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探討
未知
[摘要]經濟發展與教育的創新發展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在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經濟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市場對經濟管理類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培養適應經濟發展要求的,具有創新能力的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經濟管理;創新能力;教學方法
經濟發展與教育的創新發展是相互推動、相互促進的。自20世紀70年代經濟發達國家開始以教育創新為核心的教育改革以來,以思維創新和能力創新為核心的創新教育為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一個國家所擁有的高級經濟管理人才隊伍,及其所具有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對提高整個國家的經濟管理水平、推動國家繁榮、實現民族的復興,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高等教育是培養創新型高級經濟管理人才的主渠道,而經濟管理類本科教育是高級經濟管理人才培養的搖籃,因此,做好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就顯得非常關鍵。
一、經濟管理類大學生應具備的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為,是創造行為、學習行為、新的思維方式、系統行為、冒險行為的復合體。創新者不僅具有創造能力,而且能夠把自己的新觀念、新方法應用于實踐,在不斷的學習和提高過程中使學習與創造相結合。創新的思維方式是將封閉思維轉變為開放思維,從保守到開拓、從滯后到超前、從靜態到動態、從單項到多項,思維的創新決定著不同的行為過程和工作水平。從開放的經濟時代特征及其對經濟管理人才的需求來講,經濟管理類大學生應具備的創新能力包括六個方面。
(一)獲取知識的能力
人類社會在進入全球化知識經濟時代以后,知識資源的占有、配置、生產、分配和使用將成為經濟活動的主要內容。國家的綜合實力將更多地取決于擁有知識資源的多少,知識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推動力,創造和利用知識的能力成為決定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因此,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必須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并能從提高個人整體素質的角度,掌握基礎知識,豐富知識結構。
(二)轉化知識的能力
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強勁動力。畢業論文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的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是決定一個國家在國際競爭和全球格局中地位的重要因素。國家的這種創新能力,完全取決于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占有和有效配置。經濟全球化時代所需要的高素質創新經濟管理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決定于大學生的知識轉化能力。
(三)開拓創新的能力
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必須具備開拓創新的基本素質,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熱情,要有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勇氣和膽略。《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培養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改革的一個方向,要從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體制和教育方法去培養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拼搏競爭的能力
競爭使人在緊迫感、壓力感、危機感共生中面對現實,對考驗和鍛煉人的意志,充分發揮和調動人的創造力具有明顯的施壓作用。經濟管理類大學生要參與市場競爭,必須具備全球化大市場競爭觀,學會競爭,適應競爭,在競爭中求發展。
(五)個性發展的能力
經濟管理類大學生要充分重視發展個性和特長,重視個性培養,學校應注重對學生個人能力和個人自信心的培養。
(六)承擔風險的能力
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必須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自己的責任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勇于接受挑戰,經受市場經濟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和考驗,并在困難中不斷的開拓進取。
二、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全球經濟時代的競爭,實質上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競爭,碩士論文歸根結底是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競爭,更是人才培養和教育上的競爭。高等教育要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就必須把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新人才作為面向新時代的根本任務。而在現實的教育環境中,卻存在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對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有極大的不良影響。
首先,現代社會文化生產的功利性傾向以及經濟管理高等教育市場化經營傾向,淡化了大學教育的本質,形成本科經濟管理類教育的錯位。
其次,走向全盤學習國外經濟管理理論的傾向,割裂中國大學教育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同時超越和忽視了中國國情與社會現實。
第三,弱化了人文教育本身對人文精神的教育。
學習經濟與管理,但沒有將經濟道德、經濟倫理、商業精神等立世之道作為育人的重要內容。
第四,兩種偏向的專業教育,一種是課本主義,一種是西化主義,沒有合理的將立足國內市場、面向國際市場,重視基礎教育、加強專業教育結合起來。
第五,忽略了大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沒有將人本精神、個性創造落實在全程教育之中,缺少培養和激發大學生創新能力的環境。
第六,基礎薄弱,專業雷同,不能將知識轉化為有效的創新能力,缺乏實踐鍛煉。
三、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大學教育觀念
大學是高等教育的實施場所,在教育被作為產業來經營的市場經濟時代,大學教育觀念的倡導與樹立是極其關鍵的。學生在大學里不僅要學習知識,而且要從教師的教誨中學習研究事物的態度,培養影響其一生的科學思維方式。大學對青年的塑造是人類精神生活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大學不僅要教給學生立足于社會的特定技能,而且要喚起青年人對追求知識與真理的無限興趣,并賜予他們對生活與工作的正確態度。大學的理想和觀念對青年人的成長起著很強烈的示范作用,它能指導經濟管理類大學生如何求真、求善、求美,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與健全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理解生命的價值所在,能夠領悟學習的真諦。
(二)轉變觀念,理順思路,著眼將來,立足全球
市場,改革經濟管理類教育模式,樹立創新教育理念在辦學思想上創新,徹底轉變大學只是傳授知識的場所的傳統觀念,把大學的目標定位在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怎樣學好,不斷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引導學生樹立創新意識。要有開放的理念,從宏觀的視角考慮教育教學問題。要向國際開放,實現教育的國際化;要向社會開放,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
(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教學觀
教育教學過程的設計,在起點方面,因材施教,共性教育與個性培養相結合,醫學論文培養模式多元化。從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等方面,發揮學生的積極作用;在終點方面,為學生的畢生發展,為學生在社會上成才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優化以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為要素的課程體系
首先,加大基礎課程的學分,強化學生對經濟學與管理學基礎知識的掌握。其次,應當減少學生課堂學習的總學分,多留給學生一些自學、獨立思考、參與實踐的時間。第三,優化專業課程內容,鼓勵開設具有綜合案例實踐性的專業課程,減少以課堂對照教材進行專業課講授的課時量,將專業課講授內容融人實例教學。第四,增加擴展學生知識面、提高思考和分析能力的選修課。第五,在專業課與選修課中,增加與專業相關的國際市場、國外企業實踐相關的課程。第六,設置學生自主實踐內容,并將學生自主實踐結果作為課程的一定量計人考核,培養學生的實踐參與與創新能力。
(五)加強課堂教學改革
課堂是全面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對于創造性和創造能力培養的最大束縛,就是教育觀念中的“強調共性、忽視個性”的問題。課堂教學要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這是時代賦予教學的全新功能和要求。在教學中要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為中心,要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為了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教師應當將探索性、動態性、綜合性、合理性、個性化教學原則貫徹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重視現代科技對教育的支撐作用,這不僅僅是技術性的手段問題,它同樣會促進教育觀念、內容的更新。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它是實現教育創新、教育改革的基本前提,有助于加快知識更新速度,能夠突破教育環境的限制,加強課堂與現實世界的聯系,充分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
(六)探索培養創新能力的社會實踐新途徑,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
加強社會實踐環節,這是提高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綜合素質不可逾越的條件。當前我們應按照“三個代表”的思想要求,不斷鼓勵經濟管理類大學生融人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了解國情,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指導學習和工作,將創新運用于實踐,鼓勵學生參與學校、院系、班級組織的各種活動,使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有所施展,提高經濟管理類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整合和改造,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綜合解決實際問題的背景和環境,將創新能力融人到一種慣性的理性思維中,達到“約定俗成”的效果。
(七)重視和培養大學生的個性
珍惜個性,培養個性,是現代創新教育的重要使命。每個受教育者走進學校接受教育之初,都會表現出自己的個性。雖然這些個性多有天賦的特征,但這種個性是未來創造性的萌芽。創新教育要求教育者不以受教育者身上富有活力的個性為不規矩,而要把這種個性作為未來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的重要因素。創新教育珍惜受教育者個性最常見的方法,就是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特點,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充分發揮受教育者自己的優勢和潛能,珍惜和保護受教育者的個性,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 參考文獻]
[1]張林.高校學生創新精神的認識和培養[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10).
[2]蔡克勇.邁向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創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3]翟虎渠.加大改革力度,提高學校創新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1,(7).
[4]朱勇.開拓創新,實事求是,全面推進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3,(1)
[5]葛岳靜.以教育創新的視角推進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3,(1).
[6]周紹森.知識經濟呼喚創新教育[J].中國高等教育,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