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
佚名
的保險業雖然尚處于的初期,但是,全面研究保險業的各種功能,顯然有助于我們迅速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是同它的經濟補償功能和資金融通功能同時實現的
盡管保險的諸多功能的顯現在歷史上是個繼起的過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是在它實現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的功能過程中同時實現的。我們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來認識這一點:
1.分擔國家的社會保障負擔。保險雖然是一種商業行為,但是,在客觀上,它能夠發揮社會保障的功能,從而減少政府在這方面的費用。社會保障、社會安全這些事情應當由政府來做,但是,政府做的事情應當有一個界限,做多了,可能會培養出一個懶惰的社會,降低效率,如北歐國家那樣,如果不做,當然也是失職。顯然,這里面不僅有一個界限,而且存在一個如果政府不去做,用一個什么樣的機制去代替它的問題。我想,保險業就能夠非常有效地發揮這樣一種作用。因為保險業可以通過市場化的途徑來聚集資金,并通過“今天為明天、多數人為少數人、健康人為病患者”的資金使用機制來為投保者提供社會保障。
2.加強風險管理的有效性。風險管理是我們金融業最核心的一項任務。更廣義地講,我們整個社會管理的職責就是要發現風險并管理風險。應當說,我們過去在發現風險、掌握風險、風險這些方面做得是很不夠的,而保險業彌補了這些缺陷。我記得保監會吳定富主席經常舉一個例子,說的是,對于一座樓的消防設施,是消防隊更在意呢,還是保險公司更在意。無疑,保險公司比消防隊更在意,保險公司也更為了解這座樓里的保險設施的狀況及其是否正常。相反,消防隊很可能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大而化之,因為,消防隊往往是在事情發生了之后才去解決它的,而保險公司則必須防患于未然,因為這與它的經濟利益相關。這是一個出于自身利益而去追求社會利益的典型例子。保險公司對社會管理和社會安全的貢獻,都可以從這個例子中找到解釋。對于社會穩定和社會管理來說,如果存在這樣一類機構,它們不要國家拿錢,但卻非常主動、自覺、仔細地去研究風險所在,它們對社會管理的貢獻肯定是非常大的。保險業就是這樣一類機構,它們的存在和發展,大大提高了我們認識和管理風險的能力。
3.提供處理社會應急事件的手段。任何社會都會產生一些意外事件,因而,都須掌握一系列處理意外事件的手段。我們不妨看一看近幾年的一些處理得好和處理得不好的事件。俄羅斯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算是處理得不好的一個事件。事件發生之后,整個社會應對無措,其負作用直至現在還沒有消除。處理得好的也有一些,比如,美國航天飛機爆炸事件和“9·11”事件。我覺得,美國的“9·11”事件的處理非常值得研究。發生了那么大的事情,社會的運轉卻沒有受到太大的,實屬不易。受到影響最大的當推證券交易所,但5天之后也開業了,諸如擠兌之類的問題并沒有發生。當然,這是美國社會運轉高效率的體現,但是,資料顯示,強大且無所不在的保險機制功不可沒。因為受到損失的人很快就獲得了應有的補償。這是保險社會管理功能的體現。我們中國也發生了一些事情,比如說1998年的洪水,再比如說2003年的SARS.SARS發生之后,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但研究之下就可發現,我們的應急措施還不夠,這當中既包括公共性的部分,也包括商業性的部分。這里說的商業性應急措施,主要應由保險業來承擔。當然,在我們缺乏應急機制的情況下,在應對SARS時,我國保險業做得還是相當好的,及時推出了一些對應險種,從而迅速穩定了社會。這里體現出的社會管理功能無論怎樣強調都是不為過的。
4.作為穩定金融體系的真正的機構投資者。最近,中國資本市場討論比較熱烈的問題之一是它的穩定功能問題,其中議題之一是發展機構投資者。大家知道,我國資本市場的缺陷之一就是缺少機構投資者。所以,幾任證監會主席都提出發展機構投資者的設想。多方努力之下,得到的結果是什么呢?得到的結果就是基金業有了一定的發展。這里就有問題了。我們知道,發展機構投資者的核心思想是要在資本市場上引入一個不同于散戶的、不同于以投機為主的穩定的投資者,借以穩定市場。基金是不是這樣一種機構呢?從西方國家的情況來看,基金固然是近20年來發展比較快的機構投資者,但它在穩定市場方面的功能并不顯著。所以,早在幾年前,我們就曾寫過一些影響很大的文章,對投資基金的所謂穩定功能、跑贏大勢等功能表示懷疑。
從根本上說,作為穩定市場中流砥柱的機構投資者,必須與散戶有不同的資金來源,有不同的投資目標,對資產負債表有一套不同的管理理念。這樣看,惟有保險公司及養老金之類的機構,才會有不同于散戶的行為。像保險公司這樣的機構,它可以而且必須考慮一個長時期的事情,必須在很長的時間跨度上考慮問題,可以不因市場的一時一事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投資行為,從而才能真正發揮穩定經濟、穩定市場的作用。保險所以有這種功能,基本原因就在于它有相當穩定并可長期使用的資金來源。這是它發揮穩定經濟社會功能的重要原因。
從上面幾個方面我們不難看出,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是從來就有的,只不過,它是在實現補償功能和資金籌集功能的同時發生的。有時候它不被人意識到,但它確確實實是存在的。
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而日益凸顯
經濟越發展,保險業就越發達,它的社會管理功能就會越發顯現。保險業對于經濟發展的依賴性,相信不用過多解釋,沒有經濟的發展,絕無保險業的發展。在保險業大發展的過程中,它的社會管理功能也日益凸顯。
如果我們要看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活動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相對地位的變化,最直接的就是觀察金融資產結構的變化,因為,每一類金融資產都對應著一類金融機構或金融活動。通常使用的指標有四個,即無風險資產(銀行存款、短期政府債券等)、風險資產(主要是股票)、保險資產和債券。我們研究了美國、日本、德國和英國的情況,資料顯示,這些國家的居民所持有的無風險資產比重是穩步下降的。這說明銀行業務,特別是傳統的銀行業務,在這些國家是逐步萎縮的。風險資產的情況也基本相仿,比重也呈下降趨勢。即便在美國這樣的資本市場非常發達的國家,情況也是一樣。債券的情況稍微復雜一些,比重有升有降。然而,惟一穩步提高的就是保險所占的份額。這說明什么問題呢?一方面,它說明越來越多的居民將自己的儲蓄投放在保險公司里,從而進一步證明保險業籌集資金功能的加強:另一方面,它也說明保險業的社會管理功能同樣在增強,因為大家都依賴保險公司來滿足自己的越來越多的保障需求。
其實中國也有這種例子。我們采用橫剖面資料,就發達城市和不發達城市進行比較,可以清楚地發現,就保險業的發展程度而言,一定是發達城市高于不發達城市。這是因為,經濟發達了,人們才認識到保險的重要性,才需要用保險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集補償、投資和保障為一體的需求。
經濟越發達,人們對保險的需求越強烈,這一事實其實包含著非常深刻的社會道理。這不僅說明經濟的發展程度越高,人們對社會管理和社會協調的需要越迫切,而且說明在以國家無償支出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和以自愿的以商業原則為基礎的保險業之間,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我們不妨看看發達國家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一種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體系。國家包攬了一切,一方面固然給了居民很大的福利,但另一方面,國家為了籌措資金,必然征收非常重的稅。同時,由于國家包攬一切,社會上滋生了懶惰之風,越來越嚴重地損害了社會的效率。鑒于此,自上個世紀的后二十年開始,世界各國都在改變自己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方向基本相同,就是用保險這種商業合約的方式自愿積累個人賬戶,取代那種一邊是高稅收、一邊是無償支出的模式。說到底,社會保障體系的這種變化,就是從傳統的那種政府收錢、政府花錢的模式,轉變為全面沿用保險的原理,自己掏錢、自己來保護自己的模式。在這個轉變過程中,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充分地顯現出來。
保險的管理功能還是在與其他和活動密切結合中日益拓展的。還是舉例說明。我們最近在抵押貸款證券化的。通過細致研究發現,從發生抵押貸款到證券化、直至證券資產的流通,在整個漫長的資產結構變動過程中,每一個環節都有保險機制的參與,而且,正是保險的參與,使得這樣一個復雜的過程才能得以順利推進,使得原先并不受人歡迎的資產提升為被市場追捧的證券產品。我們為什么要推行上述被稱為“結構性金融”的金融措施呢?這是因為它的拓展關系到民生,而關系到民生的事情是社會管理的主要。可以說,正是因為保險業進入了這樣一個民生行業,才使得這個行業有了社會管理的功能。
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是在保險理念向其他的經濟和金融領域拓展的過程中日益被認識到的
1.保險業特殊理念的推廣
兩年前,我的一名博土生做了一篇關于資產管理的論文。該文的核心觀點是:風險是一種稀缺資源,而金融業的所有任務,都可歸結為去發現這種稀缺資源。我認為這個立論很好,因為它可以廓清很多糊涂觀念。眾所周知,亞洲金融危機之后,整個金融界都在談論如何防范與化解風險,而我們監管當局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幾乎等于要求業界去從事無風險經營。要求金融業無風險經營是做不到的,要徹底消滅風險,那就更做不到;如果做到了,金融業也就消亡了。金融業所以產生,就是因為實體經濟中存在大量風險,金融業所創造出的所有工具,從存款、貸款,到股票、債券,并不是要消滅這些風險,而是為了管理這些風險。因此,金融業的所有能事,都可以歸結為:發現風險,并創造一種金融工具去管理這種風險。
在無風險經營那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在我們經濟生活中大行其道的時候,這位博士生提出風險本身是一種值得追求的稀缺資源的觀點,應當說是可貴的。我同她討論觀點的來源,她告訴我,這個觀點源自保險業。在這個意義上,保險業確實同其他金融業不同:因為有了風險,保險才得以產生;可以說,保險產品的創新,保險業的,就是在不斷發現風險的過程中實現的。
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保險的這種先見之明就體現出來了。我們知道,所謂風險,指的就是不確定性,任何事情只要存在兩種以上可能的發展結果,就應當說其中存在不確定性,存在不確定性就有風險,有風險就得想辦法,就得創造金融產品去管理這種風險。守著資金而不發放貸款固然沒有風險,但經濟怎么去發展呢?我們這個社會為什么還要養幾百萬人從事金融工作呢?我們為什么還要這個不斷生產那些饑不能食、寒不能衣的產品的金融業呢?保險業絕不會因存在風險而踟躇不前;相反,越是有風險的地方,保險業越是活躍。你那兒有風險嗎,好的,我賣個保險產品給你。你買了這個產品,在你出事的時候,我替你補償。保險業一開始不就是這樣產生的嗎?毫無疑問,將保險業的這個理念引入其他金融業之后,必將在那里引起革命性的變化。
事實確實如此。在最近的一次研討會上,很多中外專家都談到信用的保險問題。其前提是,現在銀行發放了大量貸款,在流動性出現問題時,它本應調整資產負債表,或者將之出售,但是,出于各種考慮,銀行通常都不愿這樣做。金融工程專家說了,可以呀,我們出售CDO(資產組合抵押債券)就可以了,它可以使得銀行在出售這部分資產的風險的同時,又將該資產保持在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中。討論過程中,好幾位中外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所有這些事實上都是保險公司要做的事,無非現在改由銀行自己做了。這個例子很能說明問題,它告訴大家,風險是個奸東西,問題就在于你要正確地認識風險,并設法創造出一個金融工具來合理地管理它。這里所說的CDO,在國際上也是最近十年才推出的,它是用保險的原理來管理和防范信用風險的絕妙例證。
顯然,幾乎所有的金融領域都應當用保險的這樣一些理念來進行改造。這樣做,無疑提高了我們的認識水平,使我們回到一個真實的世界來認識問題。原來,整個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也就是充滿了風險,我們所有的任務,無非是要創造工具來管理這些風險。這個產生自保險業的理念,對于穩定金融體系、穩定經濟體系,進而穩定社會、管理社會,無疑是非常有用的。
2.保險業的社會管理責任:為改革提供安全網
我們的經濟制度正面臨轉軌。這個轉軌過程相當復雜,而且會引致相當大的摩擦和社會成本。
要讓這樣一個充滿矛盾的過程能夠順利推進,我們需要有一個社會安全網。國家有責任提供安全網,保險業也有責任提供安全網。比如的保險問題、農業的保險問題、農民的保險問題,這些東西都已經十分突出了。我認為,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整個的大戰略、城市化的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我們發展成為世界的制造業工場等所有這些戰略都不能夠順利地實施,我們一些宏偉的目標就不能實現。因此,國家應當提供以財政性資金為支持的安全網,同時我們還要建立商業性機制來提供安全網,后者正是我們保險業的責任,這就是保險的社會管理功能。
3.解決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出路
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一個重大問題就是人口問題。中國已經老齡化了。材料顯示,我們可能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法國老齡化用了115年,美國用了60年,英國用了40年,據研究,中國好像只用了20年。
老齡化社會就有老齡化的問題,社會管理的任務自然更加突出。從金融角度來說,我們的金融結構要變化,要提供一些產品來適應老齡化的需要。我們知道,中國的家庭結構是一對夫妻一個孩子,以后你指望不了孩子。以前說“養兒防老”,現在不可能了,今后的事情要靠自己。即便是社會保障,對于全社會來說,那也是杯水車薪。總之,養老要靠自己的力量了。既然如此,就有一個選擇什么金融工具來滿足養老需要的問題。在現有的這些工具中,存款行不行?絕對不行。現在存款的最長期限是5年,而我要的是30年后的保障。股市行不行?也有問題。它是那樣的不確定,如果恰好在我需要資金的時候,股市急劇下跌怎么辦?它顯然靠不住。還有什么金融工具能滿足我的需要呢,那就只有保險了!從根本上說,保險這種籌集長期資金和長期使用資金的模式,能夠充分滿足人口老齡化對資金積累的需要。
發達國家的居民之所以大量地把錢從股市上和銀行里撤回,拿到保險公司去買保單,就是因為這些國家都老齡化了,而且它的人口出生率為負,根本不可能靠子女來養活自己。我認為,鑒于中國已經走上人口老齡化之路,加速發展保險業就更加具有緊迫性。因為,我們需要保險提供社會管理功能,來應付這種前所未有的局面。
總之,無論是從一般道理還是從中國面臨的實際問題來看,保險業存在社會管理功能都是無以置辯的事實。因此,充分注意發掘并發揮這個功能,中國的保險業一定會有更加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