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近年來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分析述要
李校利
論文摘要:鄧小平綜合運用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把握歷史發展趨向,提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制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等一系列的可持續發展理論,標志著鄧小平可持續發展觀的初步形成。這一思想不僅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為當代發展理論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新路,而且指導我國走上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 可持續發展觀 全面協調 環境保護
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系統、協調的發展觀。認真研究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有助于我們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生態文明的建設目標,這里就學術界的近期研究述要如下。
關于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時代內涵和現實來源
研究鄧小平可持續發展理論,首要的問題是如何概括其涵義和內容。對于這個問題,論者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和理論概括:有人認為,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主要內容體現在:
第一,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即適應國情的原則、綜合協調原則和擴大對外開放促進發展的原則。第二,創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新思維,提出高度重視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正確認識和處理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讓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帶動后發展的地區,通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第三,提出經濟“臺階式”增長規律,力求國民經濟臺階式發展。第四,必須走生態環境持續發展之路,把經濟建設與人口控制、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結合起來,統籌安排,綜合協調。
另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表現為五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有序分層次的系統改革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科技和教育是實現中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兩個文明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良性運行;塑造高素質的人是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三步走”戰略是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的集中體現。
也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豐富內涵包括:注重速度和效益統一的經濟持續發展觀。經濟增長必須既講求經濟效益,又追求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既關注當代人的利益,又不損害子孫后代的利益;保護環境和資源的生態持續發展觀。必須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的發展同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相協調,實現人口、經濟、資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全面協調的社會持續發展觀。社會發展不僅是經濟的發展,必須追求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科技、教育、經濟相互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
關于來源問題,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來源于馬克思關于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經濟和社會協調進步的社會發展觀,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歷史條件下,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為出發點,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是人類基于對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反思而得出的新的發展觀。世界上150多個國家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經濟的中心,并制定了具體的行動措施。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編制出本國21世紀議程行動方案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觀正是建立在對世界發展主題的這種高層次的把握上。鄧小平可持續發展觀是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著眼于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的宏圖大業而產生的。
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鄧小平關于可持續發展的論述,作為一種發展觀,它著眼于人類永遠的利益和自然界持久發展,深刻揭示了經濟建設要與社會發展、與全球生態環境秩序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意義。作為一種發展戰略,它將指導新世紀的中國現代化建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作為一種發展思想,它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的奮斗目標,使經濟、社會、生態相互促進,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未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指南和政治綱領。
鄧小平從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戰略出發,以馬克思主義者的雄才大略,縱覽當代世界和平與發展的趨勢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明確提出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為我們正確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關系,推動經濟建設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完整的科學系統,鄧小平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涉及形而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戰略任務、本質內涵、宗旨和原則,形而中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步驟、戰略重點、根本途徑和社會條件,還包括形而下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因素、保障措施和運行機制等實際操作層面的問題。
另外,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著眼于人類的長遠利益,深刻揭示了經濟發展要與社會發展、生態環境秩序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意義,強調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要協調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有學者認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是鄧小平對當代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考。
世紀之交的中國在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工作的同時,需要注意其他各方面的協調發展。這一戰略思考應該包括兩個基本方向:一個方向是經濟的發展要考慮與文化、政治等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相結合;另一個方向是當下的發展必須考慮未來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 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屬性和主要特征
對于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本屬性,人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歸納。有人認為,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為邏輯原點,堅持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是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中國特色,戰略性、協調性、持續性、全面性、公平性、系統性是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主要理論特征。另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可持續發展思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大發展觀,其根本特點高瞻遠矚的戰略性,情真意切的民本性,全面協調的持續性以及發展性。還有學者認為,鄧小平可持續發展理論有以下幾個特征,即實踐性、時代性、創造性和開放性。
從西方邊緣競爭理論看鄧小平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有學者認為,邊緣競爭理論的特色與鄧小平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特征相吻合,鄧小平的社會主義經濟戰略是具有中國特色的邊緣競爭戰略。邊緣競爭戰略是一種不確定和不可控的戰略,它甚至還常常是低效率的戰略,但是在變革的市場環境下它卻是一種有效的戰略。它突出的特征是不確定性、低效率性、前瞻性、連續性和多樣性,而鄧小平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也具有這些特征。鄧小平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理論寓意著不確定性的思想,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應對客觀世界的不可控性,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反映出鄧小平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連續性,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表明了鄧小平的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的復合多樣性。
有學者指出,鄧小平同志關于培育“四有”新人的思想,立足現實,放眼未來,突出重點,通貫全局,深刻體現了他對當代中國社會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真諦的深入揭示和諳熟把握,對于進一步拓展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理論,作出了杰出貢獻,具有綱領性的指導意義。以人為本,培育“四有”新人是鄧小平文明觀的主體特征,它為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找到了根本動力和最終歸宿。
從論述問題的獨特視角看,關于鄧小平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特征,可以歸納為“四個高度”:一是站在全人類的高度認識發展問題,二是以全方位的高度認識發展問題,三是從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高度來考察發展問題,四是從政治的高度來認識發展問題。十分重視政治環境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不僅反映他作為一名政治家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極強的原則性,而且也反映出他對可持續發展基礎的獨到見解。有人從思想方法角度分析鄧小平可持續發展觀的特點,主要體現為:堅持科學的實踐觀,摒棄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本質觀,克服發展中的片面性;堅持辯證的聯系觀,防止孤立的發展觀。
鄧小平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理論創新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江澤民在堅持鄧小平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基礎上,根據中國的國情和時代的特點,繼承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實現了對鄧小平經濟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理論創新:在社會發展的主題目標確定上,把發展提升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使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同共產黨執政的目標相一致,深化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本任務的認識;在社會發展的目標體系上,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概念,使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三位一體”聯系得更加緊密,豐富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涵;在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上,明確提出人的全面發展的觀點,使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與人的全面發展目標相統一,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在社會發展的動力上,提出以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為重點,進一步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源泉;在社會發展的模式和途徑上,提出“跨越式”的發展模式,提升了信息化對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的重大推動作用。
在跨世紀的征途中,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跨越式的發展戰略。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的超常發展;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這是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正確估計國內外形勢作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決策。我們必須以鄧小平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努力探索一條能使我國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協調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