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和諧社會的視角看“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
薛建鵬
摘 要: 黨內民主是黨基于自身的性質、任務和宗旨,依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對黨的組織、體制和過程所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規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黨內政治生活,是民主政治的產物。實現民主是黨的歷史使命,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黨內民主是實現人民民主的先導,是實現黨內和諧的基礎。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積極發展黨內民主,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關鍵詞:黨內民主;黨的生命;和諧社會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已走過八十多個春秋。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轉變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轉變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黨時刻面臨著各種挑戰。能否保證我們黨長期執政并領導人民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而黨的建設狀況如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與否,則取決于黨內民主發展的程度。黨的十七大在十六大“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的論斷基礎上,進一步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必須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一、民主和黨內民主 (一)民主的涵義 “民主”一詞源于希臘文demokratia,它是由demos和kratia兩字合成的。是“人民”和“地區”的意思,也是“權力”和“統治”的意思。就其詞義來看,“民主”是指“人民的權力”或者“由人民直接通過分區選出的代表來治理、統治”。 列寧指出:“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制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1]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民主的經典定義。 (二)黨內民主的涵義 黨內民主的概念,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側面和意義去理解。有人從權力合理分配意義上去理解,有人從調動黨員積極性意義上去理解,也有人從維護黨員權利意義上去理解。但無論怎樣,對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似乎沒有異議。 關于黨內民主的涵義,有幾種典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黨內民主,就是指全體黨員有權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決定和處理黨內一切事務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原則。一種觀點認為,黨內民主是黨基于自身的性質、任務和宗旨,依據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對黨的組織、體制和過程所作出的民主的制度規定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黨內政治生活。一種觀點認為,黨內民主在根本上是指黨員一律平等地直接或間接地決定和處理黨內事務的根本制度。 黨內民主的核心是指黨內的民主制度,如黨代會制度、黨委會制度、選舉制度、決策制度、監督制度等等。此外,正如林尚立先生所指出的,黨內民主還包括形成黨內民主政治生活的民主原則、民主權利、民主作風等內容。像民主政治的主體是公民一樣,黨內民主的主體是黨員,它的最基本概念是全體黨員的意志決定黨的一切事務,黨的各級領導機關無非是黨員意志的代表者和執行者。 二、共產黨無論就其產生還是就其使命都與民主密不可分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曾經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共產黨本身就是民主政治的產物,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繼續發展民主,是我們黨一以貫之的歷史使命。 (一)共產黨是民主政治的產物 現代政黨和政黨制度,是19世紀前半葉,隨著代議制民主政治體制的發展,作為現代代議制政府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要素首先在英國、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起來的。同時,政黨也是現代國家民主制的重要內容。在資本主義社會,政黨是應選舉政治發展的需要而產生的,隨著階級對立和利益多元化的發展,政黨就成為動員和組織屬于一定階級、階層和社會參與政治的一種重要形式。資產階級政黨是這樣,無產階級政黨也不例外。恩格斯在談到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時指出:“資本主義現代大工業的發展,形成了產生現代階級對立的基礎……又是政黨形成的基礎,黨派斗爭的基礎。”[2] 無產階級政黨是在資本主義民主制的基礎上,工人運動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的產物。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的發展,客觀上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產生提供了便利條件。正如列寧所指出的:“資產階級的共和制、議會和普選制,所有這一切,從全世界社會發展來看,是一大進步。人類走到了資本主義,而只有資本主義,憑借城市的文化,才使被壓迫的無產階級有可能認清自己的地位,創立世界工人運動,造就出在全世界組織成政黨的千百萬工人,建立起自覺地領導群眾斗爭的社會主義政黨,沒有議會制度,沒有選舉制度,工人階級主就不會有這樣的發展。”[3] (二)實現充分民主是共產黨的歷史使命 社會主義民主是一種新型民主。共產黨作為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階級——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組織,其歷史使命是消滅壓迫和剝削,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消滅一切社會不平等,解放全人類,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爭得民主,實現最充分的民主,是實現這一歷史使命的題中應有之義。 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無論是民主革命還是社會主義革命,在一定意義上,都是為了爭得民主,實現民主,促進社會和諧。這就表明,共產黨人為之奮斗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與民主始終是不可分割地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列寧早就指出:“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4]毛澤東在我國民主革命勝利在望之際,回答黃炎培先生所擔心的共產黨能不能跳出歷史上屢屢出現的王朝興亡周期率時,意味深長地指出:“我們已經找到一條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建國后,中國共產黨又面臨著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歷史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代表我們黨深入而全面地總結歷史經驗,提出了“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科學論斷。黨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領導集體又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任務,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明更加充實完備。在十七大黨章中,我們黨在把“民主”與“富強”、“文明”并列的基礎上,又將“和諧”規定為黨的基本路線的四項目標之一。這些都表明,中國共產黨人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加鮮明地高舉著“民主”的旗幟,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為構建和諧社會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努力奮斗。 三、發展黨內民主是執政黨保持活力的前提和根本 一個黨要想長期執政,必須充滿活力,具有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江澤民在“七一”講話中所指出的:“八十年的實踐還啟示我們,必須始終自覺地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5]執政的中國共產黨面對經濟全球化和民主潮流的發展,肩負著構建和諧社會的歷史重任,自然也面臨著能否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挑戰。 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本,外因是是事物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黨的生機和活力不是來自外部力量,而是來自黨內,即全體黨員的積極性、主體性和創造性,其形成基礎是黨內民主。 民主是主體性的基礎。黨是黨員的政治組織,黨員是黨組織的主體。黨的領導作用發揮的大小,歸根結底還是要看黨員作用發揮的程度,只有確立了黨內民主,黨員才能在黨內擁有基本的民主權利;而只有發展和完善了黨內民主,黨員的民主權利才有更大的實踐空間。 民主是創造性的前提。鄧小平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6]因為,人只有在民主權利得到保障的條件下,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才能擺脫教條的束縛,實事求是,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進行創造性的思維和實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證明,解放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巨大動力,而每次解放思想都以強調認識論上的民主原則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