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研究述評
蔣偉,李林
摘要:目標管理理論在國內外企業實踐中已取得了成功,將其引入高校教學工作對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教學質量的改進無疑能起到良好效果。本文擬就高校教學目標管理的內涵、特點、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模式和創新性研究做一細致的梳理。
關鍵詞:目標管理;高校;教學工作
目標管理作為一種現代管理方法,它是使管理活動圍繞和服務于目標中心,以分解和執行目標為手段,以圓滿實現目標為宗旨的一種管理方法。其創始人是美國著名管理心理學家彼得?德魯克先生,目標管理是一種激勵技術,由于其簡單可操作性,最早被廣泛運用于各大企事業單位,后來逐漸被我國學者引入到高校管理研究中來,并起到很好的社會效果。我們通常所說的高校目標管理是指學校管理者依據學校發展規劃和階段總目標,并將其逐級分解到校內各二級單位和個人,二級單位在獲得適當資源配置和授權的前提下,自我調控,自覺為承諾的目標而奮斗,使個人目標、二級單位目標和學校總目標形成有機的目標鏈,從而對學校所有二級單位和個人進行管理的一種管理方式(董澤芳、何青、熊德明,2009)。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已經實現了目標管理,而在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也很多,很多學者在高校教學目標管理的內涵、措施、創新路徑、方法等方面提出了非常獨到的見解,并對當前高校在目標管理運用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
1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的內涵與特點
國內較早將目標管理理論引入高校教學工作的是蔣伯惠,他認為高校的教學工作目標管理有兩層意思,一是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動員教師和學生參加制訂一定的教學工作目標,二是以制訂和實現教學工作目標為手段,達到對教學工作的管理。
在認真分析了高校管理目標體系之后,呂皖(1989)認為高校的目標管理的特征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預計量性,即超前性;有序性;集合性;微分性;多邊性;向量性。
朱中華(1998)認為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是指高校在一定時期內激勵全體教學人員和教學管理干部參與工作目標的制定和分解,并在工作中實行自我控制,自覺地完成工作目標,以保證高校總體教學工作目標實現的管理過程。其基本思想是:高校一切教學始于目標的制定,工作的進行以目標為導向,工作的結果以完成目標的程度來評價。他認為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有以下3個方面的特點:首先,注重激發人的動機,調動人的積極性;其次,實行按目標分權與自我控制;最后,全員參與、按成果評價。
而吳永榮、張魏平(2007)則認為高校教學目標管理就是將目標管理方法應用于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使高校教學總目標科學地轉化為各職能部門、各院系的分目標和教師個人工作目標,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通過他們在教學工作中的自我控制,高效優質地達成高校教學總目標。他們認為高校教學目標管理有3個特點:第一,以自我控制代替強制控制;第二,由過程控制變為關注結果;第三,目標管理具有很強的激勵作用。
賀雪娟、黃冠群(2004)認為高校的教學工作目標管理具有以下5個特點:①指導性與系統性相結合;②全員性與全程性相結合;③定性與定量相結合;④自測性與可比性;⑤未來性與可預測性。針對這些特點,徐體高、胡效亞(2007)兩位專家在研究二級教學單位的目標管理時發現,柔性與剛性的結合這一特點能將制度管理與人本管理結合起來,實現二者的融合統一,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
在實踐者的研究基礎上,董澤芳、張繼平(2008)在總結了眾多學者的觀點后認為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除了具有一般目標管理的共性特征以外,即目標的明確性、員工的參與性、時限的規定性、自我控制性、權責的共擔性和自我評價性以外,認為它還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主客體關系的辯證性;第二,目標的一致性與多元性;第三,條件的適應性與設計的整體性;第四,全員的參與性與分工的協調性;第五,方式的多樣性與手段的靈活性。
2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相關對策
宋周、何燕(2002)對當前高校目標管理的實施現狀進行了分析和評述,認為目前高校正在實施的目標管理多為行政的量化管理,具體來說就是“我國高校的實踐中卻常常是那些目標難以界定、難以明確、難以檢驗的部門最先強調實施目標管理”,“實質上仍然是直線式的自上而下的控制手段,本質上體現的是管理的控制職能而非計劃職能。”同時,他們還認為目標管理多混同于行政管理,這必然導致負面問題的出現及目標管理本身被等同于行政管理,進一步加深了傳統管理方式的弊病;職責權限難以劃清,容易出現部門本位化傾向;還易出現目標體系呆板僵化,難以適應形勢變化的情況。總的來說,他們把當前高校目標管理不夠理想的問題歸因于形式重于內容,方式大于目標。
郭必裕(2005)在總結我國高校目標管理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分析指出阻礙我國高校目標管理科學實施的原因在于:對高校目標確定缺乏科學性、目標體系構建中的行政攤派、目標的實施缺乏有效的激勵、缺少目標管理考評和控制機制等,并對我國高校有效實施目標管理提出了相應的措施。首先,他將我國目前高校目標管理存在的問題歸納為4個方面:目標本身的欠缺;目標體系構建缺乏民主;目標重制定輕管理;目標考核方法陳舊。在仔細分析總結了我國高校目標管理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郭必裕認為有效地實施目標管理應該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建立有利于目標實現的管理體制;目標制定注重職工的參與性;處理好目標管理與過程管理的關系;管理重心下移,使部門在實現目標中做到職權利相統一;建立目標考核與激勵機制。這些措施也直接在吳永榮、張魏平發表的《高校教學目標管理模式探討》(2007)一文中得到體現,或有相通之處。
與郭必裕看法有類似之處,李麗華(2007)認為我國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在目標制定上,流于形式;在目標分解上,缺少雙向溝通;在目標實施上,目標的“超穩定性”; 在目標考核上,標準的單一化。他在分析了上述問題對高校目標管理存在的各種不利影響之后提出應抓住目標管理的精髓,從以下7個方面做好目標管理工作:①高度重視目標制定的具體性和可操作性;②高度重視教職工參與高校目標的設置;③重視目標過程的反饋;④重視目標的激勵功能;⑤重視目標責任績效考核;⑥要重視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反對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⑦要高度重視“軟”管理,使目標管理和情感管理有機結合。
董澤芳、何青、熊德明(2009)三位學者在對中南地區75所高校目標管理實施現狀進行調查后得出結論認為:實施目標管理的高校數呈上升趨勢,目標管理的實施與院校層次成正相關,目標考核是管理實施中的最大難點,上下協商是目標達成的最佳策略,監控機制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必要措施,實地考察是目標考核的有效方式,專家組是最值得期待的考核主體。在調查中他們發現高校目標管理存在很多問題:目標制定缺乏廣泛的動員;目標體系不夠科學;責權利不夠配套。針對這些問題他們提出以下建議:第一,營造上下欲同的組織氛圍。第二,構建全面、合理的目標體系。第三,形成責、權、利相一致的動力機制。
此外,熊德明、董澤芳(2008)還仔細研究了高校目標管理中的機構設置問題,并對機構設置的現狀進行了分析,他們對廣州和湖北的十所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得到兩種機構設置模式:掛靠式設置模式、獨立式設置模式。各有優缺點,不過兩位學者認為后者更可取,雖然調查中只有20 %的學校應用此模式。 3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的模式
根據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的基本內涵,眾多專家學者將其模式分為四個方面:確定目標、分解目標、實施目標、目標考核與反饋。雖然各高校在同一目標管理模式的指導下進行管理,但是各位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分析與設計。
確定目標、分解目標,即制定目標。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學校總目標的制定,二是單位、部門及個人目標的制定。代霞、凌杰(2006)認為明確的目標是高校成功運用目標管理的前提。薛新力(2000)通過對《醫學專科院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模式的探討》提出確定目標的方案,首先認清學校總目標的要求,在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體系:學校總目標、教務處分目標、各系(學部)分目標、教學科研分目標。董澤芳、張繼平(2008)認為制定目標一定要具有合理性,所以必須做到:充分論證,正確決策;上下協商,綜合分解;明確職責,大膽授權。
實施目標。代霞、凌杰(2006)認為廣大教職工的參與和決策是目標管理高校運行的最好方式。有的學者認為目標的實施要有學校高層、教師、學生三位一體的參與才是最好的方式。董澤芳、張繼平(2008)認為有效地目標實施是教學目標管理成功實現的有力保證,應該著力從以下方面進行:合理的咨詢指導、得力的監督、及時的糾偏。戴艷(2006)認為達成有效地目標實施的方法有:依職依責,分解目標;充分信任,合理授權;創造條件,鼓勵創新;權責對等,有效實施。
目標考核與反饋。代霞、凌杰(2006)認為適時的績效反饋是高校成功運用目標管理的保證。董澤芳、張繼平(2008)兩位學者認為目標的考核與及時的信息反饋是高校目標管理成功的關鍵所在。戴艷(2006)認為有效地目標考核將激勵學校的各層積極地投入到下一輪目標管理的實施中去。薛新力(2000)針對學校設計了有效的考核方案。
另外,二級教學單位工作目標管理的基本思想是:高校一切教學始于目標的制定,工作的進行以目標為導向,工作的結果以完成目標的程度來評價。基本運作方式是教學工作目標的明確、教學工作目標的實施、教學工作的量化考核等,徐體高、胡效亞(2007)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設計了揚州大學的目標管理指標體系,在實踐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4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的創新性研究
羅家國(2006)在他的論文中從定量的角度出發,并通過對典型案例的剖析,對設計整個ESTOM的建立和實施的過程進行了深入分析,得到一些創新性結論。他深入分析了ESTOM目標篩選、權重確定;反饋控制系統建立、外部評估與內部評估關系處理;ESTMO實施的前期準備、綜合評分數學模型的選擇;ESTOM評估誤差控制、信度分析方法設計、ESTOM中的一致性分析方法設計;年度評估結果軌跡分析以及ETSOM實踐年度分析報告模式等,并就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代霞、凌杰(2006)結合高校的實際情況與高校目標管理的自身特點設計了一個科學合理的目標管理路徑。他們以SWOT為方法、SMART為原則制定高校目標。以CSF與KPI原則分解高校的目標。注重目標實施中的榜樣力量及目標控制過程分析。設置權重,使高校目標評估更趨公平。
熊德明、董澤芳(2008)在《高校目標管理機構設置模式思考》中設計了一種直線—矩陣組織機構設置模式是一種比較適合高校目標管理組織結構。
5研究述評
綜上所述,眾多學者在高校教學目標管理的內涵、實施、創新等方面提出了非常獨到的見解,并對當前高校在目標管理運用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學者們在高校教學工作的目標管理內涵、特點等方面分析得很透徹,也從實證的角度研究問題,并起到了很好的實踐效果。
然而,各個高校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等具體情況不同,從而決定了在某校實行很好的目標管理模式可能在另外一個學校顯得“水土不服”,這就要求我們在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的適應性問題上以及管理模式上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同時我們還必須注意,在高校教學工作目標管理的研究中比較創新的觀點屈指可數,這難免會影響我們對高校目標管理的進一步認識與高校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只有在不落俗套而又獨具創新的視界里審視教學工作的目標管理并適時的結合高校自身特點、發展戰略以及中國大學所處的環境,才能最終實現高校又好又快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