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經濟對國際貿易成本結構影響分析
傅俊衛 謝永紅
(二)網絡經濟的優勢分析 以高科技為后盾的網絡經濟的確能夠改變世界,但它無法在一夜之間改變世界,它對世界的改變剛剛開始,網絡經濟的真正力量還在后面。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信息網絡的發展是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的。這是因為:1.信息網絡的使用能夠降低成本、促進競爭,從而提高經濟效益,使經濟接近于完全競爭的狀態。經濟學理論認為,競爭之所以不完全,很重要的一點是信息不對稱。而網絡使世界發生根本性變化的原因之一便是消除時空差距,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在網絡經濟中,由于信息的完全性與傳播的快捷性,使理性預期大大增強,進一步推動了經濟自由化。對交易雙方而言,網上信息基本上是完全的,因此網絡使以完全信息為前提的假設得以實現,從而使市場配置機制更有效率,減少了因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市場失靈。 2.網絡經濟使邊際成本由遞增變為遞減,邊際收益由遞減變為遞增。傳統經濟學的基礎是邊際成本遞增法則,這是工業社會高成本社會化的反映,其實質是成本隨著社會化的擴大而增加。因為傳統的生產要素———土地、資本、勞動都具有邊際成本遞增和邊際收益遞減的趨勢。與之不同的是,網絡經濟的經濟學基礎則是邊際成本遞減法則,它是信息社會成本社會化的反映。網絡成本主要由網絡建設成本、信息傳遞成本和信息的收集、處理制作成本三者構成。由于信息網絡可以長期使用,并且其建設費用與信息傳遞成本與入網人數無關,所以前兩個的邊際成本為零,只有第三種成本與入網人數相關,即入網人數越多,所需信息就越多,這部分成本就會隨之增大,但平均成本和邊際成本都是下降趨勢。網絡規模越大,總收益和邊際收益就越大。 3.傳統產業對網絡業的依賴性增強。信息網絡技術具有極高的滲透性,使得信息服務業迅速地向傳統產業擴張,從而使兩者之間界限模糊,出現了新舊產業相互融合的趨勢。對網絡業而言,它不僅是計算機硬軟件、電信、互聯網的簡單組合,而且通過國際資本迅速滲透到零售、媒體傳播、醫藥等傳統產業,并賦予傳統產業以新的技術含義。對于制造業、銷售業、銀行業等傳統產業,網絡一端連著消費者,另一端連著企業與經銷商,使他們得以擴大銷售范圍、壓縮成本、縮短流通時間。可以看出,信息產業已廣泛滲透到傳統產業中,對傳統產業來說,利用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實現產業內部的升級改造,以迎接網絡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一種必然選擇。 4.網絡經濟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網絡經濟是知識經濟的一種具體形態,知識、信息同樣是支撐網絡經濟的主要資源。“知識已成為所有創造財富所必需的資源中最為寶貴的要素,……知識正在成為一切有形資源的最終替代。”正是知識與信息的特性使網絡經濟具有了可持續性。信息與知識具有可分享性,特別是在錄制、計算機、網絡傳輸技術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其再生能力很強,這就為信息資源的共享創造了更為便利的條件。正如托夫勒所言:“土地、勞動、原材料,或許還有資本,可以看作是有限資源,而知識實際上是不可窮盡的。”網絡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杜絕工業生產對資源、能源的過度消耗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網絡經濟對國際貿易成本結構影響 (一)網絡經濟對國際貿易交易成本影響 1.貿易單據傳遞減少。在傳統的貿易方式下,需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來形成、修改、傳遞紙面文件。據統計資料表明,一筆國際貿易業務中至少有46種不同的單證,連同正副本共有360份以上,每年國際貿易產生的紙面文件要以“億”計。 電子商務使用電子單證代替傳統的紙面單證,減少了單證的重復錄入,簡化了業務流程,使貿易雙方的交易更為便捷,提高了工作效率。隨著單證工作由EDI處理,原本從事這些工作的員工人數也相應減少,從而節省了人員費用。據統計,用EDI處理單證的費用使文件傳遞速度提高了81%,使文件處理成本降低了38%,是使用書面形式費用的1/10。 2.貿易中介減少。傳統國際貿易合同的履行手續繁雜,需要多方協同配合。網絡時代,通過簡化國際貿易事務中的繁文縟節大大降低了國際貿易的管理費用。據估計,2008年全球國際貿易的管理費用人約為1 550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總值的7%左右。在一般情況下,進行國際交易涉及1 000多個文件和170個不同的組織,要處理交易相關機構的單據約700份~850份,業務流程長達數月,而通過有效的數據編程可獲得的費用節省能夠高達200億美元。另外,在公司間共享的所有信息中,70%是從采購訂單中獲得的,電子商務的應用,可以發掘定單附加的信息潛力,簡化數據處理程序,縮短國際貿易的文件處理周期,降低企業的庫存水平,消除信息傳遞過程中的人工干預,從而降低成本。 3.貿易庫存周轉費用下降。網絡貿易的實施,對于賣方,其可通過互聯網絡把其公司總部、代理商、以及分布在其它國家輴輧公司、分公司聯系在一起,使企業各部門之間、企業與客戶之間很容易溝通,決策者可以及時掌握市場需求及庫存情況,及時地對各地市場情況做出反應,并據此安排保持合理的庫存,即時生產,即時銷售,從而避免大量的庫存積壓,降低其存貨費用,并有可能用快速既定的運輸方式按顧客要求提前提供交貨服務,這種方法所需的費用僅僅是網絡管理員的工資和極為便宜的上網費用,人員的出差費和倉庫的租賃費用都不再需要了,從而獲得成本優勢。例如美國通用電器使用網絡化國際貿易后,公司平均供貨時間由原來的30天降到6天。IBM公司通過開展國際電子商務,公司存貨周轉率上升了50%,銷售額增加了20%,節省了經營費用5 000萬美元。 (二)網絡經濟對國際貿易采購成本影響 傳統的原材料采購是一個程序繁鎖的過程。而利用Inter-net,企業可以加強與主要供應商之間的協作,將原材料采購和產品制造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體化的信息傳遞和處理系統,進行集中采購,從而減少了管理成本,節約了差旅費,也堵塞了采購過程中的一些漏洞。有資料表明,全球采用EDI在增值網絡上進行的產品和勞務交易已經超過1 500億美元。使用EDI通常可以為企業節省5%~10%的采購成本。如果說大公司可以通過增值網絡降低采購成本,那么國際互聯網的出現,為中小企業同樣提供了降低采購成本、獲取新交易的機會。例如,中國石化利用石化物資采購電子商務系統采購成交1.97萬筆、成交額209億元,節約采購資金約5億多元;據通用電氣公司的報告稱:它們利用電子商務采購系統,可以節約采購費用30%,其中人工成本降低20%,材料成本降低10%;2008年頭10個月,中石油網上交易額為150億元,其中電子采購92億元,電子銷售58億元。平均節約采購成本5%,“西氣東輸”工程中,一筆6億多元網上采購僅7小時就完成,節約資金1.2億元,石油專用管材電子采購一項,中油股份每年就可以節省2億元。 (三)網絡經濟對國際貿易新增轉換成本分析 1.技術成本第一,軟件成本。例如企業在開展國際貿易時需要運用一些專業的翻譯軟件來處理外文商務信函,還需要運用專門的會計軟件來管理財務報表等。軟件成本的高低由兩個因素來決定:一是電子商務系統的結構,如果用戶采用的是一臺微機構成的系統,那么初始的軟件翻譯成本可能低于500美元。如果用戶采用的是主機翻譯系統,那么無論是自己開發的還是外購的,初始成本都在20 000美元以上。為保證軟件能夠按照最新版本的標準進行工作,還必須對軟件進行日常維護工作。這種維護成本視所采用的電子商務系統而定,一般在單機條件下每年成本不超過200美元,在主機操作條件下,每年成本可高達2 000美元。 第二,學習成本。員工培訓主要是指對企業內部負責實施電子商務的人員進行上崗培訓和繼續教育。絕大部分培訓費用屬于電子商務先期的成本開支,即在使用電子商務之前產生的,如對員工進行商務軟件操作培訓所支付的費用;另有一小部分成本是在電子商務運行后產生的,主要是為了讓已在從事電子商務工作的員工能夠及時跟上技術和標準方面的發展變化而支付的員工繼續教育費用。 第三,維護成本。外貿企業在利用電子商務開展國際貿易時,需要聘請電子商務專家顧問來解決企業實施電子商務過程中的技術難題,并積極協助企業管理者制定良好的電子商務實施戰略,做出正確的商務決策。同時,由于網絡交易的相關政策法規還不完善,因此,企業在開展電子商務時還需要聘請專門的法律顧問及時獲得相關的法律咨詢,有效避免交易中的違規行為發生。
2.風險成本。當買賣雙方在進行網上交易時,其交易信息存在著被竊取的危險,攻擊者可以通過篡改交易協議變更交易金額,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同時,隨著網絡開放度的加強,交易雙方還面臨著交易抵賴的風險。一方面,買方可能對發出的交易指令予以否認;另一方面,賣方也可能對接收到的買方支付費用予以否認,這使交易雙方的合法利益都得不到保障。 為了避免這些意外發生,企業必須建立起有效的安全機制和信用管理體系,保證交易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機密性,同時還要使用相應的安全交易協議(如SET、SSL等)對用戶身份進行認證,預防交易抵賴現象。 3.時間價值成本。由于采用電子商務使資金周轉時間減少將會產生另一種成本。買方對供貨方的提前支付就會產生這類成本。這是一個可變成本,它是以下幾個變量的函數:貿易支付中采用電子支付的比重、所損失的現金流量,以及貨幣成本。 四、總結 網絡貿易正在成為國際貿易的發展主要方向,這是由國際貿易本身的特點決定的。標準化和信息中介類的工作適合用網絡貿易來做,因其能夠有效地規范操作流程、減少誤差、節省交易費用。國際貿易的標準化運營特點和中介性質使其適合向網絡貿易方向發展。 我國外貿企業實施網絡貿易策略必須結合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注重企業定位、加強營銷思想、解決領導認識問題等等都將有效的促進國內企業網絡貿易的實施與發展。 在網絡技術與信息通訊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之下,國內企業只有開展切實有效的電子商務模式,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生存發展,更充分的服務于客戶,提高公眾注意力開辟新市場,獲得高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