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研究(一)
未知
摘要
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是指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我國經濟管理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立場、觀點、方法的總和。它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著重探討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兩大層面、基本原則、主要方法、重要特征,冀希通過這四個方面的探討,較系統地凸現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豐富內容。全文共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兩大層面,主要從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兩個方面揭示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主要內容和觀點:在宏觀管理上強調宏觀調控,在微觀管理上注重微觀搞活。
第二部分,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則,主要論述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所蘊含的生產力標準原則,權、責、利、效相統一原則,以及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的原則。
第三部分,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主要方法,著重分鄧小平在經濟管理實踐中所運用的科學管理方法,民主管理方法,目標管理方法。
第四部分,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主要闡明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具有的實踐性、科學性、創造性、開放性四大特征。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博大精深。本文只是初步研究的結果。許多內容更有待進一步思考和領會。完整準確地掌握和運用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是一個長期的任務。
關鍵詞: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宏觀經濟管理微觀經濟管理生產力標準原則
目錄
前言
一、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兩大層面
(一)宏觀管理層面:強調宏觀經濟調控
(二)微觀管理層面:注重微觀經濟搞活
二、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生產力標準原則
(二)堅持權、責、利、效相統一的原則
(三)堅持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的原則
三、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主要方法
(一)科學管理方法,
(二)民主管理方法
(三)目標管理方法
四、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重要特征
(一)實踐性
(二)科學性
(三)創造性
(四)開放性
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我國經濟管理實踐中表現出來的立場、觀點、方法的總和。它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進行經濟管理體制改革,提高經濟管理水平的根本指導思想。認真研究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對于把握鄧小平理論的豐富內容與精神實質,搞好社會主義經濟管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對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我國己有不少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一般都包含于鄧小平經濟思想的研究之中,且多是從鄧小平理論這個完整理論體系的大視角出發去研究的。專門研究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特別是凸現其經濟管理思想的層面、原則、方法、特征等一系列問題的卻不多見。有鑒于此,對于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本文著重對其兩大層面、基本原則、主要方法、重要特征進行初步探討,進而掌握它的精神實質,以期在管理實踐中更好地學習和實踐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
一、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兩大層面
現代社會經濟,從其所處的層次上分,可以分為宏觀經濟和微觀經濟兩大層面。因此,國家對于社會經濟的管理也可分為兩個不同層面:一個是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體系的宏觀調節和控制,亦即國家對“經濟體系”的總體管理;另一個是各類商品生產者、經營者自身的經營管理,亦即各個“經濟細胞”自身的管理。人們一般將前一個管理稱為“宏觀經濟管理”,而將后一個管理稱為“微觀經濟管理”。作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對于社會經濟管理的這兩大層面,即如何加強宏觀調控,搞活微觀經濟,都有許多精辟論述。他曾深刻指出:“要多方面地改變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I1]從而為我國的經濟管理指明了方向。
(一)宏觀管理層面:強調宏觀經濟調控
宏觀經濟調控是指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是國家以一定形式對國民經濟體系進行的調節和控制。鄧小平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條件下,要保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的和諧運行與協調發展,必須加強國家對社會經濟的宏觀管理,而且必須堅持以均衡增長理論為指導,必須把宏觀調控權集中于中央,必須轉變和完善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
1、宏觀經濟管理必須以均衡增長理論為指導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從總量上協調經濟運行,促進國民經濟快速、持續、健康地發展。國民經濟健康地發展,在數量結構上表現為社會生產按比例均衡地增長,在質量上表現為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因此要實現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基本目標,離不開經濟均衡增長理論的指導。所謂經濟均衡增長理論主要是指在保持國民經濟比例適當、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較快增長,同時防止經濟畸形發展,出現大起大落波動的理論。國家宏觀經濟管理中,堅持以此理論為指導,促進國民經濟均衡增長與發展,是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中首要的基本觀點。以均衡增長理論為指導,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我國國情出發來確定經濟建設規模。鄧小平指出:“生產建設,行政設施,人民生活的改善,都要量力而行,量入而出,這就是實事求是。下決砂自這樣做,表明我們真正解放了思想,擺脫了‘左’的錯誤方針的束縛。”這就意味著在經濟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解放思想,努力創造條件,把我們的經濟規模做大做強,又要從國情出發,根據實際情況來安排經濟建設規模,既不能步自封,不思進取,也不能不顧客觀條件,盲目冒進。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建取得的偉大成果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只要我們真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現有條件,統籌兼顧,來安排我們的經濟設,就能從根本上確保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反之,如果不顧國情,不顧客觀條件,從主觀愿望出發,只能給國民經濟帶來災難。以均衡增長理論為指導,必須貫徹綜合平衡、比例協調原則。我國幾十年來經濟工作的一個深刻教訓就是比例失調。早在1979年,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的經驗教訓時就指出:“過去十多年來,我們一直沒有擺脫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而沒有按比例發展就不可能有穩定的,確實可靠的高速度。”在1980年他又指出:“我們過去長期搞計劃,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安排好各種比例關系。農業和工業比例失調,農林牧副漁之間和輕重工業之間比例失調,煤電油運和其它工業比例失調,‘骨頭’和‘肉’之間比例失調,積累和消費之間比例失調?!标幖词钦f,我國長期以來在實行宏觀經濟管理上沒有切實貫徹好均衡增長理論,從而導致了各種比例關系嚴重失調。究其根本原因,鄧小平認為,
一是“由于解放以前的歷史狀況”[3]造成的。由于受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不成體系不成比例的舊有經濟基礎的限制,因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很難在短時期內改變這種狀況,使經濟按比例協調發展,這是歷史的原因。
二是由于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后長期急于求成的指導思想造成的。由于急于求成的錯誤指導思想,導致在經濟結構上片面強調發展重工業,忽視輕工業、農業和第三產業,造成重工業過“重”,輕工業過“輕”,農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發展滯后的嚴重局面,從而加劇了國民經濟比例的全面失調。
三是“左”傾思潮的影響。左“傾”思潮在50年后期就己使我們的建設走了彎路,到“文化大革命”期間,更是發展至極端,給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嚴重破壞了比例平衡?;仡櫄v史,總結經驗教訓,可以看出,宏觀經濟調控必須貫徹綜合平衡,比例協調原則。正如鄧小平強調的那樣“現代化建設的任務是多方面的,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1。不這樣做,我們的經濟就難以避免大起大落,就很難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和諧發展。以均衡增長理論為指導,必須樹立均衡增長和效益增長的觀念,堅決糾正不講均衡,不講效益,片面追求高速度的作法。鄧小平說:“速度過高,帶來的問題不少,對改革和社會風氣也有不利影響,”[5]必須堅決進行調整。在調整中,一方面對“有些不切實際的和對整個經濟害多利少的高指標要堅決降下來。”另一方面,對國民經濟的薄弱環節,尤其是那些制約著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部門,必須加大國家的投入,加快其發展。正如鄧小平在談到基礎工業和農業的發展問題時指出的那樣:“要加強這方面的投資,要堅持十到二十年,寧肯欠債,也要加強?!盜6]“無論如何要逐年加強這方面,否則現代化就化不了?!薄熬陀袉适镔|基礎的危險?!眑v]鄧小平宏觀調控思想的出發點在于促進經濟發展。為了促進經濟發展,過高的經濟指標要堅決退下去,而且必須退夠,退一步才能進兩步,“該退的不退或退不夠,我們的經濟就不能穩步前進。,”[8]但退又不是全面的退,對薄弱環節和“瓶頸”產業,不僅不能退,反而要進一步加快發展。綜合平衡,協調發展,均衡增長,講求效益,是鄧小平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我國經濟建設實踐所得出的重要結論。
2、宏觀經濟調控權必須集中于中央
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是從社會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的,因而在調控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為了妥善解決上述矛盾,必須堅持局部服從全局,地方服從中央的原則,必須把宏觀經濟調控權集中于中央,以加強中央宏觀調控的權威。這是鄧小平宏觀經濟管理思想的又一個基本觀點。鄧小平認為將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調控權集中于中央,加強中央權威,這是保證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客觀需要。宏觀調控在經濟學意義上是指總量調控,而國民經濟最重要的總量有三個:一個是財政收支總量,二是貨幣收支總量,三是國際收支總量。對此,只有中央政府才能進行總量管理,并由相應的宏觀職能部門進行操作。地方政府沒有宏觀調控權,只能按照國家法律、法規和宏觀政策,制定本地區的法規、政策和規劃,或者通過地方稅收和預算,調節本地區的經濟活動,以促進本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市場經濟自身的不足也要求中央加強宏觀調控。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管理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但是市場本身具有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等弱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單靠市場調節這只手,是難以保證經濟總體結構上的平衡的。特別是要充分發揮市場的優勢,克服其不足,正確制定生產目標,避免生產失衡,就更加要求將宏觀管理調控權集中于中央,以利于國家加強和搞好宏觀經濟調控。此外,鄧小平認為在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權力過分集中”弊端,給地方和企業更多的經營自主權時,也必須加強統一領導,必須保持中央權威。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經濟管理體制中存在著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因此應當改革,應當“在經濟計劃和財政外貿等方面給予更多的自主權”。[9J但是這種給予地方更多的自主權是以中央的統一領導為前提的,是為了加強中央的統一領導,更好地維護中央的權威,而不是為了損害中央的權威,削弱中央的權威。否則,如果片面強調地方自主權,削弱甚至不要中央的統一領導,各自為政,只會導致混亂,同時也會影響權力過分集中弊端的真正克服。除此,鄧小平不僅強調保持中央宏觀管理權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還認為它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優越性。他說:“社會主義國家有一個最大的優越性,就是一件事情,一下決心,一做出決議,就立即執行,不受牽扯?!薄斑@方面是我們的優勢,我們要保持這個優勢。”I’“]并且特別強調“黨中央,國務院沒有權威,局勢就控制不住?!盵l’】“特別是有困難的時候,沒有中央、國務院這個權威,不可能解決問題。有了這個權威,困難時也能做大事?!薄尽?]鄧小平強調中央權威是指中央領導集體的權威,保持中央權威就是中央能令行禁止,“中央說話能夠算數?!眑’3]這對各地各部門來說就意味著中央定了政策和措施,就必須堅決執行,不僅要迅速,而且要很有力。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對策,不能搞違背中央政策的對策。“中央的話不聽,國務的話不聽,這不行”。對一些頂著不辦,不聽中央,國務院話的單位和個人要采取堅決的組織措施,“不行就調換頭頭”[’“l。鄧小平的這些論述充分闡明了中央權威的具體內涵,回答了中央保持什么樣權威的問題。鄧小平不僅回答了中央為什么要有權威,有什么樣權威的問題,而且對于怎樣才能切實有效地保持中央權威等問題也作出了深刻論述。鄧小平認為,中央必須掌握足夠的財力,這是保持中央權威的物質基礎。歷史和現實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過低是不利于保持中央權威的。在我國,中央政府是整個社會的管理者,也是全民所有制經濟的所有者代表,它肩負著發展國防、外交、科教、文衛等事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等方面的任務這些都要求中央政府要有一定的財力作保證。對此,鄧小平根據我國中央財政在財政總收入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的現狀,明確指出,要確定中央財政支出的范圍,“有些開支不能完全由中央承擔。中央的收入少了,中央對開支也不能包么多。把地方上和社會上的錢,轉一部分用于基礎建設。我們只能走這條路,”[’51以此解決中央財政收入不足的問題,從而讓中央掌握足夠的財力,以加強中央的權威。要有效地保持中央權威,必須理順中央和地方的關系,科學劃分二者之間掌握權力的“度”,其根本原則就是要有利于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鄧小平講“究竟我們現在是集中多了,還是分散多了,我看集中也不夠,分散也不夠?!盵l6]但是有一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71這就要求一方面克服權力過分集中的弊端,下放權力,同時另一方面中央掌握的權力也不能太少或范圍太小,更不能將權力全部下放給地方,該集中的權力一定要集中。“中央必須保證某些集中,”[‘8]其中關鍵是要科學地制定政策。過去的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能夠使中央樹立和保持權威的基礎必須是正確的政策,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政策,是能夠“拿事實來說話的政策”。一旦中央的政策得到人民的擁護,在實踐中產生了實效,能夠拿事實來說話了,中央的權威也就真正樹立起來了。
3、實現宏觀經濟管理必須轉變和完善政府經濟管理職能
在對國內外經濟發展歷史經驗深刻反思的基礎上,中國明確了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其核心是要確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這就決定了建立在計劃經濟基礎上的政府管理經濟的職能必須發生轉變,并且進一步決定了政府職能必須由社會資源指令性計劃配置者和直接生產經營者,轉變為市場經濟中的輔助者,服務者和宏觀調控者,從而以此實現國家對經濟的宏觀管理調控。就此,鄧小平針對我國經濟管理中的實際狀況,曾作過多方面的論述,強調政府在進行宏觀經濟管理中要實現三個轉變。
(1)由直接管理為主轉變為間接管理為主。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在宏觀經濟運行中所發揮的職能主要是下達各項指標,規定企業的經營范圍,對企業的人財物、產銷實行直接管理。即直接規定各種生產的規模、速度和結構,直接計劃和支配各種產
要素和經濟資源,集中實施投資決策和實行統一的消費管理。這種高度集中、政企不分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方法,實質上是政府通過行政機制把企業作為直接管理對象,直接經營和管理企業。這樣不僅管死了企業,而且造成了國家宏觀經濟管理失效,使一些本該管住管好的事未能管住管好。而現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管理經濟主要是通過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通過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來實現的。政府再是企業的直接經營管理者,而是企業的服務者,主要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和提供服務。即國家主要通過市場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符合國民經濟發展要求的經濟信息,以引導企業的經營活動;主要通過調節市場秩序,借助各種管理組織和管理手段處理市場上各種經濟矛盾,解決各種經濟糾紛,維護合法的市場活動和保護各方面的正當權益,以保證企業的合法經營活動;主要通過實現和保持宏觀經濟的平衡協調和穩定發展,以保障為企業經濟活動和創新活動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傊谑袌鼋洕鷹l件下,為了有效增強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必須將政府以直接管理為主的職能轉變為以間接管理為主,通過市場機制引導企業,使企業的經濟活動符合整個宏觀經濟發展的目標,從而管好宏觀經濟,搞活國民經濟。
(2)由微觀管理轉變為宏觀管理。我國政府原來既是社會管理者,又是直接管理者,既控制宏觀經濟的規模和結構,又負責微觀經濟的投入和產出。政府在履行經濟管理職能時,對國民經濟活動實行全面管制,物質計劃調撥,商品配額供應,且直接參于生產活動的組織與管理。這樣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管理事實上更多的是屬于微觀經濟活動的內容,有待轉變,才能適應現代經濟對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管理,中央行使調控權力,應該“是在大的問題上,在方向問題上?!薄尽?]主要是對社會總給與總需求的平衡,消費與積累的比例,投資結構與產業結構等方面進行調控,而不再是參于直接的生產活動的組織與管理。也就是說政府應把管理經濟的職能轉向宏觀調控,著力于確定各個時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和經濟戰略,調節社會總結供給和總需求的比例關系,調整產業結構,這樣才能有效實現政府的宏觀經濟管理職能,從而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運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3)從過去的“死管”到小康水平的“活管”。鄧小平指出:“宏觀控制是在新的條件下提出來的。過去我們是死管,現在不同了,是走向小康社會的宏觀管理。”[20]在計劃經濟時代,政府對企業統得過多,管得過死,政企職責不分,企業沒有自主權,只是政府的附屬物,加之政府對國民經濟活動實行全面管制,物質計劃調撥,商品配額供應等,致使企業缺乏生機與活力,國民經濟也越管越窮。然而在我國目前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國家不能也不必進行“死管”。說其不能,是因為如果繼續“死管”下去,不但解決不了商品匾乏問題,反而會窒息企業活力和勞動者積極性,從而阻礙經濟的健康發展。說其不必,是因為一般來講,“死管”只是短缺經濟時代無可奈何的管理方式,而我國現在經過一個時期的改革開放后,國民經濟迅速增長,供求格局已發生了根本變化。特別是在目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已成為經濟活動的基礎,企業的經濟活動以市場為中心,這就更加要求對企業由過去的死管變為活管。所謂活管,在目前條件下,主要是指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實行政企分開,把生產經營自主權下放給企業,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主體,獨立自主地參與市場競爭,不再束縛于政府的直接管理,從而有效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對此鄧小平曾講,我們這些年來搞改革的一條經驗,“就是首先調動農民的積極性,把生產經營的自主下給農民。農村改革是下放權力,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要權力下放,下放給企業,下放給基層。”[2‘]可見,政府必須放權給企業,給企業自主權,使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發展的主體,從而實現對企業的有效活管,這已成為政府轉變和完善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內容。 (二)微觀管理層面:注重微觀經濟搞活
微觀經濟組織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全國工農業企業等生產微觀組織是否充滿生機與活力決定著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為了搞活微觀經濟,鄧小平強調要“改變工農業企業的管理方式,”明確指出農業生產管理方式要實現新的突破,企業管理方式要繼續進行變革。、實現農業生產管理方式上的兩個飛躍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我國對微觀經濟管理的改革首先是從農村開始的,主要集中于對農業生產關系中的“政社合一”,“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和“統一經營,統一分配”的管理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在這一改革過程中,鄧小平針對農業生產管理方式上所面臨的困惑,總結實踐經驗,深刻分析改革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其著名的“兩個飛躍”的思想。他說:“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22】推進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改革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必然。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具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果農業的發展徘徊不前,工業和其他建設事業發展不了,四個現代化也難以實現。鄧小平講“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23】農民不擺脫貧困,也就是我國絕大多數的人沒有擺脫貧困。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受不適宜,不科學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人民公社的制約,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問題,農民致富問題,農村發展問等等始終沒有得到解決。因為過去在農業生產管理中實行的人民公社,是一個政社合一的組織,它既是一個一大二公的集體經濟組織,又是一個農村基層政權組織。在這種生產管理方式中通常實行統一經營,統一分配,政府對絕大多數農產品實行按計劃的統購、派購,對資金和農業生產資料實行按計劃分配。因而,公社常常憑借政權的力量,采取行政手段直接支配集體經濟組織的生產、交換和分配,將集體經濟組織事實上變成為政權機構的附屬,從而導致集體經濟組織失去發展經濟的動力與活力,農民失去自由流動和自由擇業的權力,更談不上發揮勞動積極性。這種農業生產管理方式實質上是“大呼隆”、“大鍋飯”,它的實行嚴重束縛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改革中的第一個飛躍。1979年,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在農村的展開,在以“包產到戶”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其基本特征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不變,在實行統一計劃,統一分配,統一核算的前提下,把耕地上農作物從種到收的整個操作和管理過程,分別承包給農民家庭去獨立完成。由于這種新的農業生產管理方式能將農戶的勞動報酬與產量聯系起來,超過可以獲得獎勵,因而對解決“大呼隆”和分配中的平均主義問題有明顯的作用,并且也能夠較好地調動農民積極性,因此鄧小平曾對“包產到戶”作了支持與肯定。他針對有些人擔心“包產到戶”會影響集體經濟時說,“我看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盵24】從而打消了人們的疑慮,為農業生產管理方式的改革指明了前進的道路。此后,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包產到戶”發展到“包干到戶”。在“包干到戶”管理方式中,農民交夠國家的留下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這種管理方式基本解除了生產隊“統一經營,統一核算,統一分配”的職能,農戶成了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從而基本上解決了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管理和分配上的矛盾,并且改變了農業的經濟運行機制,形成了統一經營和分散經營相結合的雙層經營模式,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對此高興地指出“我們現在的路走對了,人民高興,我們也有信心。我們的政策是不會變的?!?,[25]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的普遍推行,從事實上改變了已不能再適應農業生產發展要求的農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管理形式。因此1983年中央作出撤銷人民公社,建立鄉政府的決定。這標志著農村人民公社體制的正式終結,從而實現了農業生產管理方式上的第一次飛躍?!鞍l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改革中的第二個飛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廣泛實行,使農村的分工和分業有了極大的發展,大批的農業勞動力比較穩定地轉移到非農業產業中,農業經營開始日益向兼業化方向發展,這客觀上為農業生產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改善農業生產的經營方式,就會對農業本身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正因為如此,鄧小平針對客觀現實,提出了農業生產管理方式改革中的第二次飛躍問題,即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是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為基礎的,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不斷擴大農戶家庭的經營規模,以此發展集體經濟,引導農民走向共同富裕。當然發展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只能在有條件的地方進行,同時要尊重農民的意愿,不能搞強迫命令,鄧小平特別強調要注意這一點。此外,鄧小平認為由于我國各地區實現規模經營的條件存在著極大的不平衡性,因而要在全國范內普遍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一個“很長的過程”[26],需要慎重行事,不能操之過急。鄧小平關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生產管理方式第二次飛躍的思想,為我國農業最終走向現代化指明了切實可行的方向。目前在我國農村的許多地方,特別是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已取得了可喜進展,也探索出了許多有益的思路與模式。比如公司加農戶模式,農村股份合作制形式,以及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加快小城鎮建設等,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有力地推動著農業生產適度規模經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豐富的實踐充分證明了鄧小平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實現農業生產管理方式第二次飛躍思想的科學性與高度預見性。
2、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方式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核心主體,如何搞活微觀經濟,增強企業活力,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企業管理方式,一直是鄧小平思考的重要問題。鄧小平總結國企改革中的經驗教訓,深刻分析我國企業管理方式中的具體實際,明確指出要改革企業的管理方式”。
(l)建立以“責任制”為特點的企業管理方式。鄧小平指出,傳統國有體制的一個很大弊端就在于沒有明確有效的責任制,必須迅速予以根除。早在1978年,他就明確強調“在管理制度上,當前要特別注意和加強責任制”。1271因為現在,各地方的企業事業單位中,黨和國家的各級機關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無人負責。名曰集體負責,實際上等于無人負責。一項工作布置之后,落實了沒有,無人過問,結果好壞,誰也不管。所以急需建立嚴格的責任制。鄧小平認為加強責任制是調動企業干部職工積極性的一種有效途徑。他強調“大大小小的干部都要開動機器,不要當懶漢,頭腦僵化。當然這個懶漢主要是過去制度形成的。以后既要考慮給企業的干部權力,也要對他們進行考核,要講責任制,迫使大家想問題?!盵28】以此把權力和責任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從而增強企業的活力,加強對企業的管理。此外鄧小平還強調實行責任制,一定要嚴格。要具體到單位,落實到個人,要保證行之有效。為此,他要求發動群眾把必要的規章制度一定要建立起來,以加強對企業的管理。同時他還要求,“任何一項任務,一個建設項目,都要實行定任務,定人員,定數量,定時間”t29】等幾定制度。例如,引進技術設備,引進什么項目,從哪里引進,引進到什么地方,什么人參加工作,都要具體定下來。從而切實做到職責分明,把責任制落到實處。要使責任制真正發揮作用,還必須要具體措施作保證。其一“要擴大管理人員的權限,責任到人就要權力到人。只交責,不交權力,責任制非落空不可?!币虼水攺S長的,當工程師的,當技術員的,當會計師出納的,應當各有各的責任,也各有各的權力,別人不能侵犯。其二“要嚴格選用人員,量才授予職責?!币l現專家,重用專家,提高各種專家的政治地位和物質待遇。其三,“要嚴格考核,賞罰分明?!?30]所有的企業,學校,研究單位,機關都要有對工作的評比和考核。要對工作成績的大小,好壞有賞有罰,有升有降。口而且這種賞罰必須同物質利益聯系起來。“總之要通過加強責任制,通過賞罰嚴明,在各條戰線上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向上的風氣”。13‘l鄧小平的這些有關加強責任制的思想極大地推進了我國企業管理方式的改革。
(2)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鄧小平認為企業改革必須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大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嚴格按市場機制運作,從而使國有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市場主體。他的這一思想在《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換經營機制條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在這份文件中,詳細闡明了在社會主義市場濟條件下,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主要方面與具體內容。
第一,自主經營的決策機制。鄧小平指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要下放權力,下放給企業,過去我們對企業管得太死,動都動不了,這怎么能行?因此,轉變企業的經營機制,最核心最首要的一條,就是要使企業有自主經營的權力,有自主經營的決策機制。所謂自主經營決策機制,簡單地說,就是企業有權根據市場變化自主決定自己的行為。一般來講,能否自主決策是衡量一企業是否成為真正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的重要標志。如果一個企業對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不能根據市場變化獨立地作出相應的決策,那就談不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談不上成為市場競爭主體。
第二,自負盈虧的風險機制。鄧小平指出,城市經濟改革比農村經濟改革復雜得多,難免出差錯,冒風險。所以,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來說,在經營機制轉換中,一定要有風險意識,要具有抗風險的能力,也就是一定要健全風險機制。由于企業是一個經濟實體,在市場競爭中,可能盈利,也可能虧損,可能發展,也可能被淘汰,所以企業要為自己在市場上的企業行為負責。過去,在舊體制下,由于企業是政府的附屬物,這種風險是由政府承擔的。落實企業經營自主權后,這種風險就應由企業自己承擔。
第三,自我發展的動力機制。鄧小平指出,企業改革要注意充分發揮國家、地方、企業、勞動者四個方面的積極性,形成你追我趕,爭當先進,奮發向上的風氣。這就需要企業建立一種新型的動力機制,用以保證企業在生存、改革、發展過程中,具有一股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對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來說,這種動力機制特別重要。因為企業改革的方針,就是要求企業具有自我發展的能力。而所謂自我發展,就不再是過去那樣靠政府推動和支持發展,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發展。這種自我發展的力量,一方面來自企業外部的競爭壓力和國家的宏觀調控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來自企業內部的資本積累能力和其他各種企業要素的合力,尤其是職工積極性的充分發揮。所以企業必須要有一種能調動各種積極性因素的動力機制,否則,企業的自我發展就將非常之困難。
第四,自我約束的調節機制。由于市場的復雜多變,由于市場經濟中的各種利益沖突,要求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必須善于自我約束,自我調節,不斷理順企業內、外各種關系,使企業各個部門和員工時刻保持“最佳”位置和最佳狀態,相互協調,相互信任,相互依賴,以確保企業整體功能的充分發揮。總之,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國有企業的經營機制,從國家“負虧經營”,轉換成為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是企業管理中的一場革命,集中體現了鄧小平的企業管理改革思想。它的切實貫徹實施,對增強企業活力,改變企業的管理方式,加快現代企業制度的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重視企業管理中的制度因素,技術因素和人的因素。在企業管理改革過程中,鄧小平非常關注企業管理中的制度因素、技術因素和人的因素問題。鄧小平關于業管理中的制度因素的分析主要是圍繞在企業管理改革中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公有,要加強黨的領導以及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作用這三個方面展開的。首先,在企業管理改革過程中,鄧小平始終堅持,企業管理改革不能偏離社會主義軌道,改革的只能是它的管理形式而不是所有制形式,“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公有制,那是不能動搖的”。1321根據這條基本原則,在具體的企業改革過程中,就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在引進外國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方式時,“決不學習和進資本主義制度,決不學習和引進各種丑惡頹廢的東西,”[33]在企業管理方式改革的目的方面,必須堅持“是為了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有利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側]總之,企業管理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不能偏離這條主線。其次,在企業管理改革與黨的領導關系方面,鄧小平強調要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鄧小平認為,國有企業管理方式的改革必須在黨的領導之下進行。他說:“在中國這樣的大國,要把幾億人口的思想和力量統一起來建設社會主義……,沒有這樣一個黨的統一領導,是不可能設想的,那就會四分五裂,一事無成,”t35】這是一條真理。同時,鄧小平還強調了企業管理的改革對加強黨的領導的作用?!斑^去的工廠管理制度,經過長期的實踐證明,既不利于工業管理體制的現代化,也不利于工廠里的黨的工作的健全。”因此,我們要實行改革,改變以前的工廠管理制度,實行黨政分開,使黨擺脫日常事務,“這不是削弱黨的領導,而是更好地改善黨的領導,加強黨的領導。”再次,關于企業改革中工人階級的作用問題,鄧小平鼓勵“工人階級要發揚艱苦奮斗、大公無私、嚴守紀律、服從調動、愛廠如家的光榮傳統……工人階級要用最大的努力來掌握現代化的技術知識和現代化的管理知識,為實現四個現代化做出優異的貢獻”。并且要求全國工人階級在改革中起模范先鋒作用,積極協助各企業順利地實現改革,“為革命和建設的事業做出新的杰出貢獻?!盵36]技術因素在企業管理中也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鄧小平對企業管理中技術因素的分析,主要體現在他關于引進先進技術改造企業的思想之中。鄧小平認為國有企業引進技術時,首先必須要確保引進的技術是現時最先進的,否則就難以使我們企業的技術水平趕上和超過當今世界的先進水平。其次引進的先進的技術、設備要用先進的方法來管理,“一定要按照國際先進的管理方法,先進的經濟方法,先進的定來管理?!盵37】再次,對于引進的先進技術,“第一要學會,第二要提高創新?!币簿褪钦f對國外的先進技術在使用過程中要有革命和創新的精神,以達到更高的水平。最后,鄧小平強調國有大型企業應該有自己的科研機構和科研隊伍,借此把科學研究和生產過程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提高和增強企業的技術水平。鄧小平關于培養大批合格的工人和管理人才一的思想,集中反映了人的因素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在企業管理方式的改革中,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合格的工作和管理人才,一直是鄧小平所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他講:“我們改造企業,為了保證應有的技術水平、管理水平,要有合格的管理人員和合格的工人。”[3“]充分反映出他對培養人才的重視。在如何培養合格的工人和管理人才方面,鄧小平強調要在使用中培養人才,“對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要放手提拔……我們要開出一條路出來,讓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長,不要老是把人卡住”。[39】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集中體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大管理層面上,二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在這兩大層面中,鄧小平更側重于宏觀管理層面還是微觀管理層面?從總體上說,鄧小平對經濟管理問題的論述更多側重于宏觀管理層面。因為鄧小平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黨和國家的核心領導人,他論述經濟管理,更多是從政治的角度,從全局性、整體性、戰略性的高度來談的。所以其內容一般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的適用性,通常給我們提供的是宏觀經濟管理的指導思想。因此從這個角度說,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的論述更側重于宏觀管理層面。當然,鄧小平在主要從宏觀上談經濟管理時,又總是聯系微觀經濟管理問題來談的。其宏觀管理思想滲透于微觀經濟管理問題論述中,其微觀經濟管理思想又充分反映其宏觀管理思想。因此,鄧小平在微觀管理層面上就某一具體問題所作的論述,也具有普遍意義,具有宏觀指導作用。比如他在我國農村經濟改革中,為解決農民積極性問題而提出的責任制,其精神實質就普遍適用于一切工農業企業。因此,可以說鄧小平經濟管理思想是以宏觀管理層面為主,在宏觀和微觀兩大管理層面上相互滲透、彼此聯系、內在統一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思想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