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際經濟運行中的五大變數
佚名
論文導讀::關注國際經濟運行中的五大變數,國際貿易論文。 論文關鍵詞:關注國際經濟運行中的五大變數 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處在大洗牌、大兼并、大調整和大轉型之中。世界經濟運行之中出現了很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值得我們關注、研究和思考。特別是最近全球有五大動向構成了全球經濟運行的五大變數,引起國內外媒體和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一、美國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向全球輸出通貨膨脹 量化寬松政策是指在利率已經降到零或接近于零的情況下,中央銀行通過購買證券的方式向市場大規模投放貨幣,運用非常規的手段來遏制通貨緊縮導致的市場恐慌,刺激經濟增長。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始發于美國的次貸危機,美國政府為了救金融、救經濟,近3年來一直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一是超發美鈔,二是實行低利率,由此向全球轉嫁危機,向發展中國家輸出通貨膨脹。 2008年,美國政府加印了8400億美鈔直接注入銀行,通過救銀行來救經濟;2010年11月初,美聯儲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繼續向市場大量注入貨幣,又超發6000億美元的現鈔。無疑,這將進一步推動美元貶值和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并會干擾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機制。由于美國一直在偷偷加印美鈔投放市場國際貿易論文,加劇了美元在全球市場上的流動性過剩,美元貶值導致全球大宗商品一直在漲價。首先是石油漲價,價格超過100美元/每桶;黃金價格也在暴漲,突破1900美元/盎司;全球糧食價格也在上漲。這些都與美國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不無關系。 當前,許多國家經濟復蘇尚未穩定,國際流動性過剩及輸入性通脹使其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現在全球出現兩種發展態勢,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出現通貨緊縮進而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另一類是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出現了通貨膨脹的局面,特別是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等這類新興經濟體更是深受其害。所以應該說,美國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是全球性通貨膨脹的罪魁禍首。全球都在呼吁和敦促美國盡快淡出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 二、歐盟國家爆發大規模的主權債務危機 主權債務危機是以主權債務危機的形式出現——起源于國家信用,即政府的資產負債表出現問題。全球金融危機之后,歐盟許多國家出現政府高赤字的主權債務危機,首先從愛爾蘭開始,然后是希臘,最后波及到西班牙、葡萄牙。歐盟國家一方面實行社會高福利,另一方面財政高赤字,政府負債為民眾提供高福利。金融危機之后,這個矛盾得以暴露和突顯,使全球經濟在后危機時代企穩回升的過程中出現眾多的變數和動蕩免費論文。 歐洲國家的主權債務危機有其歷史、體制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是這些國家的經濟失去了“生產性”。 美國著名的經濟史學家查爾斯·P.金德爾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其名著《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長的說,一個國家的經濟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產性”,歷史上的經濟霸權大多經歷了從“生產性”到“非生產性”的轉變,這就使得霸權國家有了生命周期性質,從而無法逃脫由盛到衰的宿命。在希臘發生的金融危機嚴重影響居民消費,導致經濟下滑,貨幣高估使得出口始終較差,而沒有靈活的貨幣政策,政府不得不依靠投資和消費拉動經濟,赤字不斷累積。赤字與出口下滑的惡性循環最終使得希臘的主權信用風險逐步積累,并在本次經濟危機中完全暴露出來。就歐盟而言,他們面臨著科技很難水平短期內提升和幣值要保持穩定的雙重挑戰。 受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回升的勢頭并不穩固,也有出現二次探底的可能。到目前為止,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還沒有結束,我們要深刻認識,保持警惕,增強風險防范意識,來規避歐洲債務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的沖擊,嚴防W型二次探底的危機。 三、中東動亂引發全球性石油短缺和漲價 近半年來,北非、南歐等中東國家出現了連續不斷的動亂事件。先是埃及,然后到突尼斯、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國家都出現了動亂局面。深層次來分析這些動亂產生的原因國際貿易論文,從外因上看,美國和北約實行空中管制和飛機轟炸的政策,加劇了國內的動亂局面。從內因上看,一是這些國家的執政者長期實行封建專制的政治制度,要把權力世襲傳承給兒子接班,引起國內民眾的反感。二是這些國家都是產油國,國家很富,但是兩極分化很嚴重,貧富不均,年輕人就業很困難,貧困階層人數很多。利比亞的反政府軍規模就達到8萬人,大多是就業難的年輕人和貧富分化中的窮人。國內階級矛盾激化,從而引發了社會動亂。此外,還有伊斯蘭宗教背景等文化因素,導致這些國家出現了中東動亂的局面。其后果是這些中東產油國的原油產量下降,特別是美國的轟炸,使石油管道和石油設施得到了大面積破壞,導致產油量急劇下降,使全球石油的供求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造成石油短缺、油價大幅度上漲。現在每桶石油價格已經突破115美元,創造了歷史新高。 由于全球油價上漲,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新的變數,也給我國經濟也造成很大的沖擊。我國55%的石油需求依靠進口,而且還是第一石油消耗大國,國際油價上漲給國內帶來了油價上漲的新壓力。最近國內成品油價已上調了一次,汽、柴油每噸價格上漲300多元。如果中東戰亂局勢得不到平息和徹底解決,國際油價還會繼續飄升。發改委還可能給中石油、中石化第二次、第三次上調油價的機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用油的企業和個人越來越多,油價上漲加大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同時也加重了民眾的生活負擔,成品油漲價對當前國內通貨膨脹的局面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國內油價上漲與國際上中東動亂導致的石油短缺有直接的關系,也給國內扼制物價、解決通貨膨脹問題帶來了新的變數和壓力。 四、日本大地震和核輻射災難拖累了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 3月11日,日本爆發9級大地震,地震海嘯造成的損失很大,日本損失估計會達到4萬億美元以上,日本經濟會減速低迷3-5年。巨大的災害使剛剛有所恢復的日本經濟蒙上陰影。自2010年秋天以來,日本經濟整體都處于低迷狀態。而大地震迫使很多企業停止生產,將直接影響企業經營業績,導致企業效益下降,影響職工收入,降低消費意愿。本來2010年第四季度日本經濟成長率就是-1.3%國際貿易論文,今年第一季度剛剛扭轉為增長2.0%,主要依靠汽車、材料和半導體產品的出口拉動。有經濟分析人士預期,這次地震可能會使日本全國GDP降低1%。 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因大地震造成的經濟影響也震蕩著全球市場。鑒于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重要地位,地震造成的臨時性出口中斷必然會對其他國家企業造成影響。另外,日本的債務負擔已經是工業化國家中最為沉重的,其債務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值已接近200%。因此,日本債市完全可能影響全球市場,造成連鎖反應。對此,中國金融應該進入警戒狀態。 影響更為深遠的是地震引發的核輻射災難。日本是核電大國,全國共有55座核電站。核電發電占全國的30%以上免費論文。這次福島4號核電站發生了爆炸和管道泄露,6萬多噸被污染的海水直接排放到太平洋當中,估計損失要延續20-30年。由于核輻射的影響,很多國家拒絕進口日本產的蔬菜、水果、肉類和海產品等,這方面的損失會更大。日本的核輻射還引發了全球核能結構的反思。由于核能是可再生的清潔性新能源,全球都在謀劃核電站建設,曾經一度出現全球核能熱。這次核輻射的災難,使大家重新反思核電站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國已經全部叫停了正在籌建中的核電站,已經運轉的核電站也加強了監管。所以,地震和核輻射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拖累和影響,也給全球能源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新的反思。 五、“金磚五國”第三次峰會提出包容性增長 “金磚國家”攜手的起點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從2009年的“危難攜手”到2010年巴西利亞峰會探討“合作共贏”,再到今年(2011年)“展望未來、共享繁榮”。一路走來的“金磚峰會”,從主題的變化上,就體現出了它們在經濟危機之后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能力。如今,隨著南非的加入,“金塊的分量”也加重了。 4月14日,“金磚五國”(中國、俄羅斯、印度、巴西和南非)國家領導人在三亞舉行第三次峰會,胡錦濤總書記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這是南非加入金磚國家以來的首次峰會,也是金磚國家領導人自2009年9月俄羅斯會晤以來的第三次會晤,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引起了發展中國家乃至發達國的共同關注。這次峰會在中國召開,增加了南非,由原來的四國擴大至五國,今后的隊伍還將不斷擴大,這是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不斷發展壯大的標志。由于“金磚”國家隊伍的不斷擴大,影響不斷加深,提高了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增加了發展中國家在全球經濟運行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這個影響力是深遠而巨大的。 第三次峰會提出了共同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新理念和新思路,新興國家加大聯誼、加大合作國際貿易論文,通過合作實現共贏。包容性增長就是資源共享,利益互補,任何一方的經濟增長不以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為代價。“包容性增長”是中國和平崛起的象征和形象,也是新興經濟體“金磚”國家恪守的價值觀。通過“包容性增長”,實現國與國之間的包容、人與人之間的包容、人與自然之間的包容。經濟增長不以損害他人的利益為代價,不以破壞環境、超耗資源為代價,真正地轉變發展方式,深層次調整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我們新的執政理念擴展到全球,實現全球經濟的包容性增長,讓這個新理念得到全世界的認可,這是世界經濟運行中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新動向和新走勢。 以上五大變數證明,雖然后危機時代經濟企穩回升是大趨勢,但是并不平穩,其中會有迂回、曲折和變化。我們要未雨綢繆、前瞻性地研究這五大變數,把國內事情辦好,抓住“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的大好機遇,真正地把握戰略機遇期和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期,站在時代的高度,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壓力變動力,使中國經濟在總量步入世界第二之后,在全球經濟發展和增長中發揮更多和更大的作用,實現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