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大便濾液灌腸治療腸道菌群失調癥58例療效觀察
佚名
作者:陳寶元,盧青軍,李茂清,孟麗霞
【摘要】 目的 觀察健康人大便濾液灌腸對抗菌素藥物所致腸道菌群失調患者的治療療效。方法 對58例抗菌素應用所致嚴重菌群失調患者確診后采用健康人新鮮大便濾液保留灌腸。結果 經治療大部分患者1~3日癥狀消失,排便規律,糞便成形。結論 健康人大便濾液保留灌腸能迅速有效糾正腸道菌群失調。
【關鍵詞】 菌群失調 健康人大便 保留灌腸
燒傷感染貫穿燒傷治療的全過程,只要燒傷創面未消滅感染就始終可能發生,尤其大面積深度燒傷以及復合傷患者,因傷勢重、病程長加之患者消耗嚴重及免疫力低下以及大量、廣譜、高效抗菌素的長期應用是菌群失調以及二重感染的發生越來越多[1]。而腸源性感染是燒傷后感染的主要類型,腸道菌群失調則是導致腸道條件致病菌和內毒素易位、引起腸源性感染的直接誘因[2]。1999年1月至2009年2月,我科運用健康人大便濾液保留灌腸[3~4]治療嚴重燒傷患者腸道菌群失調患者58例,效果良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菌群失調的診斷
腸道菌群失調可分為3度[5]:Ⅰ度失調只能從細菌定量發現變化,臨床上常無不適或有輕微排便異常,停用抗菌素或化療藥物后無需藥物治療便可自然恢復;Ⅱ度失調不能自然恢復,及時消除誘發原因仍保持原有的失調狀態,并轉為慢性腸炎;Ⅲ度失調以稱菌交替癥和二重感染,腸道的原籍常駐菌大部分被抑制,只有少數菌種過度繁殖。葡萄球菌,魏氏梭狀芽胞桿菌、變形桿菌、綠膿假單胞菌、白色念珠菌、大腸桿菌等都可引起3度失調。
1.2 一般資料
1999年1月至2009年2月我科收治的燒傷患者中共發生58例Ⅱ、Ⅲ度腸道菌群失調癥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16例;年齡8個月至69歲;燒傷程度均重度[6]以上(小兒燒傷面積16%以上,成人燒傷面積30%以上或Ⅲ度燒傷面積>20%)。全部患者均有2種及以上廣譜抗菌素1周以上應用史。 1.3 臨床癥狀、體征配合常規檢驗檢查確診
臨床癥狀及體征:惡心、嘔吐、腹痛、腹脹、腹瀉(大便水樣、蛋花樣,大便次數3次/日以上)伴反復高熱及持續高熱,合并口腔(牙齦及咽部)念珠菌菌斑,大便帶有偽膜;物理檢查糞便常規、致病菌培養,真菌涂片,霉菌直接鏡檢多次發現真菌;球桿菌比例實驗室檢查,球桿菌比值在10∶1~1∶2之間(正常值球桿菌比值1∶4~1∶8),同時血常規檢查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偏高支持感染診斷;我科發生的58例菌群失調患者中均查出大便霉菌即合并不同程度的二重感染,其中5例尿、便中均發現真菌(白色念珠菌、熱帶毛霉霉等),其中合并耐藥金葡菌6例,變形桿菌19例,痢疾桿菌6例,未檢出致病菌9例。
1.4 治療方法
(1)盡可能去除誘因,停用或減少抗菌素使用,禁用激素,應用非甾體藥物配合物理降溫措施控制發熱,根據藥敏結果選擇窄譜抗菌素使用,同時應用氟康唑及制霉菌素抗真菌藥物;(2)健康人大便[7](20g大便+生理鹽水150ml~200ml混勻過濾,正常母乳喂養小兒糞便更佳)保留灌腸,每次半小時,視腹瀉及發熱情況每日2~4次;(3)調節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4)加強全身支持治療,能進食者配合口服腸道保護劑、微生態調節劑金雙歧、促菌生、麗珠腸樂、源首及貝飛達等;(5)腹脹患者給予禁食及胃腸減壓,加強靜脈營養支持,給予脂肪乳、氨基酸等。
2 結果 42例在3日內發熱、腹瀉得以控制,14例癥狀在5日內癥狀完全消失,1周內口腔念珠菌斑減少并消失;2例因燒傷程度過重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及DIC等其它并發癥而死亡。用健康人大便濾液保留灌腸治療嚴重燒傷腸源性菌群失調,總有效率達100%。
3 討 論
微生態學觀點認為,廣譜、大劑量抗菌素在燒傷患者中廣泛應用,在抑殺病原菌的同時,腸道的一些益生菌株也被抑殺,加之危重患者機體免疫功能抑制,而創面感染和營養不良以進一步損害機體的防御機能,腸道內菌群間的平衡和菌群與機體間的平衡狀態被打破,正常微生物群定位轉移,造成細菌過度繁殖,導致菌群失調最終發生。有研究證明,腸道菌群失調一旦形成,在應激狀態下優勢菌將有可能遷移,進而造成二重感染[8]。而且由于抗菌素的作用使病原菌耐藥機制變得非常復雜,耐藥菌的治療比較棘手。因此,在合理應用抗菌素的同時,也要加強微生態學的防治,以維護整個生態系統的生理性平衡,穩定生理效應,從而降低耐藥菌株的耐藥性。
我們對于腸道菌群失調患者除停用抗菌素和激素外,使用健康人新鮮大便濾液保留灌腸,配合以麗珠腸樂、源首、金雙歧等微生態調節劑,效果顯著,治愈時間遠短于文獻報道的5~12天[910],同時所需費用也明顯下降。
每克正常人糞便中有109~1011 個細菌,多屬專性厭氧菌,是結腸內的常駐菌群,可構成人體對外襲菌的定植能力,形成防止外部細菌定植的屏障,具有重要的防御能力。應用健康人大便便濾液保留灌腸植入正常菌群,實踐證明經濟、有效、簡單、方便,是一種較實用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