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施工機械探究
劉宏偉
摘要: 公交和地鐵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民的出行需求,更為便利的城市軌道交通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而如何建設出一條高標準、高安全性的城市軌道,也就成了縈繞在有關從業者們心頭的一個問題。文章對城市軌道交通施工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究,以期能夠為同行業的從業者們提出一點借鑒。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施工技術;機械設備
近年來,我國的城市軌道交通不斷進步,建設里程也越來越大,這為減輕城市公共交通運行系統的壓力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為居民的出行帶來了便利,這對于提升政府形象和城市人居環境水平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城市軌道交通在建設過程中,一定要確保施工質量合乎標準,從而確保城市軌道交通的安全運行。
1. 軌枕搗固機械
1.1 四軸多用軌枕加固機
這種型號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機械,具有非常高的使用性能和穩定的建設成效。它具有非常先進的可以沿著垂直方向移動的一對加固設備,在軌道的分叉處經常采用這種四軸多用軌枕加固機進行施工。它上面配備的四臺液壓機為它的運轉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在液壓機的作用下,可以輕松的將機械平移到拖車上,非常便捷的就可到達施工所在地。這不但保證設備的安全,也節省運輸裝備上浪費的人力和時間[1]。
1.2 通用軌枕加固機
為了增加自移動性能,在設施的底部安裝有一對移動裝置,使得這個設施能夠非常的靈活,機動性能非常強。而上面帶有的三軸汽車方向轉變裝置,也使得整個裝置在轉彎和方向的改變上都擁有非常良好的適應性。在真正的工作中,在軌道上的轉向架成為良好的運輸工具,幫助軌枕加固機快速、安全的到達施工所在地,從而在第一時間就能夠投入生產工作,這對于節省人力資源和寶貴的建設時間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還能減少施工資金的投入。
2. 道碴層清理設備
在道碴層的清理上,目前已經有了不少新的設施設備投入使用,但這其中最為亮眼的還屬 RM74s 型道碴層清理機。這種型號的機械設備在轉向的靈活性和移動的便捷性上都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而配備的鏈條和提升裝置也是具有非常優良的性能。由于本身的大小所限,一般只能用在城市內部的軌道交通的小軌徑軌道上。與此同時,它具有一個別的設備無法比擬的優點,設計時加上了傳送帶裝置,很方便的把清理出來的雜物運離軌道,從而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省了工作時間[2]。
3. 機械設備的維護
3.1 維護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
城市軌道交通的施工機械一般都是一些體積、質量都非常大的設備,在購進的時候和投入使用的時候需要耗費的資金都很多。但目前很多工程建設方對于機械設備的重視程度不夠,施工時為了趕時間、搶效率,一般都會將很多機械設備同時運達施工地點,而且不同工種的工作人員也會在同一時間進入工地進行工作。這樣不停的施工卻不對設備進行維護,是非常容易造成設備損壞的。施工單位意識到了需要對設備進行保養,卻苦于沒有專業的人才而不得不放棄。這就反應機械設備維護中的另一個問題,許多操作人員和維護人員本身并不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在現下的機械設備管理工作中,許多公司都并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管理體系。在出現了設備損壞的時候,不知道該找誰負責,也沒有人對設備負責。在設備使用后,沒有及時的設備檢修和維護機制。
3.2 施工機械設備的管理與維護的建議
在機械設備的保養維護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差了很多,所以在這方面要不斷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在購買設備的時候,不能因為價格問題將就,一定要選擇具有優良性能、性價比高且售后服務好的產品。如果一時因為貪小便宜選擇了質量差的設施,那么日后在修整的時候投入的資金將會成倍增長。另外,使用時讓設備勞逸結合,不能一味的使用而不維護,需要設定一個詳細的設備保養計劃,定期檢查設施。一旦發現問題,要第一時間解決,把事故扼殺在搖籃里。而在機械設施使用年限超過了三年以后,必須要對其進行大規模的修整和檢修,將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零件進行更換,從而保證機械的使用性能。更換后也需要把它調離工作太過繁忙的施工地點,從而確保設備能夠較長時間的運轉[3]。
4. 結束語
隨著近年來經濟水平的顯著提高和城市內部交通運行壓力的不斷增加,城市軌道交通作為一種便捷、安全、高性價比的運輸手段,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據統計,在本世紀的頭十年,中國的城市軌道交通的覆蓋面就已經達到了近六十個大中城市,如此廣的覆蓋面涵蓋的百姓數量也就更加龐大。為了保障這些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受侵害,在日后的工作中,我們就需要不斷的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開發出全新的更加高性能的城市軌道交通施工機械設備,從而推動我國城際交通事業的快速發展。
[1]唐永湘 , 蘭志坤.城市軌道交通柔性接觸網分段絕緣器的故障探討[J].南方農機,2017,48(12):170.
[2]R.Hauke, 宋忠明.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施工機械 [J].軌道交通裝備與技術 ,2015(6):50-52.
[3].軌道機械的大修和保養 [J].鐵路技術創新 ,200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