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價值選擇
盧岳華
[摘要]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以社會主義制度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為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要突出七大價值選擇。
[關鍵詞]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價值選擇;建設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在借鑒人類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與和諧社會要求相吻合的現代文化。和諧文化建設要突出以下價值追求:
1.把握方向性、目標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一種價值理性,融行為規范、行為選擇和行為評價于一體,它表達、設定了一定的社會價值取向和理想目標,規定社會發展目標,把握社會發展方向。在社會轉型、體制轉軌的時期,扭轉社會成員某種程度的心理浮躁、信仰缺失、信念動搖、行為失范的態勢,拋棄不合時宜的觀念和做法,改變單調的、概念化的、說教式的弊病,迫切需要發揮和諧文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以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的功能;迫切需要發揮正確思想輿論的導向作用,增強其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競爭力,唱響主旋律,弘揚正氣,疏通民意,化解負面情緒、凝聚人心。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這種一致性的價值追求引領社會思潮,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指引人民前進的方向,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繁榮。
2.突出主導性、主體性。黨是和諧藍圖的規劃者、設計者,是建設和諧文化的主導者。和諧文化建設的主導作用體現在黨對先進意識形態、核心價值體系的宏觀把握和創新統領,同時在黨內營造意志統一、民主集中、平等公正、團結友好、關系融洽、生機勃勃、奮發向上的和諧局面,發揮黨內和諧的示范、導向功能。廣大人民群眾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必須發揮其主體作用。要引導人們樹立和諧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用和諧文化培育人、塑造人,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使和諧理念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價值取向,從而營造和諧的社會氛圍和社會環境。和諧理念、和諧觀念不會自然而然地生成,需要執政的黨和政府借助各種有效載體,整合現代媒體、媒介資源,以各種形式和途徑進行有效的宣傳,內化為人民群眾和各級領導干部的自覺意識,落實在工作、社會生活點點滴滴的細節中,體現在實際行動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培育新的和諧生長點和增長點。黨和政府與其他各種組織、人民群眾要形成和諧的良性互動,建立長效機制,共同繁榮和諧文化。
3.凸顯時代性、開放性、民族性。現代和諧文化的建設應有開放的世界眼光,積極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融匯百家、兼收博取,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和諧文化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進一步展示、豐富和壯大自己。同時,和諧文化來源和根植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是維系民族團結、形成民族親和力和凝聚力的思想基礎,是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精神紐帶,要進一步挖掘和發揚這一特性。
4.注重多樣性、包容性。和諧文化是一種多元統一、兼容共生、協調有序、充滿活力和大眾共享的文化。文化多樣性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如同生物多樣性確保生態平衡一樣,是必不可少的。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堅持和而不同、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和諧共生的原則,既要堅持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思想文化,又要承認差異性,尊重個性、包容多樣;更需要把握好基礎性和廣泛性,使不同群體、不同信仰、不同價值追求的人能夠普遍認同。從全球層面來看,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在和諧文化指導下建設和諧世界,創造持久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需要與世界各國合作發展、共同繁榮,實現國內社會與國際社會的良性互動。因此需要更多地倡導民族精神、國家意識、開放意識、寬容意識、社會認同,倡導明禮誠信、互助協作、謙和友愛的社會意識。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發揮其科學發展的導向作用;支持健康有益文化,促進全體社會成員的身心健康;引導大眾文化、寬容通俗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要努力改造落后文化,自覺抵制媚俗、低俗、庸俗文化,堅決反對腐朽文化,以凈化和諧文化發展的文化生態。
5.著眼長期性、艱巨性。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思維定式和陳舊管理方式帶來的歷史惰性,在無形中制約著和諧文化的建設。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和諧的價值取向,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用和諧的思想方法來思考問題、解決矛盾,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建立健全各種制度以及法律規范、行為準則以約束各種社會非和諧行為,更需要我們反復探索。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包括建設和諧文化,既不能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也不能盲目樂觀,必須自覺按規律辦事,腳踏實地,著眼長遠,量力而行,盡力而為,有序推進。
6.貫徹創新原則。文化是一種創新的存在,創新也應該成為和諧文化豐富和發展的常態。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重要手段、神圣使命和社會責任。創新不是照抄照搬、盲目移植,也非標新立異、嘩眾取寵,更不是為了提高“賣點”,借發展文化產業之名,行追求所謂的“眼球經濟”之實,為低俗、庸俗之風蔓延推波助瀾。決不能借口創新,假借全球化、一體化之名而囫圇吞棗、“食洋不化”,把主陣地、主熔爐和主旋律拱手相讓;更不能“食古不化”,讓封建遺毒“借尸還魂”,用文化垃圾腐蝕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靈魂。文化創新只有立足于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根植于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換言之,文化創新的主導是黨和政府,包括肩負社會責任的輿論媒體,建設和諧文化的主體永遠是廣大人民群眾,脫離人民群眾的所謂創新只能是失去生命力的盲動。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同時發揮知識分子的特殊作用,不斷創造出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添磚加瓦,夯實基礎。
7.立足以人為本。和諧文化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理論、觀念形態的文化。和諧文化能夠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維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協調不同社會階層、不同利益群體的關系,實現社會力量和社會資源的整合,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諧文化內在地蘊涵著人性、人道、人文、人本等價值取向,要用和諧統領各種制度設計和體制機制的健全完善,把人性、人道、人本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各種領域。和諧文化也是先進的法律文化。要把維護安全、秩序、正義、公平、自由,保護基本人權作為核心理念和目標追求,為構建和諧社會保駕護航。和諧文化又是一種優秀的道德文化。通過強調道德灌輸、教育、修養,規范行為、完善人格,形成誠信友愛、融洽和睦的人際關系和崇尚和諧、維護和諧的社會風尚與秩序,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諧文化還是一種真正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先進管理文化。要實施人本管理,凸顯人文關懷,鼓舞和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助推全社會創造能量充分釋放,激勵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確保和諧創業活動蓬勃開展。
總之,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黨和政府一切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的邏輯起點和邏輯歸屬,是貫穿和諧文化建設全過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和諧文化建設永葆生機和活力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