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鄧小平與毛澤東的革命情懷
郭培坤
【論文摘要】鄧小平與毛澤東,兩人是名震中外的“世紀偉人”。一面鮮艷的黨旗下,挺立著這兩位對國家、對民族貢獻了畢生心血,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千古功臣。無疑,歷史孕育了偉人,而偉人也改變了歷史。歷史證明,鄧小平是毛澤東之后最出色、最英明的共和國的引路人。一路走來,兩位偉人之間,有過珠聯璧合的絕美結合,也有過針尖對麥芒的殘酷歲月。其中的革命情懷,值得我們去分析,去探討。
【論文關鍵詞】鄧小平 毛澤東 革命情懷
有人說:中國近代史上的三大偉人中,孫中山使中國醒過來,毛澤東使中國站起來,鄧小平使中國富起來。的確,談及鄧小平,就不得不談到毛澤東,毛澤東是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當之無愧為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
談及鄧小平的政治生涯,都知道它充滿了坎坷,也充滿了傳奇。因為他一生三次被打倒,但是,鄧小平卻成功的實現了三蹴三起的奇跡,而且一次比一次輝煌。西方媒體稱鄧小平是一個“永遠打不倒的東方小個子”!鄧小平曾經風趣的對一位美國影視明星說:如果對政治上東山再起的人設立奧林匹克獎的話,他也是有資格拿到金牌的。仔細分析,鄧小平三次被打倒,其實都和毛澤東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
鄧、毛初識,鄧為“毛派”頭子
“鄧(小平)、毛(澤覃)、謝(唯俊)、古(柏)”事件:當時,以王明為首的“左”傾錯誤路線橫行。鄧小平在思想上、政治上對毛澤東是十分敬佩的。他不僅在實際工作中自覺地堅持毛澤東的正確方針政策,抵制“左”傾錯誤,而且在毛澤東受到“左”傾路線錯誤打擊和排擠的情況下,鄧小平也毫不畏懼,勇敢地站在毛澤東的一邊。反“江西羅明路線”在江西展開后,對鄧小平等人進行了“殘酷斗爭,無情打擊”,將其關在一間陰暗潮濕的矮房子里隔離審查。這是鄧小平受到錯誤路線的第一次打擊,也是他政治生涯的第一次挫折。面對“左”傾路線的催殘,精神和肉體的折磨,鄧小平以共產黨應有的品質,堅持真理,使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堅強。
鄧、毛結合,一副一正
1935年的遵義會議,重新確立了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恢復了對軍隊的領導和指揮權,也使追隨毛澤東正確路線受到打擊的鄧小平得以解放,給他的政治生涯帶來了轉機。新中國成立的前夕,在1949年9月下旬,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鄧小平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隨著新中國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員會主席,鄧小平為軍委委員。
由于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歷史太短,更由于毛澤東在內的中央和地方領導人在勝利前滋長驕傲自滿情緒,爆發了“大躍進”運動。在1959年八屆七中全會上,毛澤東強調了權力要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和書記處,并且提出自己親自掛帥,讓鄧小平當副帥。由此可以看出,毛澤東對鄧小平的器重和關愛。
作為黨中央的主席,毛澤東是掌舵人,是黨內最高決策者;作為總書記,鄧小平協助毛澤東與其他中央副主席工作,他是把毛澤東與中央的政策變成實踐的總指揮者。做了新中國十年的總書記,取得了許多的成就,但這也是鄧小平人生中最忙的十年。
鄧、毛分裂,保鄧黨籍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的一線中央負責人,與林彪、江青等為首的“文革”反動勢力之間針鋒相對。由于此時劉少奇、鄧小平同毛澤東對待“包產到戶”的意見分歧已經很深了,而73歲的毛澤東此時錯誤的認為“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故將劉少奇批判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頭號當權派”,鄧小平為“第二號最大的走資派”。晚年的毛澤東,思想已經開始發生了變化,開始懷疑一切,其實他的骨子里就是一個自私封閉的農民,封建專制的思想根深蒂固,害怕有任何人篡奪自己打擊打下的江山,捍衛自己在中央的絕對領導地位。這樣導致江青等人更加的肆無忌憚,叫囂要撤銷劉少奇和鄧小平黨內外的一切職務,并永遠開除黨籍。也許是毛澤東念及舊情,尤其是1933年的“鄧、毛、謝、古”事件,從而保留了鄧小平的黨籍。
鄧、毛共是,鄧再出山
“落潮總有漲潮時”,鄧小平在“文革”流放的這段時間里,一邊勞動,一邊讀書,一邊思考,一邊鍛煉身體。在“低潮”中,他積蓄力量,等待著新的歷史機遇的到來。
隨著林彪叛逃事件的發生,讓毛澤東心力交瘁,同時也讓他在個人崇拜的問題上稍些清醒。古人云:“家貧思賢妻,國難思良將。”面臨國家危難,毛澤東大病一場后,在巨痛中思考,究竟誰來擔綱治國?74歲高齡的周恩來已確診“患有不治之癥”,“四人幫”難以擔當治國大任。應國內形勢的要求,加之周恩來等革命老輩的力薦,他開始考慮重用鄧小平。因為他說鄧小平是人民內部矛盾,應與劉少奇加以區別:(一)他在中央蘇區是挨整的,是所謂的毛派頭子;(二)他沒有歷史問題,既沒有投降過敵人;(三)他協助劉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戰功;(四)率代表團到莫斯科談判,沒有屈服于蘇修。這樣,1973年,鄧小平自打倒后第一次在人民大會堂公開亮相,毛澤東送給鄧小平兩句話:柔中寓剛,綿里藏針。就這樣,鄧小平不但恢復了以前的工作,還開始進入了軍層的領導。
鄧、毛分道,毛揮淚斬鄧
鄧小平第二次復出后,大刀闊斧的進行了整頓,全面的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左”傾錯誤。但畢竟,“文化大革命”是毛澤東親自發動并領導的,他怎么能容忍別人對自己的成果進行全盤否定呢! 分析鄧小平復出后,工作不到三年的時間,又被毛澤東“打倒”,就其中的緣由而言,毛澤東自認為起用鄧小平,應該說是“仁至義盡”了。他既真心地賞識鄧小平的才干和品格,又惱恨鄧小平對“文革”的態度(鄧小平是全面否定“文革”的)。他對鄧小平一再留情(希望他能對“文革”三七開,即三分錯誤,七分成績。)希望鄧小平能夠就此妥協,順從了他這一個最后的心愿。然而,令毛澤東悲哀的恰恰卻是鄧小平具有和毛澤東一樣的性格,也是一個在原則問題上決定不會讓步的人。鄧小平這種完全不讓步的態度,再次惹怒了毛澤東,最終使得他下令“批鄧,反擊右傾翻案”。在1975年,以江青為首的“四人幫”開始了對鄧小平為靶子的一場否定全面整頓,“保衛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果實為主要內容的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在全國打響。由于“四人幫”的誣陷,讓毛澤東再次做了錯誤的決定:一、首都;二、天安門;三、燒、打。這三件事,性質變了。同樣的,他再次開除了鄧小平的一切職務,但還是保留了黨籍。下令,將鄧小平趕出去!因而,鄧小平第三次被打倒,但這次打倒,毛澤東再也沒有起用鄧小平,直至他的去世。
巨星隕落,鄧昭雪見天日
1976年9月,偉大領袖毛澤東逝世。老一輩革命家門一舉粉碎了“四人幫”,同時也宣告了在中國肆虐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的終結。應國內形式之要求,鄧小平再次站起。1977年的十屆三中全會,恢復了鄧小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第一副總理,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職務。隨著在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
鄧眼中的毛,毛眼中的鄧
在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后不久,接受意大利女記者法拉奇采訪時對毛澤東的評價:拿他的功和過來說,錯誤畢竟是第二位的,他為中國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殺的。從我們中國人民的感情來說,我們永遠把他作為我們黨和國家的締造者來紀念,天安門上的毛主席像,永遠要保留下去!
鄧小平一生經歷曲折、坎坷,尤其是他政治經歷中的“三起三落”,更是飽經磨難。然而,不管是碰到多大困難,受到多大挫折,或者,取得了多大的勝利成績,得到了多高的榮譽、職位,鄧小平都能沉穩處事,鎮定自若,榮辱不驚,以一顆平常心對待自己所處的逆境或順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毛澤東贈給鄧小平的這八個字是十分貼切的。事實表明,鄧小平無論辦什么事情,處理什么問題,受到什么待遇,他都不心血來潮,不感情用事。他歷來認為,感情不能代替政策,沖動不能代替原則。感情用事于事無補,魯莽沖動只能把事情越辦越糟。所以,鄧小平無論遇到什么打擊,碰到什么場景,他都能處之泰然,沉著、冷靜,從容應對,不說自己不該說的話,不做那些不該做的事。
在鄧小平的個性世界里還有一種鮮活的內容,那就是他的實實在在的務實性格。“總設計師”,他所面對的是要重依據,重實證,重實際的操作,重實際的效果,來不得半點馬虎潦草。可以說,在鄧小平一生活動中,他總是尊重實踐,實事求是,從早年到晚年,一以貫之,這對鄧小平來說,已經不只是一種工作的作風,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性格。我們從鄧小平一生的經歷,特別是從三中全會后他帶領全黨和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鄧小平思想中最核心、最本質、或者說他靈魂深處最寶貴的東西就是實實在在,實事求是。他是一個特別強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理一定要和本國建設實際相結合的人。而步入晚年的毛澤東,在對待個人崇拜問題上,在對待黨內關于從指導思想上糾“左”的問題上,他在思想認識上產生過矛盾。因而導致他在晚年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鄧小平與毛澤東從相識,到器重,對毛澤東來說,是慧眼識英才,而對鄧小平來說,則是時勢造英雄。鄧小平對毛澤東的態度:敬重,但不迎合。敬重,是真誠的;不迎合,是堅定的。歷史成就了他們,他們也造就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