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以玉樹地震和甬溫線特大事故為例
劉偉 趙雪梅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1]近年來,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央視大火、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等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頻發,有關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和應急處置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其中微博傳播更是引起了廣大學者和公眾的注意。百度百科對微博的解釋為:微博是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2011年上半年,微博應用爆發,用戶數量從6311萬暴漲到1.95億,增長率超200%,在網民中的使用率從13.8%提升到40.2%。[2]筆者以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和2011年“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為例,對突發事件中微博的傳播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認為微博與主流媒體互為補充,對我國突發事件的信息傳播和應急處置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微博成為突發事件第一時間的信息發布者
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社會公眾既是大眾傳播的受眾,同時也扮演著信息發布者的角色,尤其在突發的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中,現場公眾利用微博往往可以成為第一時間的信息發布者。
2010年4月14日發生的玉樹地震,“逍遙Radio”于4月14日5:50通過手機發布于新浪微博上:“早晨5:40,青海省玉樹縣發生地震,震感明顯,震級不詳——好可怕——我從夢中被震醒——心情很壓抑。”[3]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報道玉樹地震的消息,距離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測定的地震發生時間僅僅相隔11分鐘。
2011年7月23日20時38分,也就是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4分鐘后,車廂內的乘客“袁小芫”發出第一條消息:“D301在溫州出事了,突然緊急停車了,有很強烈的撞擊。還撞了兩次!全部停電了!!!我在最后一節車廂。保佑沒事!!現在太恐怖了!!”[4]微博成為最早的信源。
突發事件現場的受眾因為親身感知能在第一時間通過手機等終端發布微博,這在速度上是傳統媒體所無法比擬的,盡管其發布的信息不夠專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夠準確,但卻能讓受眾在第一時間了解哪兒發生了什么,給受眾帶來無比真實的現場感。
微博與傳統媒體共同構建立體信息網
縱向按事件發展持續發布現場信息。微博的信息發布具有實時性,將若干按時間縱向記錄事件發展過程的微博信息碎片連接起來,就可以直播事件經過和救援情況。玉樹地震中,“從2010年4月14日8時46分發布第一條內容為‘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消息,青海玉樹縣今晨發生7.1級地震,震中位于縣城附近,可能出現人員傷亡’的微博到4月15日10時45分的近26個小時內,中國國際救援隊發布了上百篇微博,常常每隔十多分鐘就更新一次,高峰時每隔一分鐘更新一次”[5]。由于交通等問題,地震后很多記者不能立刻深入災區,所以中國國際救援隊通過微博發布的現場救災報道備受關注,一度成為多家媒體報道時引用的救援素材。正是這些縱向按時間順序持續發布現場信息的微博,將災難現場的圖片、受災群眾的切實感受、救援的每一步進展交織在一起,讓公眾了解災難現場的真實情況。
橫向與主流媒體互為補充,提高信息發布的全面性。現階段微博已成為網民收發信息的首選載體之一,尤其是在突發事件中,微博的即時發布性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主流媒體的相對滯后性。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發布的《2010中國微博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0年輿情熱度靠前的50起重大輿情案例中,微博首發的有11起,比重約占22%。
突發事件報道中,主流媒體往往只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為受眾提供信息,而一些鮮為人知的具體細節則是通過一個個微博傳遞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主流媒體的信息盲點。玉樹地震后就有微博網友發布消息:“青海玉樹災區靠西的100公里有個叫隆寶鎮的地方受災嚴重,目前尚無救援隊伍抵達,請大家轉發給相關部門知曉。”[5]主流媒體的大局報道加上微博的細微關注構建了立體全方位的信息網。
微博充當突發事件中救助與動員的有效平臺
微博的實時性與互動性使其在突發事件的救助與動員中具有其他主流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優勢。事故現場的公眾利用微博能及時發出求救信息,通過網友的轉發迅速擴大范圍,引起廣泛關注,為救援爭取寶貴的時間。同時還可以通過照片發布現場受災的具體情況,為救援提供一定的參考和依據。
“2011年7月23日20時47分,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生13分鐘后,網友‘羊圈圈羊’發出第一條求助微博:‘求救!動車D301現在脫軌在距離溫州南站不遠處!現在車廂里孩子的哭聲一片!沒有一個工作人員出來!快點救我們!’”[4]這是事故發生后由乘客發出的最早的一條求助微博,該微博被網友們大量轉發,兩小時后該網友被順利救出。事故發生兩小時后,新浪微博上首先發布獻血的動員和號召,1700多名市民自發趕到醫院獻血。“據新浪微博統計顯示,從事故發生到24日凌晨2點,新浪微博網友共發出了100萬條與事故相關的微博;事故發生12小時后,微博上相關討論量已突破200萬條,其中尋人的轉發量超過50萬條。”[6]可以說在這次事件中,微博充當了救助與動員的有效平臺,在有的主流媒體對此事尚不清楚時,微博已經進行了全面的信息傳播,并在事件救援中發揮了關鍵的作用。
微博成為虛假信息和謠言的發散地與曝光臺
微博傳播缺少了把關人的環節,這在一定程度上為虛假信息和謠言的產生提供了便利條件。突發事件中人們的精神處于高度敏感狀態,在對一些信息無法確定真假時,往往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3·11”日本地震后的“搶鹽風潮”就反映了微博對虛假信息的快速擴散和民眾心理的脆弱和恐慌。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微博在虛假信息和謠言傳播方面具有明顯的兩面性,它既是發散地也是曝光臺,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謠言的曝光,每個網友都可以成為信息的核實者和曝光者。在虛假信息和謠言的曝光方面,政府機構、新聞媒體等要充分發揮官方微博的力量。正是基于對微博等新媒體影響的判斷,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提出了突發事件應對的“黃金4小時”法則,將以傳統平面媒體報道事件處置的“黃金24小時”的每一時間,縮短至新媒體環境下的4小時。這就要求政府機構、新聞媒體等加強輿論應對工作,第一時間識別微博危機信息和苗頭性問題,盡快對輿情進行分析研判,及時利用微博發布權威信息,澄清和駁斥不實信息。
新浪微博作為微博發展的代表,一直注重對信息進行實時核實,專門開辟了“新浪微博不實信息曝光專區”和官方微博“微博辟謠”賬號,及時發布辟謠信息。在“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的微博傳播中,面對詐騙分子詐騙醫療費的行為,微博的“溫州動車追尾墜橋”話題頁面在醒目位置貼出了“防騙提醒”:“尋親家屬注意:溫州各醫院目前對事故傷者提供綠色通道,一律先進行搶救,由醫院墊付醫療費用。請大家不要輕信要求匯款電話。現已發現有一詐騙團伙利用家屬焦急心理行騙。”在辟謠的同時,面對突發事件,政府部門更要積極利用微博進行有效的疏導,實現微博、新聞網站、傳統媒體之間的優勢互補,通過權威評論等方式營造主流輿論強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EB/OL].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8/30/content_6637105.htm,2007-08-30.
[2]CNNIC.第2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2011-07-19.
[3]逍遙Radio的新浪微博[EB/OL].http://t.sina.com.cn/cooldj.
[4]“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 媒體稱微博成動車事故最早信息源改變傳播方式[N].中國青年報,2011-07-25.
[5]徐建太,楊欣.微博在玉樹地震報道中的新作為[J].新聞愛好者,2011(1).
[6]李淼,廖小珊.“7·23”甬溫線特大事故中的微博力量[EB/OL].http://cnpubg.com/zx/newsdetail.cfm?iCntno=209727/,201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