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培養選拔年輕干部的重要性
高誠 蔡大鵬
摘要: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是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的問題。他始終關注著年輕干部的成長,認為這是“決定我們命運的問題”。他指出,年輕干部的培養選拔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必須沖破舊的觀念束縛,創造有利于年輕干部脫穎而出的環境,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年輕干部隊伍。
關鍵詞:鄧小平;年輕干部;培養選拔;德才兼備 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是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的問題。無論是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一員,還是作為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同志始終關注著年輕干部的成長。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同志對培養選拔德才兼備的年輕干部,講了十幾年,抓了十幾年。從提出培養選拔德才兼備的年輕干部這個戰略問題,到形成全面、系統的思想和理論;從提出廢除領導干部職務終身制,到帶頭從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崗位退下來;從改革現有的干部人事制度,到在實踐中大力推行這些制度,鄧小平同志都起了極其重要的、決定性的作用。他在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總結新經驗的基礎上,把堅持繼承和發展創新辯證地統一起來,全面系統地對年輕干部隊伍建設作了科學論述,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培養選拔年輕干部的思想理論體系。這是鄧小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能不能不斷培養出優秀的領導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政黨、這個國家的興衰存亡。中國的社會主義事業能不能鞏固和發展下去,中國能不能在未來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強盛不衰,關鍵就要看我們黨能不能不斷培養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領導人才特別是年輕干部。在這一歷史重任面前,回顧鄧小平同志生前對干部隊伍年輕化的重視與關懷,對我們今天充分認識造就一大批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年輕干部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是“決定我們命運的問題”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在改革開放的每個關鍵時期,鄧小平同志站在治國、治黨、治軍的高度,從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保持社會主義事業萬古長青、保持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高度出發,提出要把培養選拔德才兼備的年輕干部當作頭等大事來抓。 鄧小平同志認為,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是確保黨的政治路線長期不動搖的需要。黨的政治路線關系全局、指導全局、決定全局。在正確的政治路線提出以后,事業的成功就取決于組織工作,取決于正確的挑選干部。毛澤東同志曾強調指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鄧小平同志在領導全黨重新恢復和確立了正確的思想路線和政治路線后,就立即提出要解決組織路線問題,反復強調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要大膽選拔優秀年輕干部。1992年前后,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關鍵時刻,鄧小平同志說,中國的事情能否辦好,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這條中國的發展路線能否堅持得住,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關鍵在于緊緊抓住建設好各級領導班子這個環節。他再次強調,要進一步找年輕人進班子。人選好了,幫助培養,讓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只有年輕干部一代代成長起來,基本路線才能堅持得住,我們的事業才能萬古長青。在這里,鄧小平同志強調要通過培養選拔年輕干部,為實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人才保證。 鄧小平同志認為,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任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鄧小平同志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發,指出我們的根本任務就是集中精力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盡管全黨的工作重點開始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但當時我們黨的干部隊伍無論年齡還是知識都嚴重老化,我們的干部隊伍“缺少一批年富力強的、有專業知識的干部”。針對這種狀況,鄧小平多次提出干部隊伍的年輕化、專業化問題,指出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沒有知識,沒有人才,怎能搞四化?在這里,鄧小平同志極其深刻地闡明了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的重要戰略地位。 鄧小平同志認為,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是堅持和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反對和平演變的需要。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堅持、鞏固、發展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們黨的一項艱巨任務。盡管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時代主題,但我們與西方敵對勢力在滲透與反滲透、顛覆與反顛覆方面的斗爭將是長期的、復雜的,有時甚至會是十分尖銳的。鄧小平同志就此明確指出:“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因此,“要注意培養人,要按照‘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標準,選拔德才兼備的人進班子。”他告誡說,我們搞社會主義才幾十年,還處在初級階段。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在這里,鄧小平同志把培養選拔年輕干部與粉碎帝國主義“和平演變”圖謀,保證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大局聯系了起來。 鄧小平同志認為,培養選拔年輕干部是保證黨和國家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必要條件。干部隊伍和領導班子的新老交替,是一個永無完結的歷史過程,因而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就成為一個永恒的主題。與年齡偏大的老干部相比,年輕干部身體好,思想比較活躍,再加上他們自身所具有的較高文化素質和專業知識上的優勢,把這些人選拔進各級領導班子,就為保持黨和國家充滿生機和活力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鄧小平同志說,要保持干部隊伍的生機和活力,就必須尊重新陳代謝的規律,高度重視培養選拔年輕干部的問題。1986年前后,根據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需要,鄧小平同志強調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干部隊伍要年輕化,以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沒有一批年輕人,活力保持不了,創新也不容易,社會主義事業就不可能推向前進。在這里,鄧小平同志把實現領導層干部的年輕化與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聯系了起來。 對培養選拔年輕干部這個問題的歷史意義,鄧小平同志使用過“大問題”、“戰略問題”、“百年大計”、“最大的事情”、 “決定我們命運的問題”、“帶根本性質的問題”等重要提法,并且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作了深刻闡述。他要求全黨把培養選拔年輕干部當作頭等大事來抓,告誡全黨同志尤其是老干部,“別的工作做不好,固然要做自我批評,這項工作做不好,就要犯歷史性的大錯誤。”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造就一代人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有個工程周期,必須著眼于長遠,著手于眼前,著力于基礎,扎扎實實地從早從緊抓起。這樣才能保證我們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立于不敗之地。 二、年輕干部的培養選拔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照什么樣的標準和方針培養選拔干部,這是關系到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鄧小平同志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同志的“德才兼備”思想,提出了更為明確、更為具體的要求,并且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過程中,始終注意根據黨所處的時代環境和所肩負的歷史任務的變化,推進年輕干部隊伍的建設和發展。 早在1980年12月25日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使我們的干部隊伍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并且要逐步制訂完善的干部制度來加以保證。”這是鄧小平同志對干部“四化”方針的內容的完整表述和概括。隨后,黨的十二大把努力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寫入了政治報告和黨章之中,干部的“四化”方針作為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的重要內容和干部隊伍建設的基本方針確立下來,從此正式成為指導建設年輕干部隊伍的根本方針。鄧小平同志所倡導和確立的“四化”方針,集中體現了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對干部隊伍建設的總體要求,是黨培養選拔德才兼備干部的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是政治立場、年齡結構、知識水平、專業能力的有機統一。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發展,鄧小平同志在堅持按照“四化”方針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加強干部隊伍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把人民公認是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并有政績的人大膽地放進領導班子”的思想。在這里,他把“德才標準”與 “人民公認”有機結合起來,“人民公認”成為“德才標準”的具體體現。這是新形勢下黨的培養選拔年輕干部的德才兼備原則的準確而辯證的具體體現,是黨的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在干部工作中的有機結合和科學運用,也是十多年來干部選拔工作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概括。 年輕干部隊伍的成長,既取決于準確及時的選拔,更取決于積極有效的培養。鄧小平同志歷來高度關注對年輕干部的培養問題,而且隨著事業的發展,強調的力度越來越大。他在1992年視察南方的談話中反復強調:“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養”,“現在還要繼續選人,選更年輕的同志,幫助培養”。鄧小平同志對年輕干部培養問題如此反復強調,表明了他對培養年輕干部問題的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