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開發商會死得轟轟烈烈?
呂諫
每一家開發企業都夢想著成為"百年老店",但是不必奢望百年,目前開發商身上還有著種種硬傷,可能現在病癥表現還不明顯,但是不出兩年,硬傷就有可能變成死穴。他們可能等不到地產行業下一個大發展的浪潮便會因為自身的缺陷而不得不提前退場。可能很多人會講,我們所見到的每個地產老板幾乎都是"營銷奇才"。開發商都津津樂道是一個概念、一個點子如何令房產起死回生、點石成金。"概念"的神奇功效,是買賣雙方信息不對稱的表現,正因為購房者擁有的信息太少,地產商才有足夠的空間去"忽悠",讓信息在傳播中變形、放大。結果,所有的地產"概念"恐怕都將灰飛煙滅而終結。
目前有6億補償老業主牛人開發商,也有賣地救生存的開發商,還有四處奔波融資借高利貸的開發商,也有靠關系拿地、靠關系融資,甚至靠關系修改容積率的開發商,還有侍弄點"花花草草",偽裝些"西洋風景"開發商。這些開發商在節能、戶型、新材料、施工方式等方方面面,絕大多數地產商不但沒有研發機構,沒有研發投入,甚至沒有研發意識。他們只有轟轟烈烈炒作或轟轟烈烈的忽悠!做百年老店,也只能是房子沒有賣完全的忽悠招牌!
一個企業的成功或失敗,歸結起來原因無非是內外兩個方面。外,是指社會環境與政府環境,其中政府決策、政策,政府依法行政及政府誠信,對企業具有生死攸關的作用;內,則是指企業的產品研發、企業人事、財務、組織管理能力及市場營銷。雖然這樣的分析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如此粗線條的分析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卻毫無實際意義,既不能給正在運營著的企業提供借鑒,亦不能使它們不再覆轍重蹈。然而歷史總是有著驚人的相似,市場更是一樣在輪回!隨著房產市場的回歸理性,后期樓市似乎只有酷熱與寒冬。一個個新品在熱潮中涌現,又如曇花般在寒冬里迅速凋亡。在這期間,大量的樓盤概念品牌猶如走馬燈一樣粉墨登場,切一塊或大或小的蛋糕后轉瞬即逝。在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市場競爭洗禮之后,中小開發商無一不在發出“中小企業不行動等死,行動找死"的一聲嘆息。
很多開發商認為,廣告決定了一切,企業視廣告為樓盤的生命,在鋪天蓋地的廣告攻勢下,概念已失去了產品本身的意義,而淪為不折不扣的廣告產品。然而 縱觀目前開發商的現狀,不能不令人扼腕嘆息:巨大的廣告投入卻沒能換來企業長久的生命力,在不計成本地進行廣告轟炸時,在廣告內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詞、極盡炒作之能事,開發商通過這種簡單的廣告營銷,也能在短期內從市場、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潤,但市場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企業獲利的同時,也變賣了全部的品牌價值。而目前的購房者環境也慢慢趨向“理性消費",對廣告的免疫力愈來愈強,對五花八門的營銷行為已生厭倦。以前,街市上發“報紙"人們會主動去領、去要,去“搶",甚至準備花錢“買",現在則是避之惟恐不及、只看一眼隨手就扔。
如果一粒沙子消滅了,整個宇宙就會崩潰。在一串多米諾骨牌中,如果每一塊相當于前一塊的1.5倍,第32塊將如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的一幢摩天大樓那么大。只要推倒第一塊骨牌,那么最后一塊——那塊巨大如摩天大樓的骨牌也會轟然倒塌。在一個飽和市場里,很難有什么營銷創意能夠燃起火花,因為營銷人員已經給消費者提供了太多的選擇,消費者已經疲于應對。大多數人越來越不會向自己的朋友主動推薦某個產品,除非他有絕對的把握認為這個朋友真的樂于知道此消息。這個世界充滿了噪聲,消費者已經不能忍受更多的噪聲了。無論面對的是廣告、零件、服務、保險還是房地產,都發現這個市場不再像過去那樣匱乏了,已經有許多競爭者進入了這個利潤豐厚的市場,除非你擁有絕對強大的優勢,否則沒有人會在那里等著你。在這里勸一下某些開發商的決策者們,不要因為追求所謂的那種虛化的概念文化,把企業營銷引入到死胡同里。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要么茍延殘喘茍且偷生地活著,要么就轟轟烈烈站著把產品功底弄好,就是死,也會死得轟轟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