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問題的若干思考
王銳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我們還必須高度重視先進文化建設問題,這是從文化的作用、目前農村先進文化發展的滯后現狀得出的必然結論。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應該體現“社會主義”和“新”的特色。要運用各種活動、傳統藝術形式、各種宣傳物及大眾傳媒形式將先進的文化內容在農村廣泛地傳播出來,以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培養無數先進的新農民。新農村先進文化的建成有賴于一定的經濟基礎和政治保障,這項事業任重而道遠。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文化
自從2005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口號以來,各界人士圍繞這一話題的討論一直非常熱烈。人們從各個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而從文化重建的角度來談建設新農村問題的人也越來越多,說明在廣大農村地區建設先進文化的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擬就該問題作更進一步的探討,希望能對建設新農村有所裨益。
一、先進文化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是個經濟問題,即它是為解決“三農問題”而提出的一個戰略構想,同時也因為我們當前面對的廣大農村地區都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貧窮,因此胡錦濤講:生產發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中心問題。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它需要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方面去加以構建,忽略任何一方面,這項工程就難以真正地建立起來。近些年來我國之所以出現了嚴重的“三農”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長期忽略了在廣大農村地區推行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路線,相反卻采取了片面的經濟中心主義發展模式。片面的發展觀導致在我國的絕大部分農村地區不但經濟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而且各種社會問題也層出不窮。
實踐告訴我們:新農村建設不重視文化建設是不行的。文化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脈絡和凝聚力來源,失去文化支撐的民族是“無所適從”的民族,而失去先進文化導向的農村也必然是一盤散沙的、喪失前進動力的沒有希望的蠻荒地帶,更談不上什么“新農村”。當前廣大農村地區的文化現狀是令人憂心的:一是文化設施落后且缺乏:很多地方(從鄉到村)沒有文化站、圖書室、電影院、運動場;二是文化人才流失:廣大農民所熟知的很多文化人才已經不能為他們的文化享受服務了,這些人要么年老體衰或者已經過世,要么外出打工掙錢糊口去了,以至于像廟會、社戲這些文化活動無法開展下去;三是文化形式單一:很多地方的農民在閑暇時只能靠打麻將、看電視來消磨時光;四是文化內容不健康,充斥大量封建的、墮落的舊文化:封建家族文化興起、城市里的墮落文化如賣淫嫖娼、黃色錄像、賭博、脫衣舞向農村地區蔓延,污染了農村的社會風氣。由于大量傳統價值觀不復存在了,農村以前常見的那種勤勞善良、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現象不多見了,而賭博、打架斗毆、偷雞摸狗、不敬老不愛幼的現象多了。這樣的農村,人心是渙散的,風氣是敗壞的,發展是沒有方向的,前景是暗淡的。這種狀況不盡快改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就無法建設起來。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是農民,而農民的文化素質將是決定新農村能否建立起來的重要因素之一。這個結論并不是唯心主義的,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這一現象:幾十年來,實行同樣政策而且自然條件也相似的一些農村地區,為什么有的村莊能夠率先解決“三農”問題而實現共同富裕和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另一些村莊卻深陷“三農”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呢?造成這種巨大差別的原因只能歸結于文化,或觀念的不同所導致的不同行為取向,以及農民自身素質不同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差距。
我們認為:解決農民自身素質問題的合理途徑就是創新農村文化,用先進的思想文化武裝農民的頭腦,從而使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發揮主力軍作用。這些先進的文化一旦在廣大農村地區建立起來,則舊式農民將變成新型農民。其自身所蘊涵的巨大人力資源潛力將釋放出來。從而推動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前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吉炳軒說過。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民知識化進程,不斷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造就具有較高素質、較高技能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先進文化對于鞏固和壯大農村公有制經濟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近些年來在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方面成績突出被稱為“一枝獨秀”的河南南街村的實踐告訴我們:對于一個鄉鎮公有制企業的成敗來說。其管理者和職工具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和公而忘私的精神具有關鍵的確作用和意義。南街村集團領導人王宏斌認為沒有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覺悟的新農民,集體經濟就難以發展起來,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這種理想信念和精神事實上就是先進文化。而先進文化能夠為生產力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總之,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第一,彌合矛盾,增進群眾團結。各種大眾文藝活動無界限,不同姓氏的人,甚至從來不說話的人,都可以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這慢慢就可以造成一種和解和交流的氛圍。第二,文化生活和經濟組織相輔相成。像合作社這樣需要高度合作精神和信任感的組織,如果只靠金錢和利益的作用來維系,用不了多久就會垮掉。有了共同的精神文化作為紐帶。合作社就能長期存在下去。第三,塑造新型農民。先進文化具有教育、輿論功能。用唱歌、戲曲、文體活動等形式可以很好地達到教育目的,并且有助于公共空間和公共輿論的形成。在這種環境條件下生活的農民必然不同于一般一盤散沙式的農民。而是新型農民。第四,可以使廣大農村勞動力的文化素質得以提高從而提高其單位勞動生產率。這樣,農民的物質財富才能更快地增加起來,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 二、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內容和形式
從內容上講,圍繞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文化建設要貫穿“社會主義”和“新”這條紅線,沒有這條紅線,“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只能是有其名而無其實。達不到我們預期的目的。長期的歷史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構建和諧的新農村。新農村的先進文化就是社會主義文化,社會主義文化是目前世界上最新最先進的文化。這種文化須具有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的特點,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黨的方針政策的指導下,繼承和發展我國近代以來創造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兼收并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長處,體現時代特點。這種先進文化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價值觀念,包括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觀、道德倫理觀、生活方式、文化教育觀等。相對于先進文化,像宗教迷信、賭博、暴力色情、唯利是圖、黑社會等舊社會的落后文化之所以落后,是因為這些現象惡化了農村的社會關系。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舊文化如家族意識、人身依附思想、金錢至上觀念、消費主義、個人主義意識等,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一大障礙,必須加以限制和批判以縮小其在農村的生存空間,否則社會主義新文化就難以在農村立足。
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形式也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問題。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如果沒有科學的文化形式來表現先進文化,新農村的先進文化建設就會難以進行下去或者難以收到預期效果。這種形式就是能夠傳播先進文化的媒介或者載體。結合已建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如江蘇華西村、河南南街村、陜西陽山莊、北京韓村河村等地方的成功經驗,我們認為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形式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各種活動。像各種讀書會、演講會、體育比賽、評優學先進活動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化形式。(2)各種藝術。像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曲、唱歌、舞蹈、電影、雕塑等承載著先進思想內容的藝術形式都可以作為教育和娛樂廣大村民的有效工具。(3)平面宣傳物。如那些內容健康的圖書、報紙、宣傳畫、標語橫幅等,既可以創造一定的社會氛圍,也可以直接作為一定的文化形式來傳播先進文化的內容。(4)現代大眾傳媒。如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是可以用來傳播先進文化的高效載體的。當然,由于市場化的影響,這些大眾傳媒往往在傳播正面的東西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消極負面的東西,從而給新農村建設帶來不利影響。所以。有條件的地方都應該建有自己的廣播站、電視臺和局域網,以密集地傳播先進的文化內容,抗拒外來的不良影響。
三、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條件和保障
新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成敗有賴于一定的經濟和政治條件。這是因為;建設新農村先進文化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在整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偉大的系統工程中,文化建設只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如果沒有整個大系統或者其他子系統的支持與配合,文化建設將是難以單獨進行下去的。我們認為,為保證新農村的先進文化能夠建成,必須具備以下條件:
第一,要有雄厚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這里的基礎并不是指很多人所認為的大量撥款和物資支持,而主要是指農村先進文化賴以存在的基礎——農村集體經濟。沒有這樣的經濟基礎,即使上級政府下撥多少資金也難以形成先進文化的持久動力。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決定精神。正像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一著作中所說的那樣,“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先進文化不過是先進的經濟和政治形態被集中體現出來的另一形式而已。如果我們一邊高喊口號要搞社會主義新農村,另一邊卻不搞社會主義經濟甚至破壞農村的社會主義經濟——集體經濟,那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必然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發展和生存下去。從現實來看,我國已經建成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無一不是先有集體經濟的大發展,然后才有了先進文化和其他方面建設的繁榮。
第二,必須有可靠的政治保障。這個政治保障的組織就是廣大農村地區的基層黨組織。南街村致富帶頭人王宏斌在闡述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經驗時說:“新農村建設任重道遠,我們相信,只要我們下大力氣把黨組織建設好,把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好,堅持走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動搖,就一定能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先進文化過程中,如果沒有黨組織的堅定有力的領導,我們將一事無成。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心骨,是領導者和組織者。依靠自發力量來搞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和其他各類建設,可能會取得一時的成功,但是其成果難以持久地保持下去。黨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提供強大的政策支持、干部支持和精神支持。這是其他任何社會力量都無法取代的。有一個堅強有力的黨組織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而關鍵是怎樣像華西村、南街村那樣使許多村莊涌現出好的帶頭人。可以復制華西村和南街村嗎?很多人對這一問題是有疑問的。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唐國增針對南街村能否“復制”這一問題曾經深有感觸地說:“最關鍵的還是要有好的領導。要形成這樣的班子,少數靠自己的覺悟,多數靠黨組織的管理和引導。”如何造就廣大農村的“好帶頭人”?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由于目前廣大農村黨組織大多數處于渙散狀態,缺乏戰斗力和號召力,無力承擔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先進文化的重任,我們希望盡快重建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和恢復黨的威信,使農村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帶領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先進文化的戰斗司令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