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亚洲国产日本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国产一级毛片视频,草莓视频在线观看精品最新

加急見刊

許昌市氣象災害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王明學

摘要介紹了許昌市主要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特點,就氣象災害防御進行分析,并提出對主要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以為許昌市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災害;類型;農業生產;影響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許昌

1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特點

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電、冰雹、大霧、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霜凍、冰凍、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災害。許昌市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境內氣候復雜多變,是河南省氣象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來因氣候變化等原因,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具有發生種類多、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的特點。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大風、冰雹、霜凍、干熱風、寒潮、連陰雨、雨(霧)淞、雷暴等十多種[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災害發生,“風調雨順”之年很少出現。

統計數據顯示,近50年來,許昌市年平均氣溫呈現上升趨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氣溫上升趨勢更加明顯,多數年份氣溫偏高。而季節氣溫變化趨勢不同,冬季和春季氣溫上升最為顯著,而夏季則有明顯的降溫趨勢,“暖冬”、“春熱”、“涼夏”出現頻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時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減少,而夏季降水顯著增加,導致旱澇趨勢加劇。2007、2008年連續2年出現春夏之際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來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計降水量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麥受旱面積逾10萬hm2。2006年7月2日出現特大暴雨,日降水量達到335.9mm,突破歷史極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損失2億多元,并出現人員傷亡;2008年6月3日出現風雹災害,瞬時最大風速達到31.5m/s(11級風力),突破歷史極值,也造成了嚴重災情。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增多、增強,對全市的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產生了深刻影響[2]。

2氣象災害防御

(1)氣象災害防御是防范與減輕氣象災害活動的簡稱,是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調查、評估和防災、減災等活動的概括。氣象災害防御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做好氣象災害可能對農業、交通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影響的預防工作,又要做好氣象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等工作。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門比較多,只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明晰相關部門的防御責任,促進部門間的有機聯動,才能真正實現對氣象災害的整體防御。

(2)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目前,許昌市已經建成了由5個國家常規氣象觀測站、69個鄉鎮自動雨量站和17個四要素自動氣象站組成的地面觀測網,建成了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建成了由2部天氣雷達組成的雷達觀測網,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立體監測體系,極大地提高了氣象災害監測和預警水平[3]。特別是近2年投入業務使用的天氣雷達、自動氣象站、鄉鎮自動雨量站等現代化監測設備,在暴雨、冰雹等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現代化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初步建成了短時天氣預報警報、中短期預報、短期氣候預測以及農業氣象、水文氣象、地質災害等專業預報系統。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水平和短期預報準確率穩步提高,強對流、暴雨、干旱等預警、預報水平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多部門聯合制作和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病蟲害氣象等級、火險氣象等級、電力氣象、交通氣象等預報,以及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的影響評估等,在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為牽引,積極創新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圍繞許昌糧食核心生產區和花卉、煙草、中草藥種植等特色農業,開展現代農業氣象科技示范園區試點建設,不斷探索現代農業氣象服務新體系。大力實施空中云水開發工程,在全市各縣區興建標準化防雹增雨基地,為抗旱救災、緩解水資源短缺、保護生態環境等提供保障。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建立鄉鎮氣象信息員隊伍,做好氣象服務“三農”工作。

3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澇,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相伴出現,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溫、霜凍、干熱風、連陰雨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影響,但發生頻率較低,危害相對較輕。

(1)干旱。是指因久晴無雨或少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氣象干旱等級》國家標準中將干旱劃分為5個等級,并評定了不同等級的干旱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①正常或濕澇,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②輕旱,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干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③中旱,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④重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干土層,植物萎蔫,葉片干枯,果實脫離,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⑤特旱,特點為土壤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

干旱是許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據旱區分布調整作物布局,種植耐旱作物品種;二是灌溉時采用灌溉和滴灌技術,節約用水;三是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開發空中水資源,抓住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達50mm或以上的強降水。按其強度又分為3個等級,24h降水量50.0~99.9mm為“暴雨”;100.0~249.9mm為“大暴雨”;250mm以上為“特大暴雨”。許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濫,淹沒糧田,誘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發布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4];二是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維護房屋農舍,防止大雨沖灌致使房屋或圍墻垮塌;四是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3)冰雹。是指由積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圓球形透明與半透明冰層相間的固體降水,形如蔥頭,俗稱“冷子”。冰雹發生時經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對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多雹災季節,農民下地勞作時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同時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以降低災害損失。

(4)干熱風。春末夏初,常見的一種又干又熱的西南風或南風,其風速3~4級,溫度30℃以上,相對濕度30%以下,且連續刮風2~3d。干熱風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因為干熱風發生時正值小麥乳熟期,此時“熱風”和“干風”給小麥帶來“高溫熱害”和“低濕干害”,雙重災害導致小麥籽粒干癟,既降低了小麥質量,又減少了小麥產量[5]。干熱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選用抗干熱風的小麥品種;二是營造農田防護林,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麥田氣溫,減小風力,抑制水分蒸發;三是在小麥灌漿前視墑情澆水;四是在小麥孕穗至灌漿期,適時噴灑磷酸二氫鉀或石油助長劑。

(5)大風。風速≥10.8m/s、風力≥6級的風稱為大風,常分為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雷雨大風、臺風侵襲大風3種,又以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為最多。大風不僅能摧毀農房、莊稼、樹木和通信設施,而且能引起飛沙走石,傷害人畜。大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樹,二是切斷戶外危險電源;三是減少戶外活動,盡量不到田間勞作。

(6)連陰雨。是指連續5d以上有降水,且累計降水量≥30mm的天氣過程。許昌地區連陰雨天氣多出現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間,其中7、8月最多,是該地區較為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連陰雨期間,雨水多、濕度大、光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成熟作物的收獲,連陰雨對小麥、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質影響較大,發生在播種期的連陰雨致使播種推遲,導致莊稼欠收減產。連陰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據氣象預報,及時做好糧食搶收搶曬工作;同時做好隔濕防潮,以防霉變;二是連陰雨期間做好清溝排水,防止內澇和漬害;三是為農作物噴灑農藥時在藥液中增加粘著劑,如把適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藥液中,以保證施藥效果。

(7)寒潮。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由于冷空氣的入侵,使氣溫在24h內劇降8℃以上,而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溫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溫10℃,最低氣溫在4℃以下,稱為寒潮。寒潮過境時,常伴隨6~8級的偏北大風,使沿途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凍害,對農業、畜牧業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來臨前,對于已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劃鋤、松土、通氣;對于未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及時鎮壓、保溫、保墑;二是寒潮來臨時大棚內溫度下降,造成棚內作物生長放緩,因此要增大肥水供應;三是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掀棚[6]。

(8)低溫凍害。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域內出現的氣溫明顯偏低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的一種天氣現象,可分為冷害、寒害、霜凍和凍害4種類型。小麥凍害是由越冬生態條件超出冬小麥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麥的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降溫強度和低溫持續時間長短,但與品種、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質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關系。因此,防御凍害即使麥苗與越冬生態條件相適應。防御凍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選用抗寒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并根據品種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培育壯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墑、鎮壓防凍;四是增施磷鉀肥,做好越冬覆蓋。

4

[1] 劉勇軍.就《河南省氣象災害防御條例》施行答記者問[N].許昌日報,2009-07-07(2).

[2] 劉勇軍. 加強能力建設,服務地方發展[J].氣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 杜彩月. 許昌氣象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N].中國氣象報,2009-11-10(2).

[4] 白瑛,苗東梅,金慶榮,等.呼倫貝爾市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的影響及防御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7(S1):44-46.

[5] 劉可東,陳建春,朱根苗,等.黃山市農業氣象災害分析與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9(26):12608-12609.

[6] 程肖俠,可欣,王秀英,等.彰武縣農業氣象災害的特征分析及防御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09(132):288-291.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