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十大趨勢
未知
21世紀世界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把世界各國連成一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當前世界的現實是,任何國家都不能脫離其他國家而生存下去,任何國家所發生的問題必將波及到其他國家,甚至全世界。真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這就是全球化時代。
在全球化時代,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走向,大致如下:
一、世界各國經濟上相互依存將日益加深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貿易的增長率始終高于生產的增長速度。在1950年到1994年的45年間,世界進出口貿易量的年平均增長率為6%,而同期全球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4%。在這期間,全世界進出口貿易增長了14倍,而生產只增加了5.5倍。1950年貿易在全世界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例僅為7%,而到90年代末已增加到了23%。1994年世界商品貿易額突破了4萬億美元大關,達到40900億美元;到1999年已接近7萬億美元,達到6.95萬億美元。各國都把越來越多的產品投入世界市場,也把世界市場作為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途徑。世界貿易組織認為,這不僅顯示出世界貿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同時也說明世界經濟進一步邁向相互融合的發展階段。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宣布實行開放政策,實現貿易自由化,鼓勵外國企業到本國建工廠、雇勞工、加工生產或組裝,直到將產品運往第三國銷售。據統計,全世界每年生產的產品約有1/5納入國際貿易渠道。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投資的增長速度又高于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據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1999年外國直接投資比1998年增加了55.2%,達到8650億美元。2000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達到創記錄的1.3萬億美元,比前一年增長了18.2%;(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2001年有較大幅度下降,將從2002年開始恢復,2001-2005年的總額估計將達到4.4萬億美元,超過1996-2000年的3.6萬億美元。美歐日之間相互投資現象十分普遍。美國對外投資的約44%投向歐洲,而美國吸收的外國直接投資約85%來自歐洲;日本商家接連不斷以巨款在美國設廠或購買企業和債券,一度曾引起美國國內社會的強烈反應。目前,不僅發達國家之間在資金、技術和市場上高度融合,而且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利益也錯綜交織、相互影響。2000年發展中國家的外國直接投資為2040億美元,約占世界外國直接投資的1/4。(注: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2001年世界投資報告》。)
世界經濟相互依存加深的另一表現是,近年來世界范圍內的企業并購之風愈刮愈猛,其并購規模之大、涵蓋行業之廣、交易金額之高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鐕疽咽钱斀窨缭絿业膰H經濟活動的核心,是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以及技術開發和轉移于一體的經營實體,其利益和著眼點日益與國家(不管是母國還是地主國)脫離。據統計,到20世紀末,全球跨國公司已達6.3萬家,國外分公司80多萬家。全球500家大企業的產值已占世界總產值的45%??鐕镜陌l展促進了以“世界為工廠,以各國為車間”的國際生產協作體系的形成,加速了生產國際化的進程。21世紀,世界各國經濟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局面,還有進一步向縱深發展的趨勢。
二、高科技要求各國聯合攻關
當今的經濟全球化是由高科技的迅猛發展推動的。正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樣,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了商品、資金、人員走向世界各個角落。2001年,美、英、法、德、中等國聯合宣布完成了人類基因組草圖。這項被譽為“革命性的科學工程”,將有助于人類對某些疾病的認識和找到新的治療方法。由于高科技產品從設計到生產的周期縮短、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以及開發高技術所需要的投入大,大企業紛紛聯合投資,優勢互補,建立所謂的“戰略聯盟”。
由于電子信息技術突飛猛進,高科技正在深刻影響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電腦、電話、電視的“三網融合”進入了實用推廣階段;電子商務、電子教育不斷發展;量子計算機、DNA計算機、光學計算機的研制也在加緊進行。人類基因研究和納米技術的突破,將對21世紀的人類產生巨大影響。還有,植物和動物的遺傳、克隆等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在航空航天技術方面,國際合作、聯合攻關探索宇宙奧秘更是引人注目。美國、俄羅斯、日本、歐洲、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合作建設的“國際空間站”正在緊鑼密鼓中進行。這個空間站的構件將由各參加國負責建造,并分批、分期由美國航天飛機、歐洲阿麗亞娜火箭、俄羅斯“聯盟質子”號火箭和日本的H2A型火箭送入太空。這個國際太空站在距地球400公里的太空環繞地球運行,將成為永久性的載人科研設施。
在全球化時代,跨國界的信息溝通與交流的日益增加,不同國家的科技工作者在探索自然界奧秘方面所關心的問題不斷趨同。與此同時,人類共同面臨的自然及社會的挑戰也日益增多,世界各國科學家與工程師作為一個整體所要探索和解決的問題也逐漸趨同。例如,各國科學家對于人類遺傳基因問題的研究,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問題所做出的努力等,導致科學技術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社會行為,其研究內容全球化的趨勢愈加凸現。
科技活動的全球化及其產生的影響遠遠超出國界。由于通訊手段的改進及國際貿易的飛速發展,一個國家科技活動的成果往往以極快的速度在全球得到極其廣泛的傳播。隨著科學技術應用周期的縮短及其在全球應用范圍的擴大,科技的進步將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對不同社會及文明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三、生態環填不分東西和南北
環境污染無地理邊界。全球有200多條河流流經一個以上的國家,其流域面積占世界土地面積的一半以上,40%以上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其中。上游的污染必將影響下游的水質。歐洲全部硫的沉積物差不多有一半是跨越國界的。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湖泊的酸化、中歐森林的消失等,都與歐洲上空的酸雨有關。溫室效應更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其原因是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不管來自何方)都會影響全球氣候。世界觀察研究所的研究報告提出警告:在新世紀開始之際,全球環境已到危險的十字路口。目前,全球的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全世界每年損失耕地2100萬公頃,有1700萬公頃森林消失,有4500億噸廢水、污水流入江河湖海,有1500萬人死于環境污染,有4萬個生物物種滅絕……(注:世界觀察研究所:《2001年世界生態環境狀況報告》。)。據聯合國報告,在21世紀,全球“極端的氣候現象如熱浪和暴雨發生的頻率將會加快,因此,水位上漲、洪水、滑坡和雪崩將會增加?!彪S著全球氣候的繼續變暖,干旱、洪水、饑饉和瘟疫將成為21世紀對人類的嚴重威脅。
治理環境污染、維護全球生態平衡,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共識。各國際組織也日益關注環境保護問題,如海洋污染、核廢料和有毒廢料的處理、保護瀕危物種、以及古跡保護等。在環保領域的國際合作方面,聯合國及其有關組織發揮了巨大而有效的作用。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世界183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一致通過了《21世紀行動議程》和《里約宣言》(又稱《地球憲章》),號召世界各國制定其本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和政策,并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以推動《21世紀行動議程》的落實。全球生態環境惡化和各國間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要求人類順應形勢的發展,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環境作為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公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沒有東方和西方、南方和北方之分。生態環境把全世界各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環境污染更無地理邊界可言。正因如此,布什政府宣布放棄《京都議定書》后遭到全世界的批評和指責。因此,開展國際合作,共同維護全球生態平衡,是各國政府和國際組織義不容辭的義務和責任。全球人類安全的新概念、新要求,迫使世界各國建立一種積極、務實的相互聯系的新框架。這種新型的伙伴關系,系由合作雙方的彼此利益所驅使,而非一方向另一方的施舍;是公平分享市場機會,而不是奉行單邊的保護主義。只有基于這種認識,國際合作才有成效,全球環境才能得以維護。
四、跨國經營將打破國內與國際業務之間的界限
目前,跨國公司制定經營戰略均從全球考慮,提拔主要經營人員不分國籍,重要決策可在國外子公司做出,科研工作可根據所在國的需要和具備條件的任何地方進行,新產品可在幾個國家分別開發。特別是跨國公司,越來越注意從全球的戰略目標出發組織其經營活動。一方面表現在它以整個世界為自己的市場,不是分散地考慮一時一地的得失,而是以爭奪全球市場份額為目標;另一方面表現在從全球的范圍去合理配置各種資源,不是僅考慮本國的比較優勢,而是在全球范圍謀求經濟利益,從而改變了傳統的攫取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產品主要用來返銷母國或出口的跨國經營模式。在管理方式上,許多跨國公司采用全球網絡式的組織結構,公司內部的縱向組織層次日趨減少,母公司給予子公司越來越多的經營自主權,使之自主地進行投資、生產、銷售,甚至研究與開發等經營活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科研經費不斷增加、生產成本日益上升和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西方國家的大企業感到單獨經營難以應付局面,紛紛采取合并或購股兼并的方式建立國際戰略同盟,尤其是近年來企業兼并、合并之風愈刮愈盛。聯合國貿發會議報告說,近20年來,跨國公司的購并金額以每年41%的速度增長。2000年全球跨國公司并購總額已超過萬億美元,達到 1.143萬億美元。這一輪企業兼并浪潮的顯著特點是超大型并購交易,并購后所形成的產業規模達到空前的程度,出現許多“巨無霸”企業。與以往不同,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大公司的收購、合并、兼并,更多的是出于經營戰略方面的考慮,其目的主要是: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獲得經營效益;增加市場份額,以更雄厚的實力與對手進行競爭;利用對方的國際分支機構開展國際業務。
全球市場正在逐漸成為一家公司經營方式的起點。國際營銷學一直將民族或國家作為給市場下定義或分割世界市場的一種概念,全球化則淡化了把國家與市場作為一個相連的實體,并將市場變成比國家和民族更廣闊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