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創新模式分析
李茜燕
[摘 要]目前,我國旅游業已從第三產業上升到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這一定位賦予了旅游業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也使旅游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然而已有的旅游人才培養模式的陳舊,使得旅游高等教育與旅游產業發展需求嚴重錯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現行的實踐教學模式嚴重滯后于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為了解決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推動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本文提出了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四、三、二”模式的構建。
[關鍵詞]旅游管理 實踐教學 “四、三、二”模式
目前,我國旅游業的定位已從第三產業上升到國民經濟戰略性支柱產業,定位之高、之突出是史無前例的,它賦予了旅游業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也使旅游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應該按照怎樣的模式培養,已經成為擺在人們面前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培養旅游管理專業人才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而實踐能力的培養則有賴于實踐教學環節的實現。然而目前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實踐教學模式尚未構建起既能體現專業培養目標,又能符合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完整教學體系。這是我國旅游高等教育滯后于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本文提出了高等學校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模式——“四、三、二”模式。
一、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四、三、二”模式的建構
所謂“四、三、二”模式,概括起來說,就是構建通過“四個建設”、打造“三個平臺”,達到“二個目標”的實踐教學模式。
1. “四個建設”
近幾年,業的迅速發展,旅游教育的發展速度也十分迅猛。拒《中國旅游統計》統計,到2007年底,設有旅游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1641所,其中本科及本科以上770所,已建成從中等職業教育到博士教育的完整培養體系,是我國發展較快、規模較大的二級學科之一。然而,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卻面臨著“本科生和碩士生很難在行業中找到理想職位”形勢。旅游高等教育“要以實踐為起點”或“更加符合實踐的要求”成為指導旅游高等教育中實踐教學改革的主要理念之一。這一理念要求旅游高等教育的課程、教材、實踐基地以及師資都要以實踐為核心,緊密圍繞實踐環節,進行這四個方面的研究與建設,形成我國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模式的基本框架。
2. “三個平臺”
現行的旅游高等教育模式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差、實踐操作能力薄弱、專業理論應用于實踐能力不強、社會適應性和創造性差,這是造成旅游高等教育滯后于旅游產業發展需求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高等教育必須把實踐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出發點和立足點。為此,筆者提出要努力打造專業技能模擬操作平臺、專業理論應用訓練平臺和綜合實踐能力應用三個平臺以拓寬學生接觸社會、進行社會實踐和專業實踐的渠道。
3. “二個目標”
一是培養出有一定理論基礎、符合高等教育本科培養目標的旅游人才;二是培養出有一定實際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的、符合現代旅游發展需要的創新型旅游人才。
二、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四、三、二”模式的實踐
1.優化課程設置,提高實踐課程的教學地位
從國際旅游教育發展來看,旅游教育的特色鮮明的職業性和實踐性。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要避免過去傳統的理論課過多、實踐課過少;基礎課多、專業課少;必修課多、選修課少的課程設置,應以旅游業的前沿動態作為教學課程設置的重點發展方向,在完善理論課程設置的基礎上,加強應用性課程的設置,加大實踐性強的專業課和選修課內容,以便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和技能的基礎上,有更多知識拓展課程的選擇。
在實踐環節的安排上,要改變傳統教學計劃中僅在畢業前安排實習的做法,因為實踐環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只有貫穿于整個課程體系,才能真正起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作用。為此,要將實踐課程納入到正常的課程設置當中,并由原來的“輔助性考查課”提高為“專業為必修考試課”。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在大一的時候重點進行“認知實習”,大二、大三重點進行專業教學實習,大四重點進行畢業實習。同時,實習的時間也不可分割成太多的小塊,尤其是大三進行的專業教學實習,更應以整塊的時間來進行。這樣才能使學生對所學過的理論有一個系統、深入的理解和應用到實踐當中的過程,從而提高實踐能力和知識轉化能力。在這方面,美國的康奈爾飯店管理學院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教學和實踐基本是各占一半時間。
2.編寫特色實踐教材
目前我國旅游高等教育還缺少完整、規范、系統的實踐教學配套教材,實踐教學的針對性、特色性和可控性較差,不能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旅游實踐教材的應用性,必須體現為為學生“提供一個簡明扼要并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框架”,這類教材一般應包括背景知識介紹、流程描述及案例分析等。編寫這類教材的目的不在于要教給學生一種一成不變的公式,而在于使學生“在面對解決旅游實際問題時,能夠有系統的思考和方法,學生的學習重在得法而不在得道”。因此,旅游高等院校要積極鼓勵教師進行實踐教學內容改革,根據學生情況,有針對性地編寫適合本學校具體情況的實踐教材。
3.建立穩定的校內外實踐基地
實踐基地是學生開闊視野、培養專業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熟練掌握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場所。基地建設既包括校內各種實訓室的建設,如模擬導游、模擬中西餐廳、模擬前廳、客房、形體訓練等實訓室;也包括校外實踐基地。對于校外實踐基地,既包括旅游院校通過和旅行社、賓館、餐飲企業及旅游景區簽訂協議,由這些單位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滿足學生頂崗實習需要的國內實踐基地;也包括和國外某些連鎖酒店、餐飲集團、旅游銷售業等企業建立的國外實踐基地。
4.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
旅游教育作為應用型教育,不僅要求教師要有系統的旅游管理專業知識,而且還必須具有旅游業相關的閱歷和經驗。在英美等國家,旅游學院的教師都有在旅游實際部門工作的經歷,對所教內容十分熟悉。在教師的聘任上,拒絕缺乏實踐經驗、空洞的理論家。鑒于此,我國旅游高等教育在師資建設上主要應從以下兩方面著手。一是走出去。即每年有計劃地派教師外出進修,到全國知名的酒店、旅行社或景區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服務規程、服務標準,在積累實踐經驗的同時,也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也可以鼓勵教師在不影響正常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到實踐基地或其他企業兼職,從而提高自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二是引進來。即聘請一些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管理人員或一線操作人員做兼職教師或實踐指導教師,從而彌補專任教師實踐能力不強的缺憾。比如最近國家旅游局推出的“名導進課堂”工程就是引進師資的典范。
5.建立全面、規范的實踐教學平臺
本文所要打造的實踐教學平臺包括專業技能模擬操作平臺、專業理論應用訓練平臺和綜合實踐能力應用平臺。具體的做法是首先通過建立校內實訓室,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實訓環境,使學生一進入旅游管理專業就能受到旅游理念的熏陶,開始接受打造旅游專門人才的培訓,實現專業技能模擬操作平臺。其次,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數字化學習資源,盡可能多地為學生提供專業方面的信息和場景,應用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景區的管理應用軟件,給學生提供一個專業理論應用的機會。也可以通過師生科研課題等活動來提升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應用能力,以此來實現專業理論應用訓練平臺。再次,可以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校外(包括國外)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頂崗、輪崗實習,使學生提前接觸社會,感受旅游行業的真實情況,從而實現綜合實踐能力應用平臺。這是學生積累實戰經驗的重要渠道,也是培養精通業務、掌握現代管理知識、適應旅游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保障。
總之,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四、三、二”模式的建構與實踐是對旅游本科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一種創新嘗試。旅游高等院校在旅游人才市場的導向下,根據“四個建設”、打造“三個平臺”的思路進行旅游實踐教學改革,定能實現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二個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局.2007年中國旅游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8
[2]徐菊鳳.旅游院校應該辦成什么樣[N].中國旅游報,2004-11-04(1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局.中國旅游業“十一五”人才規劃[Z].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7:35
[4]保繼剛,戴光全.評《區域旅游規劃原理》[J].地理學報,2001(6)
[5]趙鵬.關于我國旅游高等教育的感言[J].旅游學刊,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