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行政管理人員的勞動價值形態分析
李娜
論文關鍵詞:行政管理人員勞動價值形態功能特點
論文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行政管理人員的施政工作進行比較深入的分析研究,揭示其固有的勞動形態、價值形態、行為特點與規律,對于建設廉潔、高效、自律的政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在現實生活中,因為施政主體的勞動要素不健全和結構搭配不合理而產生的低效、負效情況屢見不鮮。同時,由于對勞動效果評價不準和判斷失誤而導致施政活動進人無謂重復、惡性循環的情況也時常發生。因此,有必要對行政管理人員的勞動形態和效果形態加以深人研究。
一、行政管理人員的勞動形態
人類勞動歸納起來有三種不同的存在形態,即潛在形態的勞動、流動形態的勞動和凝結(物化)形態的勞動。行政弓彗誰里人員的勞動也不外乎這三種形態,只不過共性之外更具有鮮明的個性罷了。
1.潛在形態的勞動。所謂潛在形態的勞動,是指行政管理人員自身所特有的施政勞動能力,這種能力主要表現為下述幾個方面:觀察預測能力、綜合分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聯絡能力、疏導滲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參謀咨詢能力、開拓進取能力、理論研究能力。
2.流動形態的勞動。行政管理人員在發揮自己的勞動能力進行工作時.潛在形態的勞動便轉化為流動形態的勞動,具體表現為“讀、談、講、寫、做”五種形式:“讀”是一種知識性勞動,既是勞動能力的輸出,又是勞動能力的積累,行政管理人員通過先學一步,不斷更新、拓展、充實自己的知識,在讀的實踐中汲取營養;“談”是一種藝術性工作,行政管理人員通過協商對話、家庭訪問等形式,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化解各種矛盾,這是行政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講”是一種職業性勞動,行政管理人員通過學習、宣講、報告等形式不斷地向群眾宣傳先進意識、科學知識和各項方針、政策、法規、措施,取得理想的施政效果;“寫”是行政管理人員勞動不可或缺的一種文秘性勞動;“做”是一種事務性勞動,往往展示行政管理人員的組織協調能力和榜樣感召的力量。行政管理人員所進行的流動形態的勞動,雖說紛繁雜亂,但這是他們直接創造價值的重要一面。
3.凝結形態的勞動。流動勞動消耗的結果,便轉化為凝結形態的勞動,或叫物化了的勞動。大體表現為人們認識能力的增強,思想覺悟的提高,精神面貌的改善,生產勞動積極性的煥發,政方針政策的有效落實,以及由此派生的生產效率的提高和物質財富的增加等等,這是施政工作的最終產品。衡量施政工作效果的大小,主要以行政管理人員的凝結形態的勞動為標志。行政管理人員的勞動是一種具有特質的社會性勞動,有四個明顯的特點,即政策性、抽象性、創造性、忘我性。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是一種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忘我性勞動。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廉潔奉公,嚴以律己,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甘為人民的“儒子牛”精神,是行政管理人員最起碼的職業要求。
二、行政管理人員勞動的價值形態
1宏觀效果與微觀效果。從行政管理人員工作所影響的范圍劃分,執政效果可分為宏觀效果與微觀效果。全社會受益的施政效果,叫宏觀效果。某一個部門,一個單位、一個行業受益的執政效果叫微觀效果。宏觀施政效果包含微觀效果,微觀施政效果量的積累構成宏觀效果。行政管理人員工作的目的,就是通過各單位、各部門、各行業微觀施政效果的大量積累,形成社會性的宏觀效果。在某種情勢下,要獲得較大的宏觀施政效果,往往要犧牲某些單位和部門的既得利益,暫時影響該單位的和部門的微觀施政效果。這就要求該單位、該部門的同志顧全大局,努力工作,決不能把謀取本單位的微觀施政效果建立在損害全社會的宏觀效果之上。
2.直接效果與間接效果。按某一層次行政系統的工作人員付出的一定勞動量,首先可以獲得兩個方面的施政效果:一是主體效果,即行政管理人員通過施政實踐積累了知識,豐富了經驗,增長了才干,提高了自身的思想水平和業務水平;二是客體效果,即通過有效施政激發了工作對象的生產積極性,給本單位帶來了效益,我們把某一層次行政系統所獲得主體效果與客體效果之和稱為直接施政效果。
隨著該系統工作人員更加卓有成效地工作,他們創造的施政經驗,還會影響和帶動其它系統與部門獲得理想的施政效果,這種“有時三點兩點雨,到處五枝十枝花”的效應,我們把它稱作間接施政效果。由于間接施政效果是在波及和影響下產生的,因此又稱為波及效果。這種波及效果連鎖反應,再波及到其它行業和層次所產生的效果,可稱為擴波及政工效果。
行政管理工作人員的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自身的艱苦勞動,創造直接施政效果,加速間接施政效果的波及與擴波及,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
3.隱效果與顯效果。按行政管理人員勞動的價值形態劃分,可分為隱效果與顯效果。行政管理人員雖然不直接參加生產勞動,但他們通過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去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精神世界和行為方式。從初層次來說,解決了一個或幾個這樣那樣的實際問題,從深層次來說,引起人們世界觀、人生觀的轉變。這些存在于人頭腦中新確立的主觀精神,直接支配工作對象的行為,這是行政管理人員勞動價值的內在表現形態。由于這種施政效果并未游離出人體之外,故稱為隱效果。 人們思想境界的升華和付諸于實踐,必然用語言、情緒、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最終表現為群眾積極性的提高,物質財富的增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落實。這種由精神價值形態轉化為物質價值形態,稱為顯效果。
一般說來,行政管理工作的隱效果決定顯效果,思想支配行動,行動創造社會物質財富。但顯效果對隱效果有巨大的反作用,社會實踐又可以促進思想理論的升華,使思想認識在“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中不斷得到完善和提高,使施政目標、內容、措施有機融合其中。
4.獨創性效果與共存性效果。按行政管理工作與其它工作的關系來劃分,可分為獨創性效果與共存性效果。行政管理人員依照自己的工作范圍進行工作所產生的施政效果為獨創性效果。行政管理人員配合其它社會工作交叉產生的共同效果為共有性效果。行政替理工作有其相對的獨立性,但絕對意義上的獨立性施政效果是不存在的,它們兩者之間是既相互交又、又相對獨立的關系。
三、行政管理人員的勞動價值功能
1.目標導向功能。施政效果以價值的形態出現,既是判斷是非的標準,也是人們追求的目標,它在目標方向、時空、效率等方面都有相對的質量規定,施政效果的目標方向特性,決定行政管理人員勞動的效能。公式為:
勞動效能二目標方向X工作效率
由上可以看出,如果施政目標方向正確,施政效率越高,施政效能也越高;反之,工作效率越高,施政效能就可能是減值、零值或負值。行政管理系統目標的方向特性,客觀上要求正確、清晰,這對于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針對性、操作性和權威性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2.動機激活功能。施政效果不僅可以導向,而且還可以激活人的動機,產生積極行為。按照行為科學理論,需要產生動機,動機產生行為;如果行為的結果達到了預期的目標,那么激勵狀態平息,活動告一段落,隨后又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激勵新的動機,產生新的行為。上述過程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揭示了出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規律。對于行政管理人員來說,追求最佳施政效果是自己的基本需要。在這里,人員的 目標激勵與承擔的使命相統一。行政管理人員在單位時間內取得施政效果的多寡,以及 目標制定、執行、考核、反饋等環節,都是激活自身內驅力的“刺激量”,它能夠激發人們的工作欲,發揮主動性,從而使行政管理人員對施政效果目標的追求成為一種自我操作、白我控制的管理行為。對于施政對象來說,由于本身實際上是一個客體化了的主體,用施政效果來激活動機,同樣有效。比如,當我們樹立了一大批典型時,就在群眾心目中形成了數量不等的參照體,他們如發現自己的言行與參照體不附,就會白行進行調節,許多典型就會跟著涌現出來。
3.價值內化功能。要使施政結果能夠迅速變為人們追求的目標和行動的動機,還必須使施政結果向價值形態的方向轉化和抽象。施政效果的內化,是以行政管理人員勞動價值的形態出現,又以價值觀念的形式為施政對象所吸收。通過內化,施政對象從施政效果中獲得理想、信念、知識與經驗,轉化為個體的價值觀。施政對象對所參照的“人格’‘內化,決定著個體理想自我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施政對象形成價值觀念的結果,就會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定勢和動力準備狀態,并按主觀動機做出正確判斷,從而明確自己在社會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盡可能地調整自己與社會意識與道德規范之間的矛盾,與施政效果自覺地發生認同,進而實現目標價值,滿足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