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制度創新等現代管理理論與公務員隊伍管理
柴德承
摘要:眾所周知,理論的力量在于它應對問題的能力,即解釋問題的效度。管理面對的是組織,尤其是體現為科層制結構的現代組織的結構、行為和變革,因此,制度分析體現在管理學中的優越性,就是為管理本身提供一個組織分析與管理實施的新的框架,現就此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制度創新;現代管理;公務員;隊伍管理
在一個多學科交叉進步的年代,現代管理理論不斷的從政治學、行政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傳統學科中汲取營養,并借用了信息論、控制論、博弈論等方法論方面的先進成果,成為介入現代社會政治分析的有力工具。 第一,以組織的規則、程序和規范為主線來界定其輸入輸出機制的有效性。這就要求改變傳統的結構:組織及其細胞之間關系的思路來研究組織及其行為的路子,而代之于對于組織內正式及非正式“制度”的分析和討論,這一轉變的實質性后果就是,當我們再次觀察組織時,看到的不是點和點的關系,而是線和線,線和面的關系。在就“點”觀察的時代,組織不過是點的集合,或組織體現為結構,而管理體現為對于點的簇集和分化;但在就“線”和“面”觀察的制度分析時代,組織體現為以制度為載體的“流”,管理體現為對這些“流”的疏導和貫通第二,更加重視非正式制度在組織管理中的重大作用。這當然包含了傳統的組織文化研究的內容,但是在一個更新更高的起點上對影響組織發展的重大的非正式因素予以真正的切實的關注。何謂更新更高的起點?因為在制度分析的框架內我們能夠揭示非正式制度的真正含義,它們并非簡單的是對于正式制度的補充,并非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就是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甚至是更為重要更為根本的那部分,因為憑借著非正式制度在意義形式上的引導、保障與疏通功能,組織認同才會在最根本的層次上得到貫徹,從而管理也才不僅僅是一個強制性的舉措,而是有可能實現自愿與強制的有效結合。第三,制度創新成為組織的內在要求與必然趨勢。在制度分析的框架內,“路徑依賴”或“鎖入效應”成為分析不同組織或不同層面的制度得以形成的重要理論線索,在這個解釋中,制度對于傳統要素的因襲和傳承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當下的結構,而在政治-社會體系內,強制性力量相對密集,因此為依賴性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從這個角度而言,組織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有效的克服路徑依賴,從而逃脫被鎖入某一個停滯期的可能。制度創新因此必然成為組織的內在要求與必然趨勢,組織必須借此實現組織內部持續性發展,而管理亦可在制度創新中獲得進一步的激勵。 以上三個層面事實上涵蓋了組織運作與管理活動的基本內容,尤其在以制度分析為主題的視角下,制度、非正式制度、制度創新構成為具有嚴密邏輯環節的鏈條,制度是基礎,非正式制度是向導和保障,而制度創新則意味著指向未來的持續性發展。制度分析視角完全指明了制度創新的實質和方向,創新不是守成,而是在演進的角度對制度的發展、改善和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當然,這是著眼于組織運作與管理活動在績效與認同相統一之上的界定,并在這一界定基礎上,強化規則、程序與規范的約束性、引導性、保障性作用。 完全值得非常注意的是,十六大以來黨和國家在重大發展戰略問題上,大力倡導的制度創新完全吸收了上述理論成果,并在制訂整體發展規劃的時候,有力的將之與中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在十六大報告中,著重提出要在“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兩個方面有重大推進,即已經明確指出了方向。因此,在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指引下,在現代管理思想的制度分析轉向基礎上,公務員隊伍的管理也必須實現“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的同時突破,與時俱進,以理論創新為帶動,以制度創新為依托,全面推進公務員隊伍的管理和建設,擔負起為和諧社會建設保駕護航與排頭兵的重大歷史使命。 公務員隊伍管理方面的制度創新是一個長期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工作,需要行政機關本身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但同時也需要社會各個方面大力配合,共同促進。為了進一步強化黨內監控機制,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和《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要根據《條例》的要求,結合實際建立公務員和干部管理的監控機制,各級領導和管理者要自覺接受監督,同時還要按黨規黨法去嚴格管理公務員和干部隊伍,正確行使監控權利,遏制違法違紀和腐敗現象,同時也保證了隊伍的穩定發展。 為了建設一支統一、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形成全社會的行政服務體系。 針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社會發展態勢,公務員隊伍的管理和制度創新必須堅持以下幾條原則:①堅持“穩定壓倒一切”的方針,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在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中,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沒有社會的穩定,改革就難以順利地進行,發展也難有成效。②樹立中心意識,為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服務。我們要牢固樹立自覺服務于經濟建設的思想,充分履行好保障經濟建設的職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造一個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提供優質的服務。③提高公務員的綜合素質。各級行政機關應加強認識,堅信人的素質的可塑性,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管理制度,將公務員隊伍綜合素質的提高納入目標管理。面對市場經濟的大潮,首先應該培養一支政治合格、業務過硬、文化程度較高和具有較強的為人民服務宗旨觀念的公務員隊伍。④加強行政法制建設,確保嚴格公正執法。對現有行政法律法規,特別是地方性行政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對不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按照法定程序進行修改或廢止。加強立法和建制,抓緊制定新規范,解決各個方面的法律法規難以應對或無力應對的問題。⑤大力推進公務員隊伍的機構改革,促進公務員隊伍的制度創新。既保證原有優良機制和傳統機構的有效運作,又能根據新形勢、新要求,與時俱進,在制度建設上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推動。 總之,建設服務型政府,需要有一支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而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建設,需要堅持以“制度管人”的原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務員隊伍內部管理機制。我們只有從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理念出發,走創新管理方式、創新管理思維、創新管理內容之路,才能真正打造一支符合服務型政府建設要求的廉潔、高效的公務員隊伍。 參考文獻: [1][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1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