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論和諧視閾下學校管理支點的選擇
高樹浪
摘要:本文著重闡述了學校管理概念及一些新管理理念,如企業管理模式是否可以引入教育、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在實際管理中運行情況如何、怎樣尋找學校管理的支點等,通過典型案例說明了學校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對中學學校管理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學校管理制度管理人本管理管理支點
一、問題的引出
有些學校在交流工作時常提起學校管理人性化問題,而且說某某學校管理很人性化。這個話題經常困擾著我,也常質疑管理人性化問題。當了好幾年校長,深知人性化管理的難度,為了此事,我走訪了部分全國名校、重點中學、普通中學、民辦中學,實際上,真正管理很人性化的學校幾乎是不存在的,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日前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因為是初級階段,所以就要承認還有許多地方有待于完善。學校是社會中的一小分子,學校的發展也是要有個過程。我國大學在世界排名都是比較靠后的,中學教育也是很落后的,這一點應該正確面對。在中學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現象,打著素質教育的旗幟,吹噓著各種口號,有些名?;旧鲜且愿呖忌龑W率去衡量的,而高升學率的背后歸因卻是有優質的生源。許多學校都以人本管理著稱,實質上離人本管理相差甚遠,也許是對人本管理的一種誤解,有時把“人情化管理”或“放任性管理”當成了“人本管理”。
筆者作為第一線的校長,非常想為教育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但總覺得達到人性化管理(以人為本的管理)還有相當距離。分析一下最主要的原因,有“人”和“物”:人的素養沒有達到一定的水準,實行人本管理,是不切實際的;物質基礎也是人必需的,一定的物質獎勵也是人性化管理不可或缺的環節。但難做并不是不可做,筆者的觀點是:不要強求什么樣的管理,只要找到合適的管理支點,就是成功的管理。
二、學校管理概念的詮釋
什么是管理?什么是學校管理?眾說紛紜:是控制協調,是崗位服務,是教育說服,是組織藝術,是決策過程,是評價手段……都有一定道理。關于學校管理的概念,說法頗多,中外學者有諸多界定。日本久下榮郎等人認為學校管理的概念是包括為達到學校本來目的的一切行為,一般可分為物的管理、人的管理和經營管理。所謂物的管理,就是指對設施設備的維持、保全作用;人的管理是指對教職員的任免、服務、懲戒、監督等;經營管理包括班級編制、教育課程、校務分擔、兒童和學生的管理等。
我國學者張濟正主編的《學校管理學導論》對學校管理做了這樣的兩種表述:學校管理是一種以組織學校教育工作為主要對象的社會活動;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者通過一定的機構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帶領和引導師生員工,充分利用校內外的資源和條件,整合學校教育工作,有效實現學校工作目標的組織活動。
筆者認為學校管理可以用八個字來表述:學校管理是服務、學習、決策、監督。
我國教育的研究者常把企業的管理引入到學校管理,這種理念是否可行呢?
【觀點1】
企業確實有許多理念值得借鑒。如瑪克利克(H.MClikc)發表的《管理的人性面》和《管理者》,闡述了如何啟發人性潛能以激勵員工。他指出,傳統的管理(X理論)對于人性皆偏于“性惡”的觀點,但現代的管理(Y理論)則肯定人性的優點,重視人格的尊嚴,認為工作的熱忱、發展潛能、責任皆在于員工身上,主要取決于管理者因勢利導,促其發揮;員工在工作上的愿望及其行動皆有其原因,這源自人類生理、心理和社會的需要,管理者只有切實地滿足員工的需要,達到其愿望,才能發揮激勵更大的效果。
【觀點2】
學校和企業的最大區別在于學校是培養人,企業是生產產品。產品是有固定規格和標準的,而人是有可塑性的,它沒有統一的模型,這就決定了學校的管理不能完全照搬。廣州穗一中學采用企業的模式競選班主任,不是所有學校都適用,公立學校由于體制的弊端,是不可行的。
三、回歸現實尋找合適的管理支點
一所學校教學質量的好壞,關鍵取決于管理,科學的管理能成就一所好學校。
學校管理是一門藝術,管無定法,貴在得法,管是為了不管。但在現實管理中,有時要考慮諸多因素,如與學校所在當地的社會大環境有關,與學校的學生總體素質有關,與是重點中學、普通中學還是職高有很大的關系。還與學校的體制有關,是公立學校還是私立學校?私立學校機制靈活,許多管理方式可以引用企管模式,但公立學校的“鐵飯碗”體制給學校的管理帶來的弊病是很多的。基于目前教育大環境的實際情況,要極力推行依法治校,立足制度管理,盡量追求人本管理。下面舉例說明:
首先,立足制度管理。
學校管理制度是指為了實現學校教育教學的有效進行、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目標而制定的各種規章制度、規范和各種管理體系的總稱。學校管理制度是學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據,是學校管理科學化、規范化、高效化的重要保證。學校管理制度是隨著教育的發展而逐步地發展起來的,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許有人提出質疑,這種時代還用制度去管理,不UT了嗎?其實不然,不管用何種先進的管理方式,制度管理是基礎,是不可忽視的。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案例1】
2011年3月15日傍晚4時許,錢庫高級中學高一級兩名寄校女學生董**,林**,下午放學后乘坐出租車回龍港,在龍金大道龍港薛家橋村段遭遇車禍搶救無效死亡,據說兩學生因學校沒有熱水回家洗澡,也沒請假就溜了出來。 【網友評價】
錢庫中學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兩名學生都是住校的寄讀學生,學校收到兩名學生寄宿的一切費用,在星期一至星期五是不準離校的。而3月15日是星期二,兩名學生沒經請假而私自離校,這說明是學校管理不到位而導致兩名學生遭遇車禍身亡。
以上案例的確說明學校在制度落實方面監管不利,如門衛制度不健全、學校熱水器管理等方面存在問題。許多大事都是由小事引起的,學校如果在細節處注重過程管理、過程監督,就不會發生此類事故,可見制度管理的重要性。目前,有人擔憂在學校制度管理中存在過分注重統一性和服從性的現象,這種傳統的學校管理模式已嚴重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筆者認為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一個學校只有在制度上不斷完善、不斷創新,監督機制不斷跟進,制度管理的效果才會呈現出來。
其次,要正確認識人本管理。
管事先管人,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這正是人本管理的思想。人本管理包括兩層意思:一通過強調人在管理中的主導地位以及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的核心思想,而將資源中的人回歸到了人本身;二通過以人為本的管理活動,追求組織高效運轉進而實現組織目標的過程,來鍛煉人的意志、腦力、智力和體力,通過競爭性的生產經營活動,達到完善人的意志和品格、提高人的智力、增強人的體力的目的,使人獲得超越于生存需要的、更為全面的自由發展。這也是人本管理應有的哲學含義和理想境界。人本管理是以人為本的管理,與物化管理相對應。有的學者將人本管理概括為3P管理,即從管理對象角度看,是人的管理(Management of the poepel)、依靠人的管理(Management by the people)、為了人的管理(Management for the people)。
【案例2】
A學校是一所省重點中學,學校硬件很好,學校工會要推出《教工慢跑健身活動》,要求每周至少兩次下午第三節統一在操場跑步,到期末學校將獎勵價值500元的運動服或運動鞋。學校一宣布,大家積極性很高。由于是重點中學,學校領導認為教師素質高,以為老師們都會自覺參加。實際情況卻是這樣,第一周基本全到,以后每周逐步減少,真正堅持到底的沒幾個,學校也沒有監督。到期末了,要發獎勵了,人人都說自己有參加,最后學校給每人都發了500元獎勵??墒怯钟薪處熡幸庖姡翰还桨。行├蠋焾猿值降锥行├蠋煕]幾次!學校發了錢,又得不到教師的認可。
以上案例說明,學校要進行人本管理,制度是保障。人本管理并不排斥制度,沒有規范的制度,就好象大廈沒有根基;同時,人的素質是進行人本管理的關鍵,而人的素質的提升與許多因素有關,其中與社會的文明進程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基于目前教育的現狀,我們只能盡量去追求人本管理,完全實現人本管理是很難的。
再次,尋找合適的支點。
學校管理沒有固定模式,要因校而宜,合適是最重要的。私立學校由于體制靈活,打破了教師“鐵飯碗”制,采用制度管理是很有成效的,如果滲入人性化管理成分效果則更好。公立學校因體制的原因,學校管理務必在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中間地帶尋找合適的支點。這個支點可能靠近制度管理,也可能靠近人本管理。
【案例3】
溫州都市報2011年3月22日A8版有一報道:一頓早餐引發的紛爭。永嘉某中學高三(6)女生陳曉丹于當天6∶40前在教室吃早餐,鮑老師進來檢查,要她把早餐扔掉,她頂了幾句,鮑老師用話筒敲她的后腦勺(學生說的,老師不承認),要把她拉出教室,期間頭撞到墻上。做早操時候,覺得身體不適并出現頭暈、惡心癥狀,后到醫院檢查,是一般軟組織挫傷。家長對此事不滿,到本報反映情況。
此案例則說明“早餐不能在教室吃”的制度實施還不成熟,學校制度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如果學生認同了,則她不會與老師頂嘴,反而會反思自己的錯誤之處。鮑老師缺乏人本管理的意識,學校里許多制度不一定都是剛性,要考慮這個女生今天是否有特殊情況如身體不好要吃家長送的東西、是不是還不知道這個規則等等。由此可見,管理者心中務必要找到合適的管理支點,如果鮑老師先去了解一下情況,滲透人性化的教育,可能就不會發生此類事件。
四、結束語
學校管理亟需智慧型的校長和領導用新的理念去創新制度、追求人文,在教育實踐中尋找與時俱進的管理支點。美國著名教育家阿瑟·W·庫姆斯深刻地指出:“除了家庭,學校是最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組織。”然而:“不幸的是,這種新的認識進入教育思想可實踐的主流的過程很緩慢,造成先進思想與學校實踐延遲的原因是大多數教育部門的領導者沒有認識到人本主義運動的意義,或沒有受到人本思想的培訓?!?/p>
1.高萬祥 我的教育苦旅.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2.殷樹風《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7第3期。
3.王洪達《普通中學的人性化管理研究》.蘇州大學2009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