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許凌等
[摘 要]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繁榮發展,旅游人才的培養模式亟需不斷創新內涵和提高質量,而高職院校的探索經驗不容忽視。本文結合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的建設,從我國旅游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以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等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 旅游管理專業; 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
1 我國旅游人力資源現狀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旅游業從小到大,實現了從旅游資源大國向世界旅游大國的歷史性跨越。中國政府于2009年12月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這標志著旅游業正式進入了國家戰略體系。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國旅游業總收入將超過3.3萬億元,占全國GDP的8%,實現由旅游大國到旅游強國的歷史性跨越。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國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國,因此,未來十年將成為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黃金十年”。 中國旅游業的持續快速發展引發了大量旅游人才需求。據初步估計,目前全國旅游業從業人員約600萬人。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實際需要旅游專業人才達800萬人,旅游業人才缺口至少有200萬人。今后,這個缺口還將以每年20萬人的速度遞增。而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旅游管理類人才在校生僅為43萬多人,未來5年每年的畢業生人數在14萬~19萬人之間。旅游人才的巨大缺口與旅游教育的相對滯后,將影響國家建設世界旅游強國目標的實現。 在旅游人才存在缺口的同時,我國旅游從業人員素質也普遍偏低,主要體現在學歷偏低,初、中、高級人才比例失衡,中高級人才明顯偏少。2009年,全國旅游直接就業人數為1 350萬人,大專以上學歷的旅游人才272萬人,占全國旅游就業人數總量的20.15%。 另一方面,旅游業的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多元化。旅游業產業鏈長,涉及范圍寬,新業態、新崗位、新職業層出不窮。“十二五”期間,伴隨著旅游市場需求的多樣化,特別是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改革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旅游產業內部分工更加細化,專業化程度更高,將不斷產生新的職業需要,為旅游管理專業大專生帶來新的就業領域,從而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將更為突出。 2 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主要有工學結合和訂單培養兩種模式,在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師資團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發展瓶頸,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2.1 培養目標不明確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有別于本科院校,它更加注重的是以職業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與理念、職業技能與素養。高職院校培養的是具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職業道德,具有本專業綜合職業能力,具有團隊意識和協作精神,在酒店、旅游、景區、會展等相關行業從事服務與管理等第一線工作的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學習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高技能復合型人才。 但是,我國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卻始終擺脫不了本科的學科性、理論性教育的影響。在人才培養方向上,面面俱到,酒店、旅行社、會展等各個旅游行業都有涉及,偏向大而全式的定位,雖然人才的輸出口徑寬泛,但培養的人才缺少適應具體崗位、具體細分市場及旅游行業特點的專業技能和實踐。學生在學習中往往無所適從,看起來各類企業都適合,而真正實踐起來,有技能,卻不是高技能。 因此,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既要考慮到旅游行業的綜合性特點,又要針對旅游行業不同的方向有所細化和區分,使學生既具有旅游管理專業的綜合知識平臺,又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而不是簡單地對各個方向知識課程進行累加,否則會使人才培養的目標含混不清,對人才的定位也失去方向。 2.2 課程設置無所不包 在課程設置方面,仍然沿襲本科教育的課程體系,而同培養目標寬泛相應的是,課程設置未實現模塊化,缺少方向課程,同時理論課程偏多,真正的實踐類課程不夠。課程的設置與職業的崗位需求相脫節。 2.3 師資隊伍缺乏實踐 大多數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師資,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有學歷,有一定理論知識,但缺乏行業的實踐工作,缺乏過硬的行業崗位技能,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少,行業的影響力也無從談起。而旅游行業與其他行業不同的是,它的實踐性、經驗性的特點特別突出,因此師資隊伍的實踐能力不足,制約著旅游管理人才培養。 3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 3.1 確立適應區域經濟發展和高職教育特點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目標 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地處長江三角經濟發展帶,其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以服務蘇州以及長江三角洲的區域經濟發展為依托,以該區域旅游業發展為契機,以校企合作為主線,深化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學生與員工的角色、教師與行家的身份、課堂與崗位的標準、教學與生產環境的融通。 3.2 基于工學交替的差異化人才培養模式 顧名思義,工學交替就是課堂學習和生產崗位頂崗實習交替進行。鑒于旅游行業實踐性強、經驗性強的特點,可以通過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化學生的技能和崗位實踐,同時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素質。 旅游管理專業的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應該突出差異化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3.2.1 差異化的專業方向規劃 根據旅游產業的綜合性特點與多元化發展趨勢,將旅游管理專業進行不同方向的劃分,如可以分為酒店管
理方向、旅游管理方向、會展策劃與管理方向等。在此基礎上,開發模塊化的課程體系,為學生量身打造不同的專業發展方向,從而培養既有寬口徑的知識基礎,又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 而通過工學交替,將每個專業方向與不同業態的旅游企業合作,具體劃分為差異化的訂單培養班,如高星級酒店班——“萬豪班”;經濟型酒店班——“漢庭班”;度假型酒店班——“環秀曉筑班”;旅游電子商務班——“同程班”;旅行社經營管理班——“青旅班”等。按照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設計工學交替的具體內容和課程體系,為企業定制人才,實現學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3.2.2 差異化的工學交替組織形式 基于旅游管理專業的不同方向和崗位群,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通過同企業簽訂需求訂單的方式開展學期分段式、淡旺嵌入式、項目導入式等差異化教學組織形態。 學期分段式主要分布在酒店管理方向和旅游電子商務方向。如酒店管理方向人才培養采用“1.5+0.5+0.5+0.5”的學期分段式,即學生在第三或第四學期由系部統一安排到酒店的各個崗位進行整個學期(共計6個月)的頂崗實習,結束后回校繼續校內學習。 淡旺嵌入式主要是旅行社經營管理方向和涉外旅游方向的工學交替形式,根據旅游行業旺季人才需求增加的特點,這兩個方向的學生在每年淡季時,在學校進行常規學習和企業的上崗培訓,在旅游旺季時,則會安排1~3個月的頂崗實習。 項目引導式作為對以上兩種形式的補充,根據旅游企業的一些需求,以真實的企業項目方式引導學生參加工學交替頂崗實習。 3.3 構建“內引外延,課證融通”的課程體系 3.3.1 引入旅游職業標準,定制課程標準 引入旅游職業標準,定制旅游管理專業的主干課程課程標準,通過職業標準與課程標準的對接,以職業的標準發展專業,以職業的標準指導課程建設,以職業的標準培養人才。 3.3.2 引入旅游職業資格鑒定標準,定制課證融通的課程 把旅游職業資格證書融入課程教學,按照考證的要求設置相應的課程體系模塊,結合職業資格證書的標準,改革課程考核方式和標準,將職業資格證書考證的成績作為課程考核成績,實現證書考核與課程考核的一體化。 另外與企業合作開發崗位實踐證書,并與工學交替頂崗實習教學環節融通對接,由學校、企業根據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的綜合表現,頒發崗位實踐證書。崗位實踐證書是對學生在工學交替頂崗實習過程的考核評價,也是學生參與行業工作的支撐和證明,實現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提高學生的創業就業能力。 3.3.3 引入旅游行業企業的個性需求,定制企業化課程 結合差異化訂單人才培養,按照企業標準共同研發課程標準,開發符合企業個性需求與特色的企業文化、職業素質、企業崗位(技能)培訓等課程;同時將企業對新員工的培訓環節引入課程,縮短學生頂崗實習的培訓期和適應期,使學生基本實現從課堂到崗位的零距離融通。 3.3.4 根據企業的真實工作崗位和工作過程,設置課程模塊和改革課程內容 根據專業調研分析,通過對畢業生跟蹤調查、用人單位信息反饋分析以及對學生首次就業崗位和發展崗位工作任務分析,針對旅游管理專業學生首次就業崗位發展崗位對職業素質、職業文化的要求,開設對應的課程模塊,形成模塊化的崗位課程體系。 在對旅游管理專業主要崗位群分析的基礎上,引入旅游企業真實工作過程,與行業企業合作,進行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改革,共同構建以工作任務為中心的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 3.3.5 將校內課程外延到校外企業,情境結合,開展實景化教學 一方面,將一部分實踐性、操作性強的課程內容外延到真實的場景(如蘇州園林、景點景區)中,組織實景化教學。另一方面,結合學生在企業的頂崗實習,將實訓類課程延伸進企業,由專任教師和企業專家共同在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中組織實景化教學,學生邊實習邊學習,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情境結合,訓教一體。 3.4 建設校企互培、雙向滲透的“雙師型”教學團隊 以學校與企業的共同培養、互相聘用,打造企業專家和教師相互滲透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為抓手,促進教學、生產、研發成果的相互滲透。一方面,建立教師企業掛職的實踐機制,安排教師到旅游企業實踐,同時將教師實踐與學生工學交替頂崗實習結合。學生實習企業與教師掛職單位實現統一,學生實習時間與教師掛職時間相互一致,這既是對專任教師進行的實踐鍛煉,也能夠提高專任教師自身的技能水平和處理問題的能力,最終促進專任教師向企業專家的轉變。 另一方面,聘請旅行社或酒店的總經理、部門經理開設講座并授課,他們的行業經驗豐富,有一定權威性,可以進行宏觀指導;另一方面可以聘請旅行社或酒店一線部門的優秀員工參與教學,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加強實踐教學,通過對兼職教師進行專業教學培訓、專任教師協助等形式,幫助企業專家向教學專家轉變,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在人才培養模式的評價體系中,創建學校、企業、學生、教師、社會等主體“多方參與,雙向互動”的專業質量監控機制,通過評價—反饋—調整,實現專業質量的動態過程管理。首先,形成以學生為主體,多方評價的立體化評價機制。即通過團學工作及班主任(輔導員)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跟蹤評價;通過企業與學校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效果評價;通過專業指導教師和行業指導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才培養過程評價;通過學生對參與工學交替管理的各個主體進行管理評價。其次,加強畢業生跟蹤調查與信息反饋。通過建設旅游人才庫,對專業畢業生實行長期跟蹤,動態管理,重點統計分析畢業生的就業率、就業崗位分布、企業行業評價,反饋專業質量信息,據此調整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結構,改進教學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 [1] 林宙,肖文強. 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模式及現狀探討[J]. 中國電力教育,2011(25). [2] 黃繼元. 高職院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方向探討[J]. 旅游學刊,2003(z1). [3] 萬方秋,唐左. 高職院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 職業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