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學英語教學
張蔚霞
[論文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 教學和諧統一律 三序和諧統一律 知識與智力
[論文摘要]教學是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掌握運用教、學和諧統一規律,充分發揮教、學兩個積極性;將教材學科體系知識結構的序、學生認識規律的序和教學結構程序三序統一,循序漸進,教學才能高質量高效率;教思路、教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開發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知識和智力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筆者通過對《中學英語教學法》和《英語新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以及幾年的中學英語教學實踐,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探索出如下一些中學英語教學規律,供同仁們參考,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教學和諧統一律 教學是師生共同的雙邊活動,教學中,教是為了學,受制約于學;學需要教,受指導于教。教和學相輔相成,缺一都構不成教學過程的額有機整體,都不能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教、學和諧統一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它是對立統一的規律在英語教學關系上的體現。 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語言技能課程。至少在最初階段,教英語不像教學歷史或化學那樣主要是由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英語教學中當然有該學到的知識,如語言學、音位學等知識,但這些并不是我們在教學初期階段所要教給學生的。同樣,對于英語教學,毫無疑問,模仿是成功的鑰匙之一。語言學習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準教師發音的能力,取決于準確模仿教師語音的技能,取決于反復練習同樣的語音和句型的耐心和恒心,取決于掌握它們的牢固的記憶力。當然,這首先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精神風貌、較高的業務水平和教學藝術,因為這些對學生的學習信念,學習習慣和學習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英語教學的質量。 既然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那么,無論是語言知識還是言語技能,都要靠學生自己學得主動、練得積極才能有所長進,教師只能主導而不能包辦代替。“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教師在教學中莫“硬灌”,應啟發誘導。《禮記·學記》批評了當時教學中違反教學方法和原則的弊端:“今之教者,呻其占畢,多其訊言,及于教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細細品味,正是今天教學中不懂教學藝術,“滿堂灌”的活寫照。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要革除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端,成為學生從不會到會,積極學習、逐步提高運用英語能力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猶如導演,學生猶如演員,也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題的課堂教學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快,用得快,用得活,才能迅速提高他們運用英語的能力。 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態也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信心。在示范和組織學生進行操練時,必須特別注意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表現出對學生的信任與體諒。如,當學生相互間進行課堂操練時,教師來往于之間,仔細傾聽他們的操練;學生語塞時,幫助提示一下;聽到語誤時,輕聲糾正,態度親切自然厖當課堂操練一時達不到要求時,教師要特別注意不隨意呵斥學生,不要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應耐心地加以引導,鼓勵學生重新操練。教師正確的教態有利于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達到課堂上的和諧與默切。 作為教師,都應熱愛學生,這也是使教學達到和諧統一的基本途徑之一。教師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愛應該是理解與尊重。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尊重,只有尊重才會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二者結合才能實現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愛,也才能做到教、學的和諧統一。尊重、理解學生并不排斥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愛之深,則求之切”,沒有嚴格的要求,就沒有成功的教育。嚴格要求的本身,就體現著對學生的熱愛與尊重。“施之以尊重,報之以愛戴;加之以威,只能報之以怨。”過分的苛求,不堪接受的批評,有辱人格的譴責,會給學生帶來心理負擔,激發起學生的反感和對抗情緒,因而也就達不到教、學的和諧統一。掌握和運用教、學和諧統一律,充分發揮教、學兩個積極性,使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機完美地結合,是教師時刻都要考慮的,永遠創造不完的教學藝術主題。
二、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 教學中使教材科學體系知識結構的序(內容)、學生認識規律----感知、理解、鞏固、應用的序(方法)、教學結構程序(形式),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的教學,教學才能高質量高效率。三序和諧統一、循序漸進是教學的一條基本規律。 中學英語課本是中學英語教學使用的教材,其依據是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既然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內容、原則、方法等都有原則性的規定,課本就是這些規定的具體化,就是說,課本的編寫要經過編者們的大量創造性勞動,使語音、詞匯、語法、課文和練習的挑選、安排、組織等方面符合學習的規律,編得即便于教師教、又便于學生學。 一般來說,在初中英語教學的入門階段,教材內容很簡單,每課的句型和單詞都是有限的,學生可以直接經過反復練習達到熟練掌握,這時教師就不需要講授過多的語音知識和語法規則。但隨著學生學習的語言項目增多和語言現象變復雜,就有需要和可能從一些語言材料里總結和歸納出必要的語法規則。不這樣,就不可能使學生理解較復雜或變得繁雜的語言現象和掌握更多的語言項目。即使在這個時候,也還要堅持精講多練。至于那些對實際運用語言影響不大的語法現象,可少講,只要學生理解了就行。 一本好教科書能大大有助于減輕教師的勞動強度,它循序漸進、舉例說明并提供了新材料的練習。但是,書不是教師,它不會教、不會聽、不會糾錯,也不會鼓勵學生,不管課本編寫得如何好,指導還必須來自教師而不是課本。新教師、負擔過重的教師和對自己缺乏信心的教師有時候回陷入所謂的“教科書的圈套”。他們先用“Good morning, class. Open your books to page”問候學生,然后整節課時間都花費在朗讀和做書上的練習上。教師和學生完全依賴課本,成為書面文字即印刷符號的奴隸。教師不是在教,而學生也沒有達到掌握英語句型的目的。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使用課本中的材料。許多教科書的練習本身就給出了許多用法:打開書或合上書做、口頭或筆頭做、有個別學生或有一組學生來做。總之,要記住教科書僅僅是一個幫助達到目的的非常有用的工具。不要把它當作拐杖或教師的替身,因為語言的實質是雙方相互交流。
英語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提高思想認識的過程。英語教學要注意培育學生的智力,尤其是創造力。這不僅有助于學習英語、學習其他學科,也有助于將來從事任何工作。英語知識的內在規律是人們經過長期總結、歸納出來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從感知到認知,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認識活動,可以提高認識能力。學生所學的英語是外國語言,許多語言現象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例如,在漢語中,“我有一本書”和“桌上有一本書”都是一個“有”字,而英語中相對應的“有”則有表示“所有”(have)和表示“存在”(there be)的差別。又如,在漢語中修飾名詞的動詞詞組和主謂結構是放在受修飾詞的前面。如:昨天來的那個人是我的叔叔。而在英語中,定語從句則應置于受修飾詞的后面,如The man who came yesterday is my uncle. 學生在學習這些英語知識時,通過英漢分析對比,可以學會全面看問題的本領和防止思想僵化。在英語教學中,通過看圖說話,問答,對話,按指定情景寫作、自由作文,改寫課文或課文的結局,對課文里人物、行為多問幾個“why,if”之類的問題等等,對提高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達力都是大有好處的。 教、學知識與發展智力是同時進行的,統一實現的。因為知識是智力活動的憑借,智力是用知識來呈現的。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智力是知識結晶。二者相互為用,互為因果。所以應把掌握雙基知識和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開發創造力統一起來,相互促進,知識與能力同步,相得益彰,協調發展,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懂得知識本身是什么,同時教給學生怎樣正確獲得知識、創造性地應用知識,學會學習的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給了學生點石成金的指頭,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捕獲“獵物”的措施,這樣學生才會越學越聰明,解決學習中的各種矛盾。 教學歸根結底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教是為了不教”。一個好教師不僅要善于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要逐漸教會學生主動地獵取知識、運用知識,因為一個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有限,不可能跟著老師學一輩子,同時,自學能力是一種高層次的綜合學習能力。在全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抓了自學能力的培養,就可以把其他許多智能的培養帶動起來,在這種條件下,學生的思維就會處于一種積極的活躍的狀態,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過程就會永遠伴隨著智能的發展,這就為發展學生的創造力開辟廣闊的天地,學生獲得的知識信息就不但容易接受而且會轉化為長期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