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思想內涵
未知
[摘 要] 胡錦濤精辟概括的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傳統榮辱觀的繼承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深刻總結,旗幟鮮明地回答了當前廣大干部群眾普遍關注和關心的社會現實問題,明確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大是非問題,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很強的時代氣息。要將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落到實處,首先必須要準確把握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深刻思想內涵。 [關鍵詞] 社會主義榮辱觀 “八榮八恥” 思想內涵 胡錦濤精辟概括的以“八榮八恥”為核心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傳統榮辱觀的繼承和發展,是對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的深刻總結。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與有機統一,高度概括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的本質要求,涵蓋了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體現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鮮明價值導向,回答了當前廣大干部群眾普遍關注和關心的社會現實問題,明確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重大是非問題,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很強的時代氣息。 一、“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礎,是對愛國主義傳統美德與民族精神的本質概括,是社會主義公民必須堅持的根本立場 中國傳統思想中蘊涵著豐富深刻的愛國主義思想。“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國之不存,何以家為”“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經典名言為千秋傳唱,為萬代記誦。知榮辱之大者,乃是以國家之榮為榮,以國家之恥為恥。千百年來,愛國主義被中華民族始終奉為道德傳統的至高原則,熔鑄在中華兒女的思想深處,貫穿于中華民族的歷史之中,并成為衡量人們是否真正愛國的道德評判標準。可以說,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愛國史。作為一個動態的歷史范疇,愛國主義的內涵與主題雖然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會有所不同,卻始終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內涵。這就是: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和恥于危害祖國的強烈愿望。在當代中國,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成為新時期熱愛祖國的時代主題。“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的榮辱觀是與這一時代主題緊密相連的。圍繞這一主題,作為社會主義中國的公民,不僅要“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要熱愛自己的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且要積極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1](P3)。 二、“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是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核心問題,是對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大力弘揚。它從根本上解決了“為什么人”的問題 “為人民服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思想,是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核心,是社會主義道德中的最高價值,是統領社會主義道德所有準則的靈魂,也是中國共產黨立黨建黨的根本宗旨。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曾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2](P.262)這就從根本上既為馬克思主義政黨與各種形形色色的非馬克思主義政黨劃清了界限,也與封建統治階級所鼓吹的“民本思想”區別開來。毛澤東曾經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3](P857)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3](P1094)。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服務人民是我們每一個公民及每一個社會組織都應當努力遵循的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原則和行為準則。正如有些學者所指出的那樣,“是否服務人民、是否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是判別不同個人、團體和政黨先進與落后的根本標準,也是一切社會勢力在歷史潮流中榮辱進退的分水嶺。”[4]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推動力量。這就決定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的最核心的價值取向,就是始終不渝地堅持“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句話,“服務人民”,就要以人民為基本價值主體,以符合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客觀的價值標準;就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等作為制定和檢驗各項改革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客觀尺度,把人民的利益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判斷榮辱問題的基本標準;就要始終做到相信、信任、尊重并依靠人民群眾;就要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系,情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能否始終做到這一點,是衡量一個政黨、一個集團或個人是真心實意服務人民還是背離人民的根本標準。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也是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三、“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主旋律和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承擔的道德責任,體現了我國社會對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道德價值取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乃至每個公民對待科學的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這個國家、民族和個人的盛衰與命運。科學不僅是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獲得物質財富的重要武器,也是人們認識和改造社會,實現精神解放的重要杠桿。崇尚科學,就是要弘揚科學精神,掌握科學知識,應用科學方法,學會科學思維。最根本的,就是要順應規律的要求,按客觀規律辦事。現代中國社會是一個不斷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是逐步擺脫盲目落后和愚昧無知走向現代文明的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推動這一歷史進程的巨大杠桿。當前,樹立和堅持崇尚科學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要“提倡科學,宣揚真理,反對愚昧無知、迷信落后”[5](P25);就是要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鼓勵創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濃厚的科學氛圍,尤其是要在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弘揚科學精神,培育出“學科學、懂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良好社會風尚;就是要真正“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6](P41)“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正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要求。 四、“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揭示了社會主義勞動觀的核心精神和本質要求,回答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究竟應該樹立什么樣的勞動觀和榮辱觀的問題 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以辛勤勞動為人民服務是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和最高準則,是社會主義道德區別于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重要標志。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善良的優秀民族,素有熱愛勞動的傳統美德。“懶惰乃罪惡之根,勤勞乃幸福之源”,[7](P61-63)道出了勞動對于創造美好幸福生活的真正價值。勞動是實現崇高理想的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毛澤東語)在社會主義大家庭里,勞動是創造財富的手段,也是獲取和享有財富的前提,勞動者是最光榮的,剝削者是最可恥的。樹立和堅持“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的榮辱觀,是對中華民族勤勞精神的弘揚,也是對好逸惡勞思想的有力鞭撻。它要求人們以主人翁的態度對待勞動和從事勞動,發揮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為社會多作貢獻;要尊重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不斷激活和增強全社會的勞動熱情和創造活力,以造福于社會和人民。正如江澤民所強調指出的那樣,“要在全黨和全社會大力提倡高尚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以艱苦奮斗、勤儉樸素為榮,以鋪張浪費、奢侈揮霍為恥”[8](P2278-2279);要通過制度和體制約束,在全社會形成一個支持、鼓勵和保護人人干事業、人人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