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職學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開展探析
舒磊
摘要:中等職業學校是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職學生畢業后會直接踏入社會開始工作,德育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提高中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是使學生成為一名合格勞動者的必然要求和保障,關系著各行各業的用人標準和我國社會的長遠發展。如何提高中職學生的德育素養呢? 筆者通過本文簡談之。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教育;技術人才;素養
中等職業學校是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學校,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中職學校教育教學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職學校德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好壞。中職學生沒有過重的學習負擔,思想比較活躍。如果不想方設法地把學生的過剩精力引導到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專業技能的訓練上,就容易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務實高效地開展德育教育工作,以培養出大批合格的中等專業技術人才。
一、弘揚傳統,提高認識
中國道德教育的傳統與孔子的教育思想密切相關。幾千年來,孔子的觀點與學說深深地影響著我國人民的道德觀念與行為準則。我們今天重溫孔子的教育觀點與學說,從而更好地發揚我國道德教育傳統。比如,孔子提出“以德為先”,“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就是說有了好的品德之余,再來學習文化知識??鬃拥摹耙缘聻橄取焙汀暗轮墙Y合”的思想觀點,對我國教育的影響很大,自先秦都是“訓教合一”的,即一面教書,一面育人,從來沒有孤立地進行智育的德育。在教育上重科學知識教學,并逐漸將教育與訓育分開,改變了長期“訓教合一”的狀況。應該說,學習西方重科學是對的,但教書又教人的德智結合的傳統,西方國家不如中國,我們不應丟掉這種傳統的教育觀點,必須發揚光大。
中職學生基本處在未成年人階段,他們的德育狀況如何,道德水準的高低,直接關系全社會的整體素質。因此,加強學校的德育建設,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思想動力和方向保證的巨大作用。
二、加強專業思想教育,堅定學習信念
專業思想教育應以集中教育為主,滲透于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并結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職業道德教育進行。首先要給學生講清楚國家教育結構的調整,使學生了解相關職業教育的政策與發展動態,幫助他們樹立學好專業課,掌握一技之長的信念;其次要講明職業教育在科教興國、振興經濟、提高全民素質中的重要性,使學生走出認識上的誤區,明白讀中職一樣有前途;最后要結合市場人才需求現狀和專業發展的前景,使學生盡快了解并熟悉醫學專業概況及人才需求特點,以便調整認識和行動上的偏差。
三、引導制定合理的目標,樹立學有所長的信心
由于受“應試教育”傾向的影響,社會、家庭、學校、教師往往忽視學生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培養,片面地以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造成學生目標定位不科學,對學習失去信心,并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懷有強烈的不滿情緒。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實事求是地分析自己:明白自己的優點、缺點;明白自己的興趣、愛好;分清哪些事該做,該怎樣做;重新審視自己,設計好將來。要求學生在學習進步的同時,還應加強自身能力和特長的培養,注重專業技能的提高,不求出類拔萃但求與眾不同,形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嚴謹的生活作風,具備現代意義上勞動者必備的基本素質。
四、注重過程,強化管理
( 一) 建立規范的管理激勵機制
要把學生培養成適應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新型勞動者,為社會造就有用的人才,中職教育任重而道遠。
首先,制定常規的《中專生守則》《中專生日常行為規范》《學生在校一日常規》《學生課堂常規》等,并按照標準嚴格規范學生的行為。我們堅持“以生為本”的宗旨,按照“低起點,小臺階,不斷進步”的原則,從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抓起,注重養成教育。強化組織紀律觀念教育,做到一以貫之;貫徹常規從小事抓起的思想,控制好學生的到校、課上、課下、放學、課間活動等日常情況下的言行舉止,注意每一個細節,力爭做到管理精細化。從嚴要求,正確引導學生,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把行業規范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為就業做好鋪墊。
其次,建立激勵機制。出臺獎學金、助學金方案及進步學生獎勵條例等,及時組織各種獎勵發放儀式,給每個學生都創造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強化意志力。
最后,學生活動常規化。在思想方面,聘請法制副校長定期對學生進行安全法紀教育,引導學生成長為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 二) 營造“人文、和諧、進步”的校園氛圍
校園是每一個學生日常學習生活離不開的空間。因此,有必要把校園人文環境建設當作德育建設的一種隱性投資,充分利用校的每一塊墻壁、每一個角落,用名人畫像、名人名言、箴言警句、禮儀常規、學生優秀作品展等對學生進行潤物無聲的教育。
( 三) 開展黨員一助一“結對子”活動
在學校實行德育導師制,開展黨員教師和“品德不良”學生“結對子”活動。落實思想政治工作責任制,通過溝通、訪談,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平等地看待他們,從發掘“品德不良”學生內在積極因素入手,做好思想轉化工作,曉之以為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造成學生目標定位不科學,對學習方面加強校外培訓機構建設,可以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真正地實現對學生成長、對祖國發展的服務。簡單地說,在校外培訓結構教育活動開展中,無論是哪一學科,其中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涵,如數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史內容,教師可以利用數學家的探索故事對學生進行道德引導;語文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容,教師可以利用多姿多彩的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道德養成教育;地理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容,教師可以利用人文內容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教育等??傊處熢诮M織教育教學活動的時候,要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深挖教學內容中所含有的德育因素,以多樣化的方式將其展現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獲得良好道德素養的提升。
( 二) 遵循教育規律,開設特色課程
立足民辦教育是國家教育的補充這一地位,民辦培訓機構建設的發展過程中,需要緊緊地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在有效配合學校教育的同時,提升其教育質量。因為學生的總體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倘若學生的校內教學與校外培訓無法有效地結合起來,將會大量地占用學生休息、娛樂的時間,不但增加了學生了學習負擔,還為家庭增添了不小的負擔。對此,培訓機構要想實現健康發展需要與校內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整體研究,在系統地推進教育改革的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功能。比如,在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學無法滿足時代發展的要求,也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此時,則需要發揮校外培訓機構的作用,對校內信息技術課程進行拓展延伸。在校外,可以借助先進的教學設備,對學生會進行創客教育,引導學生在編程、3D打印等知識、技術學習過程中獲得信息素養的提升,同時激發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興趣,借此真正地發揮民辦教育的補充作用。
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對策之外,要想促進民辦培訓機構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引導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真正地將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立足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諸如情境教學、探究教學、生活教學、微課教學等方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使學生在自主性的充分發揮下獲得有效的成長。
總之,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民辦教育在其地位不斷提升的過程中,需要立足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在教育規律的引導下,從多方面進行教育改革,借此在提升其辦學質量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
[1]李清剛.民辦校外培訓機構:定位與監管 [J].教育導刊,2016(3) :24- 27.
[2]代蕊華.民辦培訓機構必須遵循教育規律 [N].中國教育報,2018- 01- 02(002).
[3]林枚,楊曦.民辦培訓教育機構人才競爭力研究 [J].現代商業,2015(12) :287-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