業協會來說,應該擯棄捂蓋子、護犢子和戴帽子的心理慣性。每有奶粉事件發生,行業協會第一時間往往不是公布真相,而是顧左右而言他;不是與涉事企業一道,開誠布公地直面輿論質疑,而是唯恐企業受到傷害,甚至拿民族感情說事。殊不知,正是這種行事邏輯,導致一些乳企不思進取,缺乏刮骨療傷的勇氣和動力。
誰失去了消費者,誰就失去了市場;誰不尊重消費者,誰就會被消費者拋棄。國內乳企已經到了再也輸不起的時刻,如果想生存發展,只能痛徹反思,埋頭前行。從生產企業到行業協會,再到監管者,拿出“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國產奶粉方有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