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莊稼醫院發展現狀及服務模式
費錚
[摘要]近年來,我國各地區按照國家關于農業信息化建設實施的“平臺上移,服務下延”的戰略規劃要求,打造莊稼醫院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整合供銷系統有效資源,優化農資網絡布局和運營管理,促進線下實體農資經營網點與線上農資服務平臺有機融合,建設布局合理、方案可靠、標準統一、信息獲取便捷及時和技術適用先進的莊稼醫院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形成連鎖化、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服務新格局,成效顯著。基于此,本文以國內外莊稼醫院發展現狀為出發點,分析其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莊稼醫院服務模式的建立,以期為莊稼醫院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莊稼醫院;農業社會化服務;莊稼醫生
2020 年,科技部、農業農村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等七部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中對供銷合作社下一步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領域的工作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提升供銷合作社科技服務能力。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強化其科技服務功能,充分發揮其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生力軍和綜合平臺的獨特作用。創新農資服務方式,鼓勵發展‘農資+’技術服務推廣模式,推動農資銷售與技術服務有機結合。探索建立供銷合作社聯農帶農評價機制,將農業科技服務作為衡量其為農服務能力的重要指標。”
1 莊稼醫院概述
莊稼醫院是為莊稼看病治病的“醫院”,是供銷合作社開展科技興農工作的一種組織形式。建設自上而下的全國莊稼醫院體系,依托現有莊稼醫院服務基礎,打造“總院―省級院―市級院―縣級院―專科院”多級聯動體系,建立組織架構清晰、職責任務明確、區域統籌協調、運營模式新穎的新型莊稼醫院運行機制,推動莊稼醫院“形象統一、硬件統一、軟件統一、管理統一、農資采購統一、品牌統一”的規范化建設,可有效提升跨區域資源配置能力,避免農資行業內卷化惡性競爭,提高莊稼醫院品牌辨識度,增進服務對象信任度,從而促進供銷合作系統農資體系加快向規范化、服務型方向轉型發展。抓住農業社會化服務向科技化、信息化方向轉型升級的機遇,參照“互聯網+”戰略實施路線,依托農業大數據、農資物聯網等新型農業技術工具,對供銷系統現有的農資經營體系進行服務與技術升級,建立全國莊稼醫院總院及總院信息平臺,建設推廣新型莊稼醫院體系與“農資+”技術服務模式,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網絡,能為供銷合作社創新農資服務方式提供模式與技術支持,可促進供銷合作社主動提升科技服務“三農”能力,牢固樹立供銷合作社為農服務“第一方陣”地位。
2 國內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概況
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由公共農業服務系統、合作社農業服務系統與私人農業服務系統3 部分構成。公共農業服務系統主要由政府部門牽頭,負責組織農業教育、科研與推廣,為農業提供最基本的服務。德國國土總面積為35.6 萬km2 ,1/2 以上土地用于農業生產。德國聯邦統計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4 年年底,德國的農場數量已達44.7 萬家,平均面積為38.2hm2 。得益于德國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德國政府在政策引導、財政支持、農業用地規劃、農民職業培訓和產業鏈升級上的長期努力,德國農業的技術水平、機械化程度與生產效率均處于世界領先地位[1 ]。目前,我國制定和通過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莊稼醫院在這一時期扮演了以植保技術服務為主、兼具提供農資農機銷售租賃的“農技服務部”角色,在我國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起到了推動農技推廣改革、推進基層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作用。2019 年3 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研究制定并印發的《供銷合作社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工作實施方案》中提出:“依托系統農資經營服務網絡,加強新型莊稼醫院、在線科技服務平臺、農資物聯網建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為小農戶提供農業科技服務。”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政策的回顧,可以發現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經歷了一個服務內涵不斷拓展、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機制不斷創新、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的發展歷程。
3 莊稼醫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基層網點建設仍處于概念層面
近年來,供銷合作社系統在莊稼醫院建設上取得了一定成績。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2019 年基本情況統計公報中顯示,截至2019 年年末,全系統累計建立莊稼醫院70767 家,相較2018 年增加725 家。但目前仍有大量莊稼醫院基層網點建設僅停留于概念層面,在實際工作中莊稼醫院往往與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生產性為農服務中心等供銷系統綜合服務平臺共用辦公場所與工作人員,“沒有專人負責,只有一塊牌子”的情況廣泛存在。
3.2 統一標準規范缺乏
截至目前,已批準出版的莊稼醫院領域各類標準僅包括由總社科教社團部與總社農業生產資料局歸口上報的《莊稼醫院科技服務規范》(GH/T1121 ―2015 )及《莊稼醫院建設與管理規范》(GH/T1122 ―2015 )行業標準2 項。國家/行業標準的空白與缺失,造成了目前莊稼醫院建設過程中,門店標識缺乏統一規范、品牌形象辨識度不高、小農戶對莊稼醫院服務內容認知不清晰等問題普遍存在。
3.3 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
莊稼醫生作為供銷合作社特有工種之一,是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和農資經營、農氣服務的專業技能人員。2019 年春耕期間,莊稼醫生通過巡診、坐診、咨詢等多種方式為廣大農戶提供了配方施肥、統防統治、農機作業等綜合服務,較2018 年同期增長30%以上。但截至目前,全國供銷合作社系統僅擁有莊稼醫生70000 余名,平均每所莊稼醫院配置莊稼醫生不足1 人,資深技術專家稀缺難請,實際坐診的莊稼醫生文化程度參差不齊,莊稼醫院的服務覆蓋與響應能力已不足以滿足當前農民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2 ]。
3.4 服務模式陳舊,技術支撐不足
目前有關莊稼醫院建設的研究多以理論研究為主,缺乏專項財政資金與技術性科研資源的投入[3 ]。基于社會資源穩定性不強、盲目追求短期效益等原因,莊稼醫院基層試點建設往往只能依靠當地供銷合作社系統、依托現有農資企業整合農資行業資源開展建設。因此,從全國層面來看,目前的基層莊稼醫院體系存在較為明顯的單打獨斗、“重復造輪子”的問題,缺乏高效統一的管理運行機制,造成人力與技術資源浪費嚴重。
4 莊稼醫院服務模式搭建建議
4.1 莊稼醫院全產業鏈綜合服務體系搭建
莊稼醫院試點建設以網站平臺和莊稼醫院智能移動端為基礎,融入全產業鏈條綜合服務,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服務轉型升級。開展莊稼醫院綜合服務平臺提升工程,并捆綁手機客戶端,可為農戶提供標準化種植、精細化生產管理、測土配方、病蟲害防治、智能預測報警、生產決策分析、在線診斷、農技培訓、市場信息發布、農技示范推廣、商品展銷交易、物流配送以及農資質量追溯等服務;可提供貿易信貸、融資擔保或保險服務,同時建立成員信用評價機制,嚴格控制信用額度,及時了解農產品價格和氣象等信息,規避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從而幫助農民解決農業生產中遇到的各類疑難問題。相關部門應將線下實體農資莊稼醫院服務與線上服務平臺進行有機融合,逐步實現生產、加工、物流管理智能化和種植、農資、農技服務精準化;要積極整合系統資源,打造上下一體、技物結合、統一協作的供銷合作社農資綜合服務體,為基層農資零售商和農戶提供全產業鏈信息化服務,確保為農服務的專業性、實效性和先進性,提高農業生產過程的安全性,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最初一公里”。
4.2 莊稼醫院創新管理運行模式探索
從科技服務和成果轉化入手,引導科技資源向農村流動,擴大農業技術服務的覆蓋面,探索一套借助科技創新參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新模式。地方部門應建立健全經營管理機制,包括進貨查驗制度、商品質量管理制度、銷售管理制度、商品準入和可追溯制度、顧客投訴處理制度等;要按照統一標準,采取市場化方式推動莊稼醫院持續規范運行,實行連鎖配送經營模式,由縣級莊稼醫院對全縣莊稼醫院進行統一配送,保證農資商品質量,積極探索“六個統一”長效機制,即形象統一、硬件統一、軟件統一、管理統一、農資采購統一及品牌統一,對農戶生產環節進行指導,對相關的農業投入品進行監管。
5 結語
莊稼醫院各級服務網點覆蓋地區較廣,具備提供有地域特征、行業特征的精準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快新型莊稼醫院體系建設,建設莊稼醫院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建設組織架構清晰、管理機制明確的莊稼醫院體系,可大力推動供銷合作社由單純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促使其成為與農民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化運行更高效的合作經濟組織體系,成為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1 ]高翔.西北農林科大:農田里的“專家大院”[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05 (5 ):47 .
[2 ]郭霞.基于農戶生產技術選擇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研究:W江蘇省小麥生產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8 :29-32 .
[3 ]郭永軍.天津市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6 :73-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