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淺析內部評級體系下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成本收益分析

李成 李佳

論文關鍵詞:內部評級成本收益學習效應規模經濟

論文摘要:本文基于公司行為的成本收益理論,對我國銀行在短期內開展內部評級進行了成本收益的理論分析與實證預測,得出以下結論:現階段我國個體銀行內部評級成本大于收益,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效果不明顯;銀行內部公司治理機制的發展水平將影響到內部評級的成本收益;銀行需要積極為內部評級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縮短時間跨度使邊際收益的增長速度加快。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發布以來,各國銀行業已經不同程度進行了新資本協議的準備與實施。內部評級法(IRB)作為新資本協議的核心,優越性已得到多國銀行的檢驗。但是,受地區差異的影響,我國轉軌型經濟體制使得銀行業在實施內部評級中的基礎條件明顯差于發達國家。本文將我國銀行業短期內部評級技術成本與收益進行權衡與預測,使銀行內部評級體系更有層次和效率,減少政策實施的盲目性。

一、文獻綜述

美國學者Hayes(1895)最先從經濟學意義上提出了風險的定義,認為風險是損失發生的可能性。FrankH.knight(1921)在其著作《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中提出了風險與不確定性的關系問題,認為風險是能夠用具體的概率來表示經濟行為者所面臨的隨機性結果的,不確定性無法用概率表示。馬克維茲(1952)開創了風險管理定量化的時代,在《資產組合選擇》的論文中提出將方差用于金融風險計量。KMV公司(1993)利用BSM模型提出了著名的信用風險監測模型(CreditMonitorMode1),基于股權理論計算出非預期損失并用于衡量信用風險的大小。J.P摩根銀行(1994)1提出市場風險測量和管理的新工具Var。JP摩根和KMV(1997)共同開發出信用風險的度量技術(CreditMes),采用二階段法度量信用風險。十國集團中央銀行簽訂了巴塞爾資本協議(1998),規定了銀行信用風險的風險權重,并要求銀行資本比率達到8%。2004年又公布了巴塞爾新資本協議,強調內部評級體系是風險管理的核心原則,建立包括客戶評級和債項評級的兩維評級體系。

國內學者結合新資本協議展開了研究,武劍(2005)圍繞新資本協議有關規定和技術標準,對違約損失率(LGD)的測算要求、計算方法和模型構建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論述。尚金峰(2006)提出了內部評級法的本土化研究,考慮將地區金融風險作為調整系數對內部評級法的評級結果進行調整。巴曙松(2006)從金融體系、銀行結構方面對歐美銀行業實施新資本協議進行了差異比較,從成本收益的視角提出歐美行為將重塑全球銀行業結構,對實施差異化國際監管協調提出了要求,指出受差異化影響個體銀行實施新資本協議的成本收益尚難斷言。趙錫軍(2006)從宏觀經濟效應的角度分析了《新資本協議》對商業銀行信貸運行的影響,提出要慎重選擇《新資本協議》的實施時機。

國外銀行業在風險管理理念上邁步較早,國內學者在技術層面針對風險管理技術的創建,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成本收益方面對歐美及我國銀行業實施效應進行了預測。但以上研究對我國銀行在特殊環境中短期內實施內部評級的成本收益還沒有詳細的研究。本文運用公司行為理論對我國銀行實施內部評級的成本收益問題進行分析。

二、基于公司行為的成本收益理論分析

從短期生產實現長期生產最優化,必然要經歷生產流程的不斷更新和完善。公司作為理性的經濟主體,在經營中會追求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有三種可能:利潤最大、虧損最小或盈虧平衡。

(一)公司短期行為的分析

公司短期行為是在生產過程中受到生產規模、資本水平、技術水平和行業特點等限制,短期內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固定不變,其他生產要素的投入可變的行為。短期內充分使用資源的前提下,產量取決于可變要素的投入。總成本曲線呈現上升趨勢。邊際成本曲線先降后升是一般狀態,即隨著投入要素量的增加,起初,邊際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遞減,當收益遞減規律發生作用時,隨著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遞增。實際生產中,有時邊際成本并不隨著產量發生變化。因為平均成本直到生產滿負荷之后才會提高,才能引起邊際成本的變化。當邊際成本不變時,總成本曲線表現為一條直線。總成本曲線在上升過程中的陡峭或平緩是由邊際成本的增減決定,總收益曲線在上升過程中的陡峭或平緩是由邊際收益的增減決定。

當短期內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時,公司實現了既定技術水平下的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大化僅意味著達到暫時最優狀態,公司必須在下一階段提高技術水平,盡最大可能性提高收益降低成本,最終實現利潤最大化。

(二)公司長期行為的分析

公司長期行為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擴大產量,全部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長期總成本(U C)曲線表示在每個產量水平上由最優規模產出的最小成本。對長期經營決策的成本收益分析需要考慮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的影響。如圖l所示,在長期生產過程中,由于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在制造一種產品中單位產量所要求的資源數量遞減。投入要素以及相關成本的遞減稱為學習效應,表現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LAC1下移到LAC2。規模經濟是由于生產規模擴大導致平均成本下降的情況。不同行業的長期平均成本隨著規模擴大有不同程度的變化,產生微弱或者是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表現為生產從IAC1的A點移動到B點。在廠商的生產規模由小到大的擴張過程中,會先后出現規模經濟和規模不經濟。

在長期生產過程中,成本收益是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作用效果是否明顯,需要考慮到具體的行業特征。

(三)技術密集型公司相對短期行為分析

如圖2所示,技術密集型公司在相對短的時期內,隨著技術水平的進步不斷突破生產邊界,并在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的作用下,成本收益隨產量增加的變動情況。橫軸Q表示產量,縱軸TR表示生產總收益,TC表示生產總成本。文中將生產技術水平逐步更新但未達到長期最優的生產狀態時所經歷的生產階段定義為相對短期。不同行業在生產過程中經歷的時間跨度不同,對于技術密集型,當由短期不變的技術水平實現長期既定產量水平上,由最優生產規模生產出來的最小成本時,必然經歷不斷的技術創新以及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的作用過程。因為存在前期技術開發的成本支出C1,最初成本必定大于收益。A~B表示技術進步的成本支出,當既定的技術供給無法滿足市場競爭的需求時,就產生了技術創新。假設每一技術水平的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不變,則成本收益曲線均為直線。Q1、Q2、Q3、Q4、Q5、Q把生產過程劃分為若干階段。其中0一Q1、Q2一Q3、Q3一Q4、Q5一Q表示既定技術水平下的生產過程。Q1一Q2、Q4一Q5表示技術水平不斷進步的過程。在0一Q2階段,MRMC。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的作用使收益曲線上升逐漸陡峭,成本曲線上升漸緩,最終實現收益大于成本。

三、商業銀行內部評級的成本收益分析

內部評級代表了銀行風險管理的最新發展方向,文中對內部評級的研究即是對風險管理一個層面的剖析。我國商業銀行作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公司,開展內部評級是不斷進步技術條件下投入產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銀行必定權衡成本收益。

(一)內部評級成本收益的區域差異

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內部評級初期實施成本大于收益。但內部評級代表了國際銀行的發展方向,已經實施內部評級的銀行長期都獲益。不同的是,受到區域差異的影響在與時間和競爭對手賽跑的過程中,需要付出不同程度的努力,所經歷的時間、花費成本和獲得收益不同。這一階段成本收益表現出不同的特征,西方發達國家大型銀行業外部有完善的企業征信制度,內部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風險管理理念以及資本金支持,實施內部評級成本大于收益的階段相對短暫。我國轉軌型經濟中,銀行業存在一系列制度弊端,如缺乏完善的內外部個人和企業信貸數據庫、健全的風險管理框架以及風險管理文化等,要開展內部評級必定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由于國有銀行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當銀行股份制改革逐漸深入時,其暴露的問題僅通過短期行為是無法克服的。因此,考慮到我國特殊的銀行業體系,在短期內實施內部評級,成本收益以怎樣的趨勢變動,將關系到銀行業內部評級開展的層次性和效率。

(二)內部評級成本收益的具體分析

從內部評級體系特點對我國商業銀行經營環境影響的角度看,短期內會帶來顯性收益和隱性收益,同時伴隨著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顯性收益體現在:1.銀行整體資產質量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在內部評級的基礎上開展經濟資本、授信審批、貸款定價等信貸資產管理業務,使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緩解,增強資產風險的敏感性;2.銀行新增貸款質量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內部評級的開展過程中,銀行提高了風險經營意識,對新放貸款進行了嚴格的審核以及追蹤,對某些信貸企業的信用評級以及違約概率測算,增強了銀行資產運作的安全性,新增貸款質量改善;3.銀行資產結構會有一定程度的優化。引入風險調整后資產收益率(RAROC)績效考核機制,銀行會重點發展風險低增值潛力大的資產業務,有利于銀行業務的相互激勵,促進低風險的個人零售貸款的增長。

隱性收益表現在:1.先進管理理念的引入,使銀行內部風險經營意識增強,從業人員在風險管理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有利于全行人員素質的提高;2.國際銀行界將用新資本協議的制度規定衡量銀行實力,內部評級體系的建立必然會增強銀行的國際競爭力。

顯性成本體現在:1.內部評級的系統開發上,包括信息技術的實施費用與集成成本,聘用專業人員設計分析模型、系統正常維持費用等。風險數據分布在整個經濟體系,量化并跟蹤較為困難。《亞洲銀行家》、安永等機構的調查以及國內幾家銀行的實踐都表明,缺乏規范的、高質量的、充足的數據是商業銀行開發內部評級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困難,而數據清洗、信息系統建設都要投入大量成本;2.克服原有體制變遷路徑依賴性的成本也很大。如構建健全的風險管理框架需要克服原有風險管理制度對銀行業的影響。

隱性成本體現在:1.由于缺乏完善的征信體系以及技術不成熟,盲目使用內部評級可能造成對風險的錯誤評估或評估不完善,影響信貸業務發展;2.由于資本對風險資產的敏感性提高,受到我國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的限制,信貸業務因為沒有足夠的經濟資本覆蓋而無法開展。

本文將我國銀行業內部評級技術逐步成熟的過程定義為界于短期和長期間的相對短的時期,在該階段技術生產要素不斷變動,但業務并沒有達到最優規模的最小成本。為便于分析有如下假設:1.由于風險管理技術水平等軟硬件基礎設施的制約,內部評級開發需要分階段進行,每一階段技術水平不變,但整個技術水平逐漸進步;2.風險資產為該風險管理過程的原材料,被實施內部評級并用于基礎信貸業務管理的風險資產為該

風險管理過程的產品;3.產量用風險資產的個數表示,體現了內部評級的深度和廣度。

依照產量Q1、Q2、Q3、Q4、Q5…將生產過程劃分為代表不同技術水平的生產階段,在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的作用下技術水平逐漸進步。我國銀行在開展內部評級前已有系統開發、數據庫建設和人員管理培訓,以及風險管理框架構建等固定成本的投入非常巨大。同時,每一階段的技術更替都要付出開發成本。

0一Q1是第一階段,Q1表示既定技術水平下最大負荷能力時的產量。考慮到內外部環境不成熟,收益在低水平上緩慢增長。新技術投入需要克服原有效率低下的體制束縛,當產量增加,成本曲線陡峭上升。因此,這一階段MR

(三)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

內部評級是受到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影響顯著的生產活動,我國銀行處于技術研發階段,內部評級的環境有待完善,MR

第一,我國商業銀行必須加大力度開發內部評級體系,盡快實現MR>MC。當20o7年外資銀行全面進入中國時,我國銀行業要學會與競爭者賽跑,改變效率的銀行風險經營,內部評級為我國銀行業提供了一個契機。

第二,我國商業銀行在每個階段進行內部評級管理,應該盡量縮小成本支出,使成本與收益差距縮小。差距縮小的方法是在銀行內部盡快完善信貸數據庫建設、健全風險管理框架、建設良好的風險經營文化,減少在內部評級開展過程中因為制度不健全帶來的成本或損失。所以說,內部評級不僅是技術開發,而是整個銀行風險經營體系的更新。

四、實證分析

受到現有條件的限制,實施內部評級的風險資產數據難以獲得,在實證中采用時間遞進來衡量內部評級風險資產數量Q(隨著時間推移,產量增加)和帶來的成本收益。我國銀行業在開展內部評級初期,顯性收益和成本可以做簡單量化,隱性收益和成本大部分難以量化。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難以量化,但可以預計。內部評級每增加一個風險資產的評級,都要進行數據收集、清洗和計量,收益要在規模基礎上體現。

(一)銀行內部評級的收益

1.不良貸款。銀行業整體的資產質量可以用不良貸款率衡量。表1為我國各大銀行2004年至2006年以來,不良貸款率的變動情況。

可以看出,2004年以來,我國各大銀行不良貸款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截至2006上半年,銀行業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總體處在較低的水平。其中幾大股份制商業銀行,如招行、交通銀行、民生銀行等不良貸款率較2004年和20o5年有小幅度下降,這幾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的下降,受益于內部評級帶來的先進風險管理理念以及良好的銀行業風險經營氛圍。央行外匯注資以及資產管理公司的剝離,使原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率有大幅度下降。農業銀行開展了經濟資本的績效考核機制,不良貸款率雖有小幅度下降,但仍居高不下,削弱了內部評級的效果。

2.新增不良貸款。新增不良貸款率可直觀體現銀行業內部評級的實施成果。國有銀行在完成不良貸款剝離后,新增不良貸款率直接關系到經營效應。如果某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0%,那么它的新增不良貸款率絕對不能超過0.94%,否則只要5年就將陷于困境(徐滇慶,2004)。

我國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率的數據顯示,招商銀行的新增不良貸款率處于較低水平,民生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率較低華夏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率比較低。三者均在1%以下。但也有部分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率偏高。工商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率超過l%,200o年至2004年,中國銀行對客戶內部評級體系進行了兩次大規模調整,2002年和2003年不良貸款率分別為22.37%、16.3%(新增不良貸款率1.67%),明顯超過了警戒線。

對新增不良貸款率分析可以看出,良好的風險經營體系對內部評級的收益影響很大。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華夏銀行等新增不良貸款率較低,受益于長期良好的風險經營意識,內部評級獲得較好收益。工商銀行、光大銀行、中國銀行的新增不良貸款率偏高,收益不是很明顯。

(二)銀行內部評級的成本

按照巴塞爾新資本協議要求,各國銀行都必須進行數據儲存和標準化,開發足夠的風險模型和分析框架。亞洲銀行研究發現,一家銀行通過內部評級方法達到協議要求所需總費用為50o0萬~l億美元之間;倫敦市場研究機構Datamonitor最新權威調查表明,受到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等因素的影響,在歐洲,金融機構用于風險管理預測分析的費用在2006年有望達到48億美元;在美國金融機構中,用于風險管理的費用將占年均IT預算的9%。可見,內部評級的開發費用巨大。如果我國大型銀行從2003年開發內部評級,2010年完成,假設每家銀行完成內部評級的開發費用為一億美元,則7年內年均每年內部評級的費用約為1428萬美元。考慮到我國銀行業發展的現狀,內部評級的隱性成本也不小。

實證只是初步的和前瞻性的,結論正確與否有待內部評級全面推開之后才能得到進一步檢驗。

五、結論及建議

通過對我國銀行在相對短的時期內開展內部評級成本收益的理論分析與實證預測,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現階段我國銀行內部評級成本大于收益,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的效果不明顯。伴隨未來業務的擴張和技術水平不斷進步,學習效應和規模經濟充分發揮作用,內部評級將逐步受益。

第二,銀行內部公司治理機制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內部評級的成本與收益。我國某些銀行受到自身水平的制約,內部評級的收益被不健全的銀行管理體制抵消,收益不明顯。

第三,在利潤最大化驅使下,我國商業銀行需要積極為內部評級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縮短內部評級技術完善的時間跨度。良好的制度環境使內部評級的邊際收益速度加快,避免不必要的成本開支。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