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從社會主義本質論到社會主義和諧論: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具體化
張愛武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這既是一個新的判斷,也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深化和具體化。應該如何認識和理解這一新的判斷的基本內涵?如何認識和理解這一新的判斷對社會主義認識發展的意義?如何認識和理解社會主義本質論與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論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必須在學習和領會這一新判斷中得到正確的解答。本文擬談幾點看法。
社會主義本質論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發展
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事物的內部聯系,是事物內部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方面,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該事物區別于他事物以及該事物存在和發展的依據。本質與現象相對,組成辯證法的一對范疇。所謂本質屬性,即本質的屬性,偏重于強調屬性的規定性,是本質在一定關系中的表現,是本質的特性、狀態、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以本質為存在依據,實質上屬于現象的范疇。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不能抹煞本質和本質屬性的區別,也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只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不揭示事物的本質,只是對事物表象的認識;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后,不能完整地認識事物的本質屬性,也將使本質抽象化。
現實社會主義在建設過程中都遇到過嚴重的挫折,走過很大的彎路。究其原因,鄧小平指出這是因為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鄧小平指出:“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我們馬克思主義者過去鬧革命,就是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崇高理想而奮斗。現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但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江澤民也指出:“總結歷史經驗,我們可以看到,堅持社會主義,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基本的理論問題。我國社會主義在改革開放前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歸根到底就在于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改革開放以來在前進中遇到的一些猶疑和困惑,歸根到底也在于對這個問題沒有完全搞清楚。”以上引文中,鄧小平主要強調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但他首先明確指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堅持。因此,實際上鄧小平認為要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而要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最根本的就是要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對此,鄧小平曾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是一個很好的名詞,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確理解,不能采取正確的政策,那就體現不出社會主義的本質。”因此,根據鄧小平的觀點,要深化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要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認清社會主義本質。而社會主義制度是社會主義本質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關系體系,屬于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范疇。因此,鄧小平從提出搞清楚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一步提出了如何搞清楚社會主義制度與社會主義本質的關系,也就是搞清楚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和社會主義本質的關系,并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即本質屬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本質論斷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重大發展,其重大意義主要在于:(1)使人們看清了社會主義存在和發展的依據。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斷使我們認識到社會主義存在和發展的依據就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否則社會主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下去。(2)從根本上破除了脫離生產力來抽象談論社會主義的種種錯誤觀念,為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提供了理論根據。(3)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與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分配方式指明了明確的方向。因為只有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體,才能發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4)突破了把計劃經濟當作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傳統觀念,從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場經濟當作資本主義本質特征的思想束縛,使我們明確了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
社會主義和諧論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具體化
人類社會是以共同的物質生活為基礎而相互聯系的人類生活共同體,并以建立在一定生產力水平基礎上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為特征劃分為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不同的社會形態。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認為,任何一種社會形態又被劃分為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這些結構的組成部分是一個社會形態的本質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性、狀態、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即該社會形態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本質屬性。這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推動該社會形態的發展。
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性的認識,主要根據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描繪,包括建立全社會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屬性、以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的政治屬性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屬性。而社會主義本質屬性作為社會主義本質的表面特征,在不同發展階段其表現程度是不盡相同的。正因為這樣,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社會主義認識的不斷深化,確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方面的本質屬性是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方面的本質屬性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統一,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方面的本質屬性是堅持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意識形態,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中共十六大開始突破關于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傳統內容,十六大報告不僅從經濟、政治、文化方面,還從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角度,提出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在闡述加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時,提出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突出強調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以及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在闡述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時指出,我黨要“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社會和諧、人民幸福”。在原來主要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首次直接提出了社會和諧的新概念。在不斷進行理 論創新的引領下,2005年初,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從而把和諧社會作為與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并列的范疇。2006年在慶祝建黨85周年大會上胡錦濤對此進一步強調指出:“要緊密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篇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這一論斷是對社會主義認識的具體化和重大發展。
社會這一范疇有廣義和狹義兩層含義。廣義上的社會,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內容。狹義上的社會,與經濟、政治、文化并列,特指社會關系、社會環境、社會管理等方面的狀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包含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主要由文明的社會關系構成的社會文明在內的全面發展的社會。因此,無論從廣義上還是狹義上講和諧社會,都屬于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把社會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大意義在于:(1)是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認識的豐富和發展。長期以來,人們相對固定地從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方面認識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已經形成了比較統一的基本觀念和理論。但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對其固有內容的全面認識仍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發展。把社會和諧確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使人們認識到了社會主義在社會發展方面的特征,從而深化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認識。(2)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具體化。社會主義本質是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內部聯系,其內在的規定性通過基本屬性表現出來。因此,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認識越全面、徹底,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理解就越深刻、具體。把社會和諧確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使人們認識到社會主義本質在社會發展方面的內在規定性,使人們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進一步具體化。(3)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目標方面的具體化。科學發展觀要促進經濟、社會和人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根本目的和宗旨就是要使社會主義真正體現社會和諧的內在屬性,使社會主義在社會發展方面體現出區別于前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從而充分顯示社會主義優越性。(4)賦予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更豐富的內容。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都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階段性目標。這些階段性目標實際上就是圍繞著社會主義本質而確立的。這些階段性目標的實現使社會主義本質越來越體現出來。因此,把社會和諧確立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就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都要體現社會和諧這一本質屬性,不斷展示社會主義本質在社會發展方面的內在要求。
和諧社會只能是社會主義社會
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個人如想研究科學問題,首先要在利用著作的時候學會按照作者寫的原樣去閱讀這些著作。首先要在閱讀時,不要把著作中原來沒有的東西塞進去。”這一觀點中應該還包含著以下涵義,即不應該把著作中已有的東西給掩蓋,不能只理解著作的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涵義。因此,關于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論斷還應該從馬克思主義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涵義中進行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第一,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中包含著社會主義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結論。矛盾規律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等各個領域的各種運動形態中存在的根本規律。對抗性矛盾是指矛盾雙方處于斗爭狀態中,只有運用對抗性方法才能解決。非對抗性矛盾是指矛盾雙方處于彼此相容的狀態中,只有運用非對抗性的方法才能解決。事物的矛盾只有屬于非對抗性矛盾,其運動和發展才可能達到和諧狀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人類社會的兩對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決定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的性質。因此,社會基本矛盾的性質是判斷一個社會是否具有社會和諧本質屬性的決定性因素。如果離開對社會基本矛盾的分析,單純從經濟發展或社會穩定等方面進行理解,就容易產生經濟決定論、社會穩定決定論、文化決定論等,就會把只要不是存在經濟停滯、倒退而是一時的經濟發展或繁榮;把只要不是處于社會戰亂、動蕩而是社會相對穩定;把只要不是把實行侵略擴張作為指導思想而是把比如中國古代社會就提出的和文化與仁、義、禮、智、信的道德觀念等作為認定社會和諧的標準和尺度,就會得出不管什么社會形態都可能是和諧社會,而這卻是違背唯物史觀和脫離社會現實的錯誤結論。
人類經歷的漫長的原始社會不可能是和諧社會。在這一社會形態下,由于生產工具十分簡陋,生產手段十分落后,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人們不能以個人的力量為生存而斗爭。人們只有攜手合作,才能戰勝惡劣的自然條件以自存。由此產生了集體勞動和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公有制的必然性。但這只是人類為生存而存在的一種自然關系,談不上什么豐富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指出:“這種原始類型的合作生產或集體生產顯然是單個人的力量太小的結果,而不是生產資料公有化的結果。”與此同時,盡管自然成長起來的原始民主制度,如恩格斯所言絲毫沒有今日這樣臃腫復雜的管理機關。一切問題,都由當事人自己解決,在大多數情況下,歷來的習俗就把一切調整好了。但是,這種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情況下形成的淳樸的美妙的氏族制度,并不能適應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最終只能以自身的解體成為打破生產力發展障礙的手段。 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都不可能是和諧社會。這些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在不斷提高,經濟在不斷發展,甚至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曾有過社會相對穩定、繁榮的歷史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是促進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當下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物質豐富,人均收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西方自由主義論者甚至根據當代資本主義的這種發展,認為建立在其經濟發展基礎上的經濟政治的自由主義將會取得最終勝利,是人類思想演進的終結,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也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后、最理想的形態,而不再有新的形態超越它。這一結論毫無疑問是錯誤的。這些建立在剝削制度之上的社會形態,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存在對抗性的矛盾,在人們的社會關系中表現為階級對立的關系,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存在著統治與被統治、奴役與被奴役、剝削與被剝削、壓迫與被壓迫,這些對抗性矛盾決定了這些社會不可能是和諧社會。馬克思恩格斯還著重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這些關系及其導致的三大拜物教即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物對人的統治。商品、貨幣、資本都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都是人的勞動的產物,但在資本主義社會卻變成了主體不能駕馭卻反過來又統治人的力量。這種物質成果與主體價值的背離說明人類社會只有超越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才能實現社會主體價值,使人類得到徹底解放。還應該看到,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和世界范圍內的兩極分化都與資本主義制度有著內在的關聯。作為資本主義孕育過程的資本原始積累及其全球擴張導致其國家內部和世界兩極分化開始產生,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的確立、發展和全球擴張進一步加深和擴大了本國和世界兩極分化并成為本國和世界兩極分化的根源。這些現象不僅與和諧社會是格格不入的,還決定了只有建立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徹底消除這些現象。
第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包含著社會主義是和諧社會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沒有用和諧這一概念直接描繪社會主義社會形態的特征,長期以來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也沒有能從和諧的角度認識社會主義。但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卻蘊涵著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是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經典的表述是:“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894年1月恩格斯被請求為日內瓦出版的周刊《新紀元》題詞,用簡短的字句來表述未來的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就摘錄了這段話,并指出除此再也找不出合適的了。因此,這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關于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核心思想。這一內涵豐富的命題,正確地解決了人類社會發展中所包含的最基本的四重關系(矛盾)。即:第一,個人與共同體的關系。共產主義“真正的共同體”消除了建立在階級社會基礎上“虛假的共同體”的異化,個人成為真正的自由人,個人與共同體之間真正成為人與自由人的聯合體的關系。第二,個人與個人之間從一部分人的發展以犧牲另一部分人的發展為條件的競爭狀態轉變為平等、互助、合作關系。第三,每個人與一切人之間真正達到以每個人的發展作為前提與一切人的發展作為結果之間的關系。第四,一國之內的每個人同全世界范圍內的每個人之間真正達到一國之內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與全世界范圍內的每個人自由發展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這一命題還包含著正確解決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矛盾)的內涵。馬克思指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只有共產主義是“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間矛盾的真正解決”。這些關系是社會主義社會非對抗性社會基本矛盾的體現。正因為以上這些關系(矛盾)的真正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必然也應該是和諧社會。由此看來,社會和諧與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本質屬性才相匹配,而與前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是格格不入的。
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但是,我國現在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社會主義基本矛盾基礎上產生的人民內部矛盾盡管是人民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但有時還可能表現得比較激烈,有些解決起來還比較棘手。同時,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在特殊情況下才可能表現出來的帶有對抗性質的敵我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有針對性地著力解決、防范這些矛盾,不斷開拓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和實踐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