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儒家榮辱觀的視角分析高校道德教育
佚名
【摘要】從儒家傳統榮辱觀中吸取資源和養分,以構建社會主義榮辱觀作為加強和改進高校道德教育的方向,文章重新審視和定位了高校思政工作。 【關鍵詞】儒家;榮辱觀;八榮八恥;高校道德教育 [abstract]Absorbs the resources and the nutrient from the Confucianist tradition outlook for honor and dishonor, constructed the socialism outlook for honor and dishonor achievement to strengthen with the improvement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direction, the article carefully examines and locates the university to think of the political work.
[key word]Confucianist; Outlook for honor and dishonor; Eight Do’s and Don’ts;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前言 中國的傳統道德基本是在儒家的道德體系上建立起來的,而榮辱觀則是中國儒家道德體系的核心和基礎,所謂榮辱觀,是由“榮”和“辱”兩部分組成?!皹s”就是榮譽,是人的道德行為受到社會的肯定和贊譽以及人對于這種贊譽的追求;“辱”就是恥辱,是人的行為受到社會的否定和譴責以及人的靈魂深處形成的羞恥心?!皹s”是外在的激勵,“辱”是內在的心理束縛,是個體的一種內在自覺。榮辱觀是中國傳統美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范疇, 對今天高校構建社會主義榮辱觀為主要方向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儒家傳統榮辱觀 (一)榮辱觀以仁義為標準 儒學的創始人孔子十分注重人生的榮譽追求。而人追求榮譽就應當堅持“仁”和“義”的標準。仁是孔子君子人格的倫理結構和思想品德的永恒內涵,義是君子所應履行的道德義務,也就是行為的當然之則。仁的主要意旨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如果說仁是整個儒家倫理的內核,那么義則是仁其內核的外在表現。正如孟子明確地提出“仁則榮,不仁則辱”,(孟子。公孫丑上),“仁義”就明確地成為了榮和辱的標準。要成為一個有德性的人,就要時時刻刻稟持仁義,以天下之任為己任,樂以天下,憂以天下;只有這樣的仁者之人,義者之人才能獲得社會的肯定,獲得自身的肯定,才能榮。 (二)以羞恥心為內在基礎 儒家所強調的因內心的仁德而生發出來的義才是真正的榮,儒家的道德倫理是建立在自律的基礎上,道德規則是從內規范自己的,而這種自律的內在基礎就是羞恥心。為什么人要成為君子?為什么要仁義?孟子認為,因為“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因為人有“羞惡之心”,這正是今天所說的羞恥心。羞恥心是道德主體規范自己言行和追求高尚道德的內在心理基礎,它往往能夠約束一個人的行為,促使一個人擁有良好的品德行為和高尚的道德。 羞恥心是道德追求的心理基礎,是“義”的發端。儒家將沒有道德的人稱為“寡廉鮮恥”者。儒家認為,當人有了羞恥心,有了道德的內在約束,自然就不會去做有悖于道德準則的事。對于一個人而言,羞恥心被上升到等同于道德人格,沒有羞恥心便不成人,喪失了人格。 二、儒家榮辱觀對當今的啟示 當今社會,隨著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受到了越來越多方方面面的沖擊;中國儒家傳統榮辱觀的傳承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雖然榮辱觀這種追求榮譽,避免恥辱的行為還在,但它的內在核心、內在基礎已經有所轉變。 (一)義利關系 從荀子的“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 (荀子·榮辱) 可以看出道德和利益作為一對相反的范疇是如何決定一個人的榮辱。義,就是道德;利,就是利益。中國歷史上的每一位思想家盡管對義利有不同的強調,但他們都無一例外的贊同“重義輕利”、“先義后利”、“見利思義”,而唾棄那些“重利輕義”、“見利忘義”、“惟利是圖”的小人,正如孔子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一樣。義利在當今社會仍然是一對很重要的范疇,但是義利作為榮辱觀的標準卻十分模糊,甚至互相在扮演相反的角色。中國傳統儒家榮辱觀,是以道德上的榮辱為主,以作為一個有仁德,有義行的人為榮,以喪失仁德為恥。而現代社會卻大有反其道而行之勢,漸漸以利益的獲得為榮辱的標準,正所謂“富貴為榮,貧窮為恥”,而對于道德品行上的榮辱卻不再關心,更不用說羞恥心的內在約束機制。 (二)精神榮譽與物質利益的關系 荀子說過:“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像其德” (荀子·榮辱)。榮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一個人只要稟守一定的道德標準和倫理規范,即使絲毫不在乎、不刻意去追求榮辱的結果,這個人在道德上、在精神上也是獲得榮譽的。在中國傳統道德文化中一直有著“窮而不困則榮,富而不仁則辱”, 物質利益的貧乏并不能說明什么,而精神榮譽的富足就是一種榮。相反,如果腰藏萬貫卻為富不仁仍然是可恥的行為。荀子所說的“義榮”,就一種高風亮節的精神,一種“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的境界,一種因為人格魅力、人格價值而獲得的贊譽,雖然這并不一定轉化為物質,但恰恰是這種義榮,才能名流青史,流芳百世。 然而在當今這樣一個重視物質財富的社會,有些人卻漸漸混淆了“榮辱”的內涵,衡量榮辱的標準不再是德行的正義、不再是精神上的財富,而是實實在在的金錢、權勢和財富,以致位高權重、勢大錢多才能成為榮譽的體現。錯誤地認為了物質才是唯一的榮譽標準,而精神上的道德滿足已經被踐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