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我見
張永昌
論文摘要 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檢察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找準著力點,從提高認識、依法打擊各種刑事犯罪、查辦和預防職務犯罪、加強訴訟監督等九個方面入手。
論文關鍵詞 方式轉變 服務保障 思想認識 檢察
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帶來的經濟增長,同時也在環境污染、科技發展方面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當前,全球正面臨后金融危機的非常時期,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因素增多,如歐債危機持續蔓延,影響經濟復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中央為適應國內外發展形勢的新變化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的重要舉措,是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筆者認為,檢察機關立足檢察職能,服務和保障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應當從以下九個方面入手:
一、增強服務保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服務保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檢察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務、是踐行檢察工作主題的重要途徑、是檢驗檢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基層檢察院要認真學習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有關知識,深刻理解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意義和重要性,認真貫徹黨委和上級檢察機關的重大決策部署,了解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懂得發展方式轉變的步驟,從實際出發,提高服務和保障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能力,切實圍繞三項重點工作,充分發揮打擊、預防、監督、保護職能,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和諧穩定的治安環境、清廉高效的政務環境和公正公平的執法環境。
二、依法打擊刑事犯罪,維護正常的經濟秩序
立足辦案是檢察機關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式,圍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重點依法打擊嚴重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特別是食品安全、破壞金融管理秩序、侵犯知識產權、擾亂市場秩序等領域的犯罪活動。依法堅決打擊嚴重暴力犯罪、“兩搶一盜”、電信詐騙等嚴重危害群眾人身財產安全的刑事犯罪,提升群眾的安全感和治安滿意度。著力打擊制假售假、串通投標、非法經營、商業詐騙、偷稅漏稅、走私販賣等破壞招商引資、危害生產經營、隨還企業商業信譽、阻礙企業轉型升級等刑事犯罪;積極參與“三打兩建”專項行動,全面遏制破壞市場經濟秩序與社會和諧穩定的違法犯罪活動,在查處“保護傘”、斬斷“利益鏈”等方面發揮職能作用,優化市場環境,規范市場秩序。
三、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促進綠色增長
嚴厲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犯罪,依法追究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嚴重破壞森林、水源、土地、珍稀動植物、礦藏、氣候等自然資源的企業、人員的刑事責任。嚴厲打擊涉及環境污染、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背后的貪污、受賄、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等職務犯罪行為。積極開展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追究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企業和個人的侵權責任。大力開展涉及節能減排和資源綜合利用的各類案件的法律監督,促進經濟綠色增長。
四、堅決查辦各種職務犯罪,建設清廉高效的政務環境
突出查辦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利用經濟監管權、行政審批權、行政執法權在項目審批、土地征用、證照審驗發放、稅收征管等過程中索賄受賄、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等犯罪案件,懲治扭曲市場經濟的權力尋租活動,促進規范行政自由裁量權,努力解決公共權力不恰當干預資源配置問題。加大打擊國家工作人員在企業轉型升級和產權多元化改革過程中實施的貪污、受賄、私分國有資產以及失職瀆職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等犯罪力度,促進企業改革發展。嚴厲打擊在立項審批、規劃設計、招標投標、安置補償、工程質量監管、環評審查等“三舊”改造的重要環節,以虛構拆遷對象、擴大拆遷面積、改變拆遷類型等方式侵占改造資金,以各種名義挪用改造資金,以及收受賄賂幫助被拆遷人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貪污賄賂犯罪。依法處理借“三舊”改造的名義,擅自擴大完善歷史用地手續范圍,將未使用和不進行改造等不屬于“三舊”改造范圍的用地按照“三舊”改造特殊政策辦理用地手續的瀆職犯罪。
五、堅持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積極預防職務犯罪
積極開展職務犯罪預防工作,經常到政府職能部門和大型企業上廉政教育課,幫助有關部門和企業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深入開展國家工作人員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崗位廉政教育,面向社會廣泛開展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拓展廉潔文化陣地和載體,通過開設公眾論壇,播放廉政公益廣告,深化“清源工程”、建立預防職務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廉政文化基地等方式,推動廉政文化內容、形式創新,擴大預防職務犯罪教育覆蓋面,讓廉潔成為社會各界的自覺追求。 要找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等工作過程中職務犯罪的易發多發環節,加強對行政執法機關、經濟監管部門等重點對象的監督,切實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針對“三舊”改造規劃編制、歷史用地手續完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協議出讓、征地補償、資金使用等“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的重要環節,建立健全預防機制,積極提供預防咨詢,開展有效的預防宣傳和警示教育。 要注重懲治和預防有機結合,從辦案中分析確定預防的重點領域和行業,分析犯罪原因、產生犯罪的體制、機制漏洞,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完善制度、加強監督。充分發揮預防指引、檢察建議和預防職務犯罪年度報告的作用,促進提高社會管理水平。積極發揮行賄檔案查詢系統的作用,健全查詢機制,促進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
要著力加強對各類破壞市場經濟秩序犯罪的立案監督工作,防止和糾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罰代刑,以及違法立案、濫用刑事追訴權插手經濟糾紛等問題。堅持懲治犯罪與保障人權并重,加強刑事訴訟監督、刑罰執行和監管活動監督,突出加強對社會廣泛關注、容易引發矛盾的放縱犯罪、侵犯人權等問題的監督。強化民事行政檢察工作,圍繞構建以抗訴為中心的多元化監督格局,準確把握職能定位,積極探索運用督促起訴、支持起訴、公益訴訟等方式,著重強化對涉及重大基礎設施、發展平臺和主導產業建設的民事行政案件,征地拆遷糾紛、商品房買賣糾紛、勞資糾紛等“涉眾型”民事行政訴訟以及涉及清潔能源、節能減排、資源綜合利用等生態環境領域民事行政案件的監督,推動形成各種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各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法治環境。
七、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法律服務的長效機制
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法制宣傳活動,廣泛開展“制宣傳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活動,經常開展“檢察開放日”活動,結合檢察職能提供法律咨詢和法律培訓,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導群眾依法理性反映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推動人人自覺學法守法的良好法治氛圍。創新“陽光檢務”形式,健全檢察長接待日制度,推進視頻接訪、聯合接訪、下訪巡訪等工作,進一步加強民生服務熱線、檢務大廳和“網上檢察院”等平臺建設,大力推行執法辦案網上受理、網上查詢、網上答復機制,為群眾提供快捷便利的法律服務。
八、著力做好涉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涉檢信訪工作
深入開展涉檢重信重訪專項治理,完善和落實控告申訴首辦責任制以及大要案領導包案等制度,妥善處置發生在經濟發展中的告急性、群體性信訪案件。充分發揮民行檢察和控告申訴檢察職能,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對涉檢信訪問題進行調處,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初始階段。對因企業轉型升級、企業外遷、工廠倒閉引發欠薪逃匿、工人失業或勞資糾紛而到檢察機關信訪的,積極協調政府職能部門和有關企業,依法妥善處置,避免矛盾升級;認真落實檢察環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積極參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糾紛。
九、嚴格掌握法律政策界限,區別對待罪與非罪
著眼于維護穩定、保障發展、改善民生、促進和諧,用好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穩妥處理各類矛盾糾紛,把化解矛盾、定紛止爭、案結事了貫穿于執法辦案全過程。加大打擊嚴重經濟犯罪特別是涉眾型經濟犯罪力度,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發生的嚴重暴力犯罪、黑惡勢力犯罪、多發性侵財犯罪和利用網絡實施的經濟犯罪,要始終保持嚴打的高壓態勢,實行快捕、快訴。對于影響經濟發展的相關案件,要堅持提前介入,引導偵查。堅持罪刑法定原則,嚴格區分罪與非罪,對于法律沒有規定的,不作犯罪處理。在打擊經濟犯罪的同時,保護改革者、創業者的創業創新熱情,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造寬松的執法環境,確保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順利進行。對群體性事件,注意區分情況,分清責任大小,做到既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又依法懲處犯罪行為。 檢察機關服務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找準著力點,牢固樹立服務大局意識,處理好依法履職和促進和諧之間的關系、打擊犯罪與保護發展之間的關系、自身發展與服務大局之間的關系,實現法律效果、政治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