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育消費與成本的經濟學思考
佚名
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 從產生開始就同人類謀取物質資料的勞動過程聯系在一起, 和人們的經濟活動不可分割。自20 世紀60 年代以來, 隨著教育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斷提高, 人們研究教育與經濟之間的關系興趣漸濃, 相繼形成了一系列理論流派, 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筆者就目前普遍關注的高等教育消費、高等教育成本的有關問題, 從經濟學的角度談點淺見。
教育與經濟的辯證關系經濟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是引起一切人類社會生活發展變化的因素。教育與經濟的辯證關系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經濟對教育的決定作用; 二是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
( 一) 經濟對教育的決定作用1. 經濟發展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首先, 經濟的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的保證。辦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 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需要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作保證。一般而言, 經濟發展到什么水平, 教育才能發展到什么水平, 如果離開了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 盲目發展教育, 必然會陷入教育發展的誤區, 其次, 經濟的發展也為教育的發展提出了要求。2. 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與經濟發展的水平有直接關系, 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決定著教育培養的各種規格、類型的勞動力的數量, 制約著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來說, 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水平與該國的文盲率、入學率、義務教育普及的年限和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直接相關。3. 經濟發展水平及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經濟發展引起產業結構、行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和分配結構的變革, 與此相適應, 教育結構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如大、中、小學的比例關系, 普通中學與職業中學、全日制學校與業余學校的比例關系, 高等學校中不同層次、不同學科專業之間的比例關系等, 都要與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一定的經濟結構相適應, 否則就會導致教育事業內部的各種比例失調。4. 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學校所傳授的知識必須反映所處歷史階段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水平, 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狀況, 滿足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 隨著經濟的發展, 科學技術的進步, 學校開設的課程門類要不斷增減, 課程的結構要不斷調整, 教學的內容要不斷的更新。5. 經濟體制決定著教育體制。經濟體制是國家組織管理經濟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總稱, 教育體制則是國家管理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制度的總稱。教育基本的經濟功能是為經濟發展提供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的勞動力和專門人才, 這就需要根據經濟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標、確定教育內容、改善管理方式。( 二) 教育對經濟的推動作用1. 教育再生產勞動力。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教育擔當著再生產勞動力的重任。在現代生產過程中, 技術改造、設備更新要靠科學技術人才把科技成果應用于生產過程來完成; 豐富的自然資源、先進的生產工具要通過高素質的勞動者的勞動來發揮作用; 高水平的生產、經濟效益要靠大量高水平的管理人員的管理活動來實現。2. 教育再生產科學技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精辟地說明了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所具有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如果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那么教育則是第一生產力的母機, 是再生產科學技術的重要手段與途徑。3. 教育直接生產科學技術。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過創造和發明新的科學技術從而發揮直接生產科學技術的功能。開展科學研究, 創造科技成果是現代高等學校的重要職能之一。高等學校由于學科門類比較齊全, 科研力量比較雄厚, 研究后備力量充足, 學術思想活躍, 信息來源豐富等特點, 而成為生產科學技術的一個重要方面軍。
二、教育與收入分配的關系對于教育的生產力屬性, 西方早期的經濟學家如威廉·配第、亞當·斯密、李嘉圖與馬歇爾等做過論述。馬克思更認為, 教育是提高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途徑和手段, 使勞動者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必要過程和必經手段。在現代社會, 教育的生產力屬性更加明顯。作為第一生產力的科學技術的生產、積累、更新、進步等都直接依賴于教育的發展, 教育不僅是知識生產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而且具有直接的生產力含義。正是由于教育的生產力屬性, 教育消費才有了消費與投資的雙重屬性。所謂教育消費, 是指為獲取知識與技能, 教育者本人或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各種貨幣支出。教育消費既是消費, 也由于其形成人力資本的作用同時也是投資, 或者說教育消費是投資性消費。所謂投資性消費, 就是指既能滿足人們目前需要又能形成未來生產能力的消費。教育消費通過影響勞動者的未來消費能力即獲取收入的能力與消費偏好為其提供長期消費收益,同時, 教育支出能提高勞動者的未來生產率和相應的更高勞動收入為其提供長期資本收益。教育消費與收入分配狀況有著密切的關系, 收入分配狀況決定了可能達到的教育消費水平。從宏觀角度上講,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收入分配狀況決定了這個國家或地區可能達到的教育消費水平。從微觀角度上講, 一個家庭對教育消費可能做出的支出, 受到這個家庭收入水平的影響。一般來說, 教育消費水平隨著收入水平的增長而增長, 教育消費水平增長的速度大于收入水平增長的速度, 但是這種增長的速度隨著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遞減, 即家庭教育消費水平增長的幅度隨家庭收入水平增長幅度的進一步增加而降低, 也就是說, 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消費水平的增長幅度越低。而且,家庭教育消費支出負擔率與收入水平呈反比, 即家庭收入水平越低, 家庭教育消費支出占家庭全部消費支出的比例就越高; 家庭收入水平越高, 家庭教育消費支出占家庭全部消費支出的比例就越低。
三、高等教育消費與成本存在的問題從1990 年到2002 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由3. 4%增長到15%, 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歷史性跨越, 平均每萬人大學生人數由1990 年的15. 4 人, 增加到2002 年的70. 3 人。高等教育入學率的提高, 辦學規模的擴大, 要求有相應規模投入的支持, 在國家財政支持增長能力有限條件下, 我國實行了高等教育的成本補償制度, 對接受高等教育者收取學費、雜費等各項費用, 1997 年高等學校的全面“并軌”我國高等教育全面實行收費制度, 1950 年以來實行的高等教育免費制度宣告結束。從1998年到2004 年高等教育的學費持續飛漲, 引起了人們對高等教育是否要收費、收費多少, 即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一方面, 高等教育實行成本補償制度, 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高等教育政府財政投入不足的狀況, 增加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投入, 使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 更多的人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 據統計, 2003 年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達到17%, 使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到“大眾教育”的歷史性跨越, 從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的長期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同時, 就學生而言負擔學費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 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個人分擔增速過快、負擔份額過高, 政府財政負擔退出過快、負擔份額過小等不合理狀況, 也使我國教育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四、高等教育消費與成本的調控措施要發展高等教育消費, 必須從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的角度來認識高等教育消費, 從經濟發展與資源配置的高度來認識高等教育消費, 要著眼于高等教育消費的長遠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消費雖有了一定的發展, 但目前高等教育消費的狀況還不能滿足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要求。筆者認為, 可采取以下的調控措施。
( 一) 政府財政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 提高財政分擔高等教育費用的比重。就國際比較來看, 由于我國政府分擔高等教育費用的比例相對較低, 另外, 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也較低, 因而, 政府要提高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必須提高這兩個比重才可以最終提高政府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分擔比重, 減少個人的分擔數額和比重。
( 二) 擴大高等教育發展的融資渠道, 鼓勵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對高等教育的支持。一些國家高校自身籌資能力比較強, 如美國, 1999- 2000 年雖然政府投入比較低為46. 6%, 但高校的銷售和服務收入比例在21%以上,另外還有可觀的捐贈收入等。因此, 我國高等院校也應多渠道籌資, 擴大高校和社會結合, 利用科技和知識優勢為社會企業提供服務增加收入; 另一方面政府應完善稅制, 采取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和個人對高等教育的捐贈, 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捐贈收入。
( 三) 大力發展民辦高等教育, 鼓勵社會力量集資發展高等教育。2003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 對民辦高等教育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制度性規定。應進一步對民辦高等教育采取優惠政策和措施, 促進民辦高等教育的發展,由于民辦高校的學生一般多來自高收入階層, 民辦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的提高, 對高收入者的分流, 社會高等教育資源的擴大和低收入者提供更多的就學機會。
( 四) 進一步完善和擴大高校助學貸款的規模和范圍。一方面, 加大國家對助學貸款的利息補貼規模, 擴大對貧困生助學貸款范圍; 另一方面, 完善個人( 大學生) 的信用制度建設, 建立完善的個人信用系統, 化解銀行助學貸款的金融風險。只有這樣才能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進入助學貸款的范圍, 并使助學貸款制度可持續進行。總而言之, 我們要摒棄那種以發展高等教育消費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短視觀念, 而要把發展高等教育消費的作用著眼于經濟的長期發展。不斷改革高等教育管理體制, 優化高等教育供給, 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在促進義務教育和中等教育發展的基礎上,加快高等教育發展。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改善收入分配狀況, 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尤其要加大力量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 為高等教育消費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切實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 加快勞動力市場改革步伐, 擴大勞動力市場職位的供給,消除勞動力市場中的政策性分配因素, 盡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最后, 要確保高等教育消費保持一定的適度超前發展, 進一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 提高高等教育經費在GDP 中的比重, 為我國高等教育消費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