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制收益和成本的評估與分配
石磊 馬士國
環境管制收益與成本的計量問題,是一個特別有爭議的領域,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管制的收益與成本牽涉到現成市場計量措施無能為力的要素,如健康收益和景觀美感改善的價值等;第二,政策制定者不愿使用如“人類生命價值”這類的貨幣計量手段,來評估環境管制的得與失。當然第二點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環境經濟學家在評估“非市場化”(non-rnarket)的環境服務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自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的“環境革命”至今,環境經濟學在收益與成本計量方面,主要取得了以下兩點進展:首先,環境以及其他領域的經濟學家發展出了利用環境質量與各種市場化產品之間關系的技術,即間接市場法(indirect market methods)。這些方法允許我們從市場化產品,以及以各種方式與其相關的物品的價格,來推測環境質量改善的價值。其次,環境經濟學家還借助于在經濟學領域一直存在爭議的個人直接調查法(direct questioning of inpiduals),即直接問詢個人對環境服務的估價。如個人直接調查法中“或有評估”法,能被用來引出明確而可靠的環境質量改善的個人評價。 在轉入評述之前,需簡略說明我們是如何界定這個文獻評述的。為了這一目的,我們嘗試對“環境經濟學”和“自然資源經濟學”作一劃分。自然資源經濟學的突出特征是,它專注于可再生的與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的跨期(inter-temporal)配置。自然資源經濟學理論是運用動態控制方法來分析跨期資源利用問題的典型,它起始于Hotelling。的一篇開創性文章。此后,關注漁業、森林業、礦產業、自然能源、瀕危物種的管理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文獻大量涌出。我們評述的對象不包括這類文獻。此外,必須指出的是,環境經濟學與自然資源經濟學的劃分界線是相當模糊的。然而,為了使文獻評述易于處理,我們將集中于環境管制的兩個重要方面:環境管制收益和成本的評估與分配,來展開評述。 一、環境質量變化價值的評估 環境經濟學文獻的標準方法,是將生產過程中的廢物排放導致的污染,作為“公害”(public“bad”)來處理。cornes和Sandler以及Baumol和Oates,將代表性個人的效用函數、產品生產函數及環境質量水平函數,表述為如下基本關系:(1)代表性個人的效用被表示為消費品向量和環境質量水平的函數,并隨著消費品數量的增加而提高,隨著環境質量水平的下降而降低。(2)環境質量水平被表示為廢物排放量的函數,隨著廢物排放量的下降而提高。(3)產量被表示為傳統投入品(如勞動和資本)向量、廢物排放量以及環境質量水平的函數,并隨著傳統投入品、廢物排放量以及環境質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在這個函數關系中,廢物排放被簡單視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降低廢物排放量將意味著,部分其他的投人品將被用于廢物削減活動,從而減少了用于產品生產的其他生產要素的數量。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是不難理解的。簡言之,降低廢物排放量將導致產量的下降。產品生產函數將環境質量水平作為一個自變量,是因為污染對產品生產(如對周圍的洗衣店或農業生產)產生負面效應。在最簡化的情況下,環境質量的提高可視為所有生產者的廢物排放量減少的總和。 這里有兩種情形值得關注。第一種是,如果消費者(或廠商)將環境質量視為非個人所能控制的,我們能定義居民對環境質量變化的評價值,然后,根據污染水平的變化,來推測居民對環境質量變化的評價。第二種情形更為復雜。有時通過使用一些投入品,能削弱污染的影響。例如,藥品可用來減輕由空氣污染引發的呼吸道疾病癥狀。這樣,就必須改寫環境質量水平函數,在改寫后的函數中,自變量有污染水平和用來減輕損害的投入品。這樣,必須評價的是污染水平而不是居民的評價,因為居民的評價不再是外生的了。 對廠商而言,環境質量變化的價值,是當環境質量變化時廠商利潤的變化量。不論所討論的是廠商對環境質量改善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還是廠商對環境質量下降的賠償接受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P),這個數量是相同的。對消費者而言,污染水平變化的價值依賴于初始的產權配置。如果消費者被視為必須為環境質量的改善而付費,他們應該愿意為這個變化而支付的最大額是,當環境改善時,為達到他們原先的效用水平必須的支出的下降。另一方面,如果消費者被視為擁有更高水平的環境質量的權和,因為環境質量的下降,必須要對其進行賠償,那么大多數人愿意接受的最小數額是,為達到原先的效用水平,他們必須花費的額外數量。一般而言,與環境質量下降相對應的賠償接受意愿,將高于為相同數量級環境質量改善的支付意愿。正如Hanemann所表明的,接受意愿超出支付意愿的數量,直接隨著對環境質量需求的收入彈性的變化而變化,同環境質量與私人物品之間的替代彈性成反向關系。如果對環境質量需求的收入彈性為零,或環境質量是對一私人物品的完美替代,支付意愿應該等于接受意愿。然而,如果環境質量與私人物品之間的替代彈性是零,接受意愿和支付意愿之間的差額可能是無窮大。因此,采用哪個評估概念,是支付意愿還是接受意愿更為合適,取決于所研究的問題。 環境質量變化價值的定義,并不是依靠自己來單獨地描述環境政策福利效應的所有方面。環境質量的改善除了改變空氣和水的質量外,可能還會改變價格。因此,除了評估質量變化之外,還必須評估這些價格變化。相比于評估質量變化,評估價格變化是相當直觀的。對價格下降的支付意愿,恰好是在價格下降時消費者為達到原先的效用水平而必須支付的下降。對價格上升的補償接受意愿,是當價格上升時為達到低價格水平時的效用而必須的支付增加。不像環境質量變化的情形,對一個價格上升的補償接受意愿超過對一個價格下降的支付意愿的數量,僅是收入效應的規模。只要對所討論物品的支付是總支出中的一小部分,這兩個福利指標之間的差額將是非常小的。而且,以消費者剩余,即馬歇爾需求曲線左邊的面積,作為支付意愿或接受意愿,在大多數情形下,所產生的誤差不超過5%。 環境質量變化價值的定義,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并不是所有的環境收益都是確定的。Jones-Lee利用事前方法和事后方法,給出了結果不確定情形下的環境質量變化價值的定義。至此,我們到了需討論評估環境質量變化價值的主要方法的時候了。 二、評估環境質量收益的間接方法 經濟學家在評估環境質量變化的價值時,常使用以下三種方法:預防行為法、弱互補法以及享樂市場法。 (一)預防行為法 預防行為法(the averting behavior approach)依賴于這樣一個事實,通過一些預防或避免措施來減輕污染造成的損害。因為,一般來說,人們不會花過多的錢來避免出現某一問題,而寧愿花更多的錢來解決由某種問題造成的后果,預防支出可提供由污染造成的損害的下限估計。只要其他投入品能用來補償污染的效應,污染水平小幅度變化的價值,可通過用于補償污染變化的投入的價值來估量。評估污染的非邊際變化,必須知道受污染影響的物品的成本函數和這種物品的邊際價值函數。當所討論的這種物品是非市場產品時,邊際價值函數的估計將變得非常困難。 預防行為法的適用范圍,明顯受到污染效應能被其他投入品削弱情形的約束。受污染損害的廠商,大多分布在農業、森林業、以及漁業等領域。在農業的情形下,灌溉能補償全球變暖對農產品產出的影響。同樣地,資本(漁船和索具)和勞動能補償因水污染而導致的存魚量下降的影響。對于受污染損害的居民而言,預防行為法能被用來評價健康損害和由空氣污染導致的受污損害。一方面,居民能夠通過避免與污染的接觸,或者,一旦接觸,通過削弱接觸的影響,來避免健康損害。例如,安裝室內清潔器過濾污染空氣,或靠瓶裝水來解決當地飲水供應問題。 (二)弱互補法 預防行為法利用污染與其他投入品之間的替代,而弱互補法(the weak compleme-ntarities approach)則是利用環境質量與購買的商品之間的互補性,來評估環境質量變化的價值(Moler;Bockstael and McConnell)。在實踐中,弱互補法最常用于評估休閑娛樂場地的貢獻。盡管場地訪問沒有市場價格,但是它們的成本可通過加總到場地的旅行成本(包括時間成本和所有的門票費)來估算。在測度以場地質量作為自變量的場地訪問次數函數時,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在訪問場地的人們之間,對場地質量的評價沒有差別。對這個問題的一個通常解決方法是使用變化的參數模型,它使場地質量以與旅行成本或收入相乘的方式進人休閑娛樂需求函數,旅行成本或收入,在家庭之間是有差異的。這種方法的一個缺陷是,它允許對一特定場地的訪問次數,僅依賴于訪問場地的成本,訪問替代場地的成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這等價于假定所有的場地之間都是完美的替代品。如果希望評估幾個場地的環境質量變化,這種變化參數模型可能會給出一個具有誤導性的結論。 評估環境質量變化的第二種方法是離散的選擇模型。這個方法考察在特定的某一天,把對某一場地的選擇作為一個訪問其他場地的成本和其他場地質量的函數。如果在休閑娛樂的第一天,對某一地的訪問可視作獨立于在另一天對該地的訪問,一個簡單的離散選擇模型,如多元logit回歸分析,能被用于對場地選擇的條件回歸(Binkley and Hanemann;Feenberg and Mills)。離散選擇模型的優點是,訪問一地的概率依賴于訪問其他場地的成本和其他場地的質量水平。這個模型的缺點是,在某一天,是否旅行的決策以及所要訪問的場地,獨立于季節。以前的旅行數量既不影響個人在某一天對旅行場地的選擇,也不影響他是否旅行的決策。這樣,這些模型必須與預測總的旅行數量的模型相結合,才可有效使用。 (三)享樂市場法 享樂市場法(hedonic market methods)又可分為享樂財產法與享樂工資法。它們具有的特征是,使用多元回歸分析統計方法,在相關的市場中分離出環境成分的價值。享樂財產價值研究,試圖將財產價值按其構成特征分解開來。例如,可能會發現在所有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財產在污染區域比在潔凈區域的價值低。多元回歸分析將財產價值與污染分離開來,這樣便可確定減少污染的支付意愿(Epple;Ohsfeldt)。享樂工資法與享樂財產法基本相同,試圖把用于補償工人在工作中,承受危險的部分與其他工資部分分離開來,這可用來確定工人的補償接受意愿(Dickens)。享樂市場法主要用于評價在市區,由空氣污染、接觸有毒廢棄物等引起的不舒適,它反映在房屋價格和工資上。它也被用于通過考察使工人自愿接受工作風險的補償,來評估死亡率風險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