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用營銷理念指導職業(yè)教育的課堂教學
余偉 王令芬
[論文摘要]文章在課堂教學方法方面提出應針對職業(yè)技術教育的特點,從學生的興趣及基本能力水平入手來組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出了“學生是市場而不是產品”的反傳統觀念。
[論文關鍵詞]市場 產品 興趣 知識接收與接受
教育領域的體制改革日益深化,各類高校、中學、小學甚至幼兒園都面臨著市場經濟從客觀物質環(huán)境到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挑戰(zhàn)。面對變革,需要改變的不僅僅是辦學模式、辦學體制,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也必須隨之改變。教育要改變,似乎人人都知道,但怎么變才是人們更關心的問題。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需要解決兩個問題。
一、當前我國教育應如何變革需要回答的兩個基本問題
(一)學生是“產品”還是“顧客”
對學生到底是“顧客”還是“產品”的爭論,實際上是不同經濟體制下的兩種意識觀念的爭論。筆者在此加以簡要的剖析。
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條件下,一切都是按“大”計劃進行的,學校招生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按照計劃招收學生(“原材料”),然后按照既定的教學模式將其進行“加工”。由于學生不愁找不到工作(可以按計劃變成社會上某特定部門所需要的“產品”),用人單位只有接收的權利而沒有拒絕的權利,因此許多教育者們一直將學生當做自己的“產品”,學生在社會上的優(yōu)劣則代表了其“產品”質量的高低,或學校“生產質量”的高低。對于學生而言,計劃經濟條件下學生對學校的選擇主要依靠的是考試成績,貨幣在其中的作用甚微甚至不起作用。理所當然,一旦學生進入了某所學校,就完全由學校為其制定一切教學計劃與內容,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此,學生是一個個傳統教學模式下加工出來的“產品”。這是典型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生產觀念。
市場經濟條件下教育向產業(yè)化改革,即各個學校都是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要生存就必須競爭,而競爭的第一步就是吸引學生將其“選票”投到你的學校,學生的購買力(即一定數量的貨幣)、購買意愿及購買權利(指我國目前及一定時期內某些院校還要求學生具備的一定的考試成績)就是選票。生源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一個學校的生存及發(fā)展,學生對學校的選擇權表明學生不再是學校的產品,而是學校的“顧客”,學校與學生是商品交換關系。而學生之所以將“選票”投到某學校是因為他認為該學校能夠提供滿足其需求的知識型產品,這些知識使其將來能夠在社會上求得生存與發(fā)展,或滿足他們的其他愿望。因此學校只有通過精心設計開發(fā)其理論知識型產品來滿足學生的真正需求,才能夠生存與發(fā)展。
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改革是由傳統的計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換,因此,教育工作者必須首先明確學生也要從原來的“產品”換位到“顧客”的角色上。
(二)學校的市場是“學生”還是“用人單位”
根據營銷學對市場的定義,從企業(yè)的角度來看市場是指對某種產品或服務具有需求及購買能力的人。由于學生是學校的顧客,毫無疑問,所有現實及潛在的學生需求就是學校的市場。但這并不是全部,它只是學校的直接市場。學生之所以要購買知識,是為了通過獲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以滿足社會對其價值的認可,而我國現階段絕大多數的學生求學是為了求得在社會上的生存和發(fā)展能力。可見,學生對學校的真正需求歸根到底源自于社會對他們所具備能力的需求,是一種引申需求,因此可以認為學校的終極市場是社會需求。
能夠對這兩個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就能理順學校、學生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學校也才可能正確地制定自身的發(fā)展目標及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而作為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則必須明確要以學生的真實需求為中心來開展其教學工作,即教師對學生所傳授的知識(也即交換的商品)應該是社會需要學生所具備且學生愿意接受的(這是由商品交換的自愿讓渡原則所決定的)。
二、旨在變革職業(yè)教育課堂教學的階梯式教學方法
在我國現階段,由于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課堂教學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仍占有較大比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增強學生能力素質、滿足學生需求的一條重要途徑。而在課堂教學中遵循營銷理念——即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開展教學工作,無疑會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著巨大的作用。“滿足學生需求、引導學生需求、創(chuàng)造學生需求”的階梯式教學方法就是營銷理念在教學中的實際應用。
(一)滿足學生需求
學生對知識的攝取過程是需要付出艱辛努力的過程,而學習的質量則取決于教與學兩個方面,即教師的知識與教育水平與學生的學習意愿與能力。滿足學生需求就是從滿足學生學習意愿、能力方面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般說來,學生喜歡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而是否能夠將興趣持續(xù)下去則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能力接受這種知識。接受知識的能力提供了其連續(xù)不斷地學習下去的信心,信心又增強了學習興趣。因此滿足學生學習意愿首先應從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
筆者曾在教學期間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抽樣調查,調查對象是在讀中專生,請他們對任課教師的授課內容與方法進行評價。在對調查資料的整理后發(fā)現,絕大多數學生對所學學科不感興趣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因對所學知識的作用不明確、對課程內容的不熟悉而導致的無興趣。第二,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方法所表現出的反感。主要問題是語調平淡、吐字不清;條條框框,形式呆板;內容枯燥、容易睡覺;自演自唱,缺乏溝通;邏輯混亂、海闊天空;死記硬背、不得甚解等。第三,學生的能力水平根本無法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而引起的情緒緊張甚至失去信心。其中第三點是課程教學中往往會被大多數教師忽略的問題。現實中,有些教師往往自身知識水平較高,他們也希望學生學得最好,因此在知識的傳授過程中一味地從專業(yè)學科的高、精、深出發(fā),總是將更多、更好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忽略了學生的基本接受能力。結果事與愿違,最終導致學生由于沒有能力接受知識而失去興趣。
針對上述三種導致學生興趣低下的原因,教師試著在備課過程中解決以下問題,或許有助于使學生對教師所講述的內容產生興趣。這些問題是:(1)您每次課堂所講述的內容的應用價值體現在哪里?不僅您自己要知道,必要時也要講給您的學生聽。(2)您授課的方式是經常變化的嗎?請盡可能嘗試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現代人一日三餐在家的方式都有了較大的改變,您的課堂教學形式有理由不變嗎?不要說學生要求太高,社會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了。(3)您所準備的教學內容能被學生“接受”嗎?很多教師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課堂教學內容對于學生而言不僅要“接收”,而且要“接受”。聽到了而聽不懂是“接收”,聽到了且聽懂了才是“接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不僅僅是讓學生“接收”到您所傳授的知識,更要努力讓學生“接受”您所傳授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學知識,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這種學習能力會鼓舞學生學習更多的新知識。如果學生長期處于對知識的“接收”狀態(tài),死記硬背,當較多的知識內容都處于這種狀態(tài)時,勢必導致“熊瞎子掰苞米,掰一穗扔一穗”。(4)您在課堂教學中考慮到學生的反應了嗎?能不能將知識信息的“單向傳遞”轉化為“雙向溝通”?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首先應通過調查掌握學生的共同需求,再根據學生所具備的接受能力水平設計學科知識的傳播內容與傳遞方式,最后做好信息反饋工作。
上面所列的建議,歸納起來就是要牢記:“顧客要購買的是適合其需求的產品而不一定是最好的產品。”因此,不要將您認為的“最好”給學生,而應針對您的教學對象設計適合其需求的知識型產品。此外,也不要抱怨學生不喜歡學您精心準備的東西,在企業(yè)界有句名言:“沒有不理智的顧客,只有懶惰的廠商”,這句話同樣也適用于教育界。 (二)引導學生需求
學生求學的真正目的是通過攝取知識提高自身能力,掌握一定的技能以便在社會上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yè)進而實現其人生目標。而目前學生在選擇所修專業(yè)時,由于競爭的存在及其他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絕大多數的學生并未真正了解其所選擇的專業(yè),也就是說,他們對所選專業(yè)知識的購買屬于典型的非專家性購買。而如果使學生了解其所選擇的知識型商品的真實價值,就有賴于學生與學校的商品交換過程即學生在校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需求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強調該專業(yè)所能帶給學生的基本效用與價值,使學生明確其學習的最近、最直接的目的。目前在我國接受高等或職業(yè)教育的學生絕大多數的求學目的是為了生存發(fā)展的需要,這一點是任何教師所不容忽視的。那么教師必須明確其所傳授的課程對學生的實際用途,不要向學生講學習這門課是祖國實現現代化、實現共產主義的需要等大道理,這雖然偉大但因對于學生太遙遠而不具備持久的激勵性,也不應只告訴學生這門課二十年以后會對他產生多大的價值而對近幾年的用處毫無所知。教師應告訴他們最直接、最具體或最通俗的需要,即直接關系其個人利益的需要。如本專業(yè)的競爭力度如何,社會的需求強度、社會對其所賦予的平均價格多少,本專業(yè)的畢業(yè)生在社會上的地位如何等一系列關系學生發(fā)展前途的事情。這是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興趣的上策。
2.發(fā)現學生的專業(yè)“儲備”興趣,引導其向專業(yè)學科知識方面轉化。青少年在其成長過程中已獲取了許多其感興趣的知識并“儲備”在頭腦中。教師應在學生現已“儲備”的興趣中發(fā)現與本學科知識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內容,可能這種興趣與教師所授學科的知識只有很小的關聯程度或僅僅表現在某一方面,但學生自己并未發(fā)現。這時教師的任務就是了解學生的興趣,并通過專業(yè)知識的針對性(針對學生興趣所指內容)應用(盡可能將一些抽象的經濟理論轉化為實際生活中的現象,通過感性認識的加強進而使學生達到理性認識),讓學生發(fā)現所學學科知識的價值,找到學科知識與學生興趣的接口,順利地進行鏈接。
3.發(fā)現學生的非專業(yè)“儲備”興趣,與學生進行興趣“交換”。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會發(fā)現某些學生的興趣與本專業(yè)、本學科的知識并無直接關系,這時教師對學生在其興趣內容方面所表現出的肯定態(tài)度則非常重要,這是實現教師與學生間的興趣溝通的前提,為教師在以后的與學生的興趣“交換”過程掃清了情感上的障礙。對處于成長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已“儲備”了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對陌生知識的渴求。教師通過平等、關心的交往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學生通常也會主動耐心地傾聽教師的“興趣”(專業(yè)知識),通過有效的交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尋求新的知識。
4.根據社會人才市場的需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與方法,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專業(yè)知識。社會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尤其是科技日益進步的今天。教師若要使學生所獲取的知識的價值增高,就需要教師根據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導致的社會人才需求變化來不斷地調整其教學內容,并針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引導。因此,對專業(yè)知識內容的選擇與調整、知識結構的組織與安排、有效地教學傳遞方法的運用、合理的考核辦法的確立等就全部取決于教師的綜合能力水平了。教師應采用現代營銷導向教學模式(勞動力市場—學生—知識—學生—勞動力市場)來代替?zhèn)鹘y計劃經濟的教學模式(知識—學生—勞動力市場)。世界著名廣告大師大衛(wèi)·奧格威曾說過,他從不為自己太太都不愿意使用的洗衣粉做廣告,即使那可以使他賺很多的錢。那么,教師也應記住,千萬不要將自己都不知道有何用途的或無用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因為這會降低學生生存的時間效率。
(三)激發(fā)學生需求
當學生對所掌握的知識有著全面、深入的理解的時候,就會有一種應用的沖動。而將這種沖動適時地加以誘導,引入到實際生活問題的解決,那么就可能產生新的問題。而對新問題的思考與解決過程則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因此,當學生對本學科的知識有了興趣后,就應積極鼓勵學生將知識進行實際運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使學生在思考過程中不斷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進而提出更多、更新的有益需求。
滿足、引導與創(chuàng)造學生需求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對教師傳統教學模式提出了挑戰(zhàn)。也就是說,教師在向學生傳遞有關專業(yè)課教學的時候,不再是將自己已經準備好的內容灌輸進學生的大腦,而是在教學活動開始前就必須將本學科的知識盡可能全面、系統且熟練地掌握,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有效地組織專業(yè)教學,即將自己所擁有的“一桶水”中精心提煉過的部分裝入學生的“杯子”里,而不能將自己僅有的“一杯水”裝入學生的“杯子”里。因此如果教師自身知識儲備不足,那么就不適合采用本文所介紹的教學方法,因為這極有可能出現以下情況:一是教師盲目地遷就學生,滿足學生的一些不良的甚至是有害的需求。二是教學內容嚴重偏離專業(yè)內容。現代職業(yè)教育對教師提出許多新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多數教師不得不開發(fā)新課程。由于積累與準備不足等原因,這造成部分教師跨專業(yè)講授一些內容,如有些教師在現代企業(yè)管理概論課上講述的多是營銷案例知識與案例等。這種課堂教學并不能真正滿足學生的需求,這也是教師在滿足、引導與創(chuàng)造學生需求時應特別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