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鄧小平對于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思想的主要特征
符前進 付睿
: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 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 特征
論文摘要:鄧小平不僅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而且是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的實踐者。其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思想具有如下特征: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立足本國與放眼世界相結合;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把握實質與探索創新相結合;重視學習與不斷學習相結合。
中共十七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提高全黨思想政治水平”。[1]2010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則進一步提出了“建設學習型黨組織是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基礎工程”[2]的重要論斷。鄧小平就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發表了許多重要的講話,提出了許多頗有新意的見解,回顧總結鄧小平關于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思想,分析其主要特征,對于今天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一、學習內容: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相結合
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全黨,是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基本要求。鄧小平提出,我們黨首先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在1962年初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著重講了四個問題,其中第四個問題重點講述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毛澤東同志著作的重要性。他說,“這幾年的教訓是,我們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毛澤東思想,體會不夠。我們有許多錯誤是從這里來的。我們忙于事務,不注意學習,容易陷入庸俗的事務主義中去。不注意學習,忙于事務,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說要變質,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個危險的起點。我們還是要造成一個學習的空氣,學習理論的空氣,學習實際的空氣,這也是我們的一個黨風,我們黨的一個好的傳統作風。”[3]3161978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強調,理論學習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學習什么?根本的是要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要努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則同我國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4]153
面對十年動亂造成的大大落后于世界發展的嚴峻形勢,針對黨的干部隊伍不能適應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狀況,鄧小平提醒全黨不僅要高度重視理論學習,而且要特別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他強調,“當前大多數干部還要著重抓緊三個方面的學習:一個是學經濟學,一個是學科學技術,一個是學管理。學習好,才可能領導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4]153他還指出,“目前重要的問題并不是干部太多,而是不對路,懂得各行各業的專業的人太少。辦法就是學”,“要下苦功夫學。在哪一行的,不管年齡多大,必須力求使自己學會本行。學不會的或不愿學的,只能調整,沒有別的辦法,你耽誤事業嘛。今后的干部選擇,特別要重視專業知識”。[4]263-264
二、學習視野:立足本國與放眼世界相結合
鄧小平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經驗時指出,我們“既要善于學習國際的經驗,也要學習自己的經驗”。[3]264學習中國的經驗,除了縱的方面向歷史學習,還有從橫的方面向其他部門、其他地區學習。時刻立足本國的實際,“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5]3例如,解放初期,鄧小平就向省委同志提出建議,“最好去上海看一看,那里有些企業確實是艱苦奮斗出來的,搞得既經濟又實用,參觀后可以改變一下觀念,那里可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效法的寶貴經驗”。[5]266他認為,“我們既要接受成功的經驗,也要接受犯錯誤的教訓”[5]264,“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5]234-235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組織,要貫徹和體現世界眼光的視野。早在1957年,鄧小平就指出,“我們要繼續學習蘇聯,還要會學。學習蘇聯好的東西對我們用處很大,借鑒蘇聯錯誤的東西,對我們也有很大的益處”,“當然我們也要學習世界上一切先進的經驗,世界各國,包括美國在內,有先進的東西我們也要學”。[3]263-264改革開放后,他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學會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自己不懂就要向懂行的人學習,向外國的先進管理方法學習。不僅新引進的企業要按人家的先進方法去辦,原有企業的改造也要采用先進的方法”[4]150,“現在科學技術發展了,國際交流發展了,我們的經濟一定要在國際上有競爭力,要拿國際水平的尺度來衡量一下”[4]270。
三、學習方式:理論學習與專業實踐相結合
鄧小平認為,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一定要和實際相結合”。他反復強調,馬克思主義要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都要走自己的路,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而不能照搬照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既在書本上學習,更從實踐中學習,理論聯系實際。鄧小平特別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問題。他指出,“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這是毫無疑義的。但是,一定要和實際相結合,要分析研究實際情況,解決實際問題”[4]114,“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就是具體地分析具體情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如果不同實際情況相結合,就沒有生命力了。我們領導干部的責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級的指示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結合起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能當’收發室’,簡單地照抄照轉”[4]118。他認為,理論脫離實際、照抄照轉是我們學習的大敵,它已經使我黨和人民吃盡了苦頭。鄧小平要求全體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勇于實踐,在實踐中增長才干。他說:“我們現在所干的事業是一項新事業,馬克思沒有講過,我們的前人沒有做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干過,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學。我們只能在干中學,在實踐中摸索。”[5]258-259
四、學習要求:把握實質與探索創新相結合
善于把握實質是馬克思主義學習型黨組織建設必須具有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例如,鄧小平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等問題,善于把握社會主義的實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等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任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進一步深化。 富有創新精神是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必須具有的理論品質和政治勇氣。鄧小平總是善于把握時代脈搏,從新的實踐和條件中總結新經驗、提出新觀點、拓展新視野、開辟新道路。他諄諄告誡我們,“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4]143“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6]在學習型政黨建設思想中,鄧小平特別提到要注意防止兩種傾向,即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有時也表述為克服本本主義和保守主義。他認為,“在黨內和人民群眾中,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猛將”[4]143。總之,“在不斷出現的新問題面前,我們黨總是要學,我們共產黨人總是要學,我們中國人民總是要學。”[4]270
五、學習態度:重視學習與不斷學習相結合
在一個學習型政黨組織內,每一個黨員都應該把學習作為一種生存狀態、生活常識和工作常態。鄧小平呼吁,“希望黨中央作出切實可行的決定,使全黨的各級干部,首先是領導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4]147,“各級黨組織的任務,就是要認真加強對于廣大新黨員的教育”[7]。這表明我們黨開始注重建設長效性的學習機制和完善學習制度。
鄧小平在號召全國人民努力學習的同時,對黨員干部提出不斷學習的目標任務。他曾多次要求黨內的老干部、高級干部首先要努力學習,成為學習的模范。帶頭學習是領導干部自身加強修養的重要途徑。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要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首要的條件就是加強不斷加強自己的學習。從干部自身來講,只有加強學習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從干部的作用發揮來講,只有不斷加強學習,領導干部才能領導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鄧小平本人就是踐行“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理念的模范。廣安上學階段,奠定了鄧小平扎實的文化知識功底。歐洲留學階段,鄧小平比較系統地學習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者。在江西讀書階段,鄧小平進一步深化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鄧小平善于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在他所讀的書中,除了大量的馬克思、列寧、毛澤東著作外,還有不少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外國文學以及哲學時政等方面的書。
胡錦濤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永遠銘記,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人民開創的”[8]。其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思想具有永恒不變的歷史價值和光照千秋的繽紛異彩,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借鑒。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09-09-27(1).
[2]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推進學習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J].黨建, 2010,(3).
[3]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胡錦濤.在鄧小平誕辰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08-23(1).
[7]中央金融工委.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于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的重要論述[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38.
[8]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 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N].人民日報.2007-1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