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無賴氣成就盛唐氣象
康震
■演講者小傳
康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曾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講過《唐詩的故事》、《李清照》、《蘇軾》等。
■時間:2008年1月26日
■地點:江淮水新聞文化會館中國歷史文化經典系列講座
■演講者: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副院長、副教授康震
■演講主題:唐詩的人生境界
唐詩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特別是在我們日常的情感生活當中,占據了很重要的一個位置。
比如說:“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這是唐代初期的詩人也是宰相張九齡所寫,用它來形容海峽兩岸同胞的情感特別恰切;而像王勃寫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說都是在形容思念遠方朋友的一種感情,但是我們感覺這兩個人的詩還是有些微妙的差別。
你看“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它和王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同樣是思念親人和思念家鄉的事情,在情感方面卻有很大的差別。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形容母愛,而“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形容愛情,愛一個人可以愛到什么程度呢?就好像蠶吐盡了最后的絲,好像蠟燭滴盡了最后一滴淚。這個形容我們人民教師也很恰切。
所有這些詩,基本上可以概括作為一個中國人的全部情感。我們讀這些詩,能夠耳熟能詳,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不僅因為這些詩篇幅很短小,便于背誦和記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語言很通俗,情誼很深長。
大家可能會說,不就是幾首詩嘛,你說破天還能說出什么來呢?你所講的跟我們所理解的又能有多大的差別呢?不過,我認為在唐詩當中,還隱藏了許多我們不知道的秘密。換句話說:我今天講這個東西,能講出大家不知道的東西或者對大家有用的東西。
李白有很多詩里面都有這種矛盾,前面一句剛剛說要如何及時行樂,后面一句突然又要為天下蒼生謀。
■李白的詩經常前后矛盾
舉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例子,比如說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李白的這首《將進酒》,閱讀的感覺和寫作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我們讀的時候,覺得這首詩很奔放,很豁達,很開朗,很振奮。但其實李白寫這首詩本身的含義不是這樣子的,他的心情并不是很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是形容時間就像黃河水一樣,奔流到東海永遠也不會回來,說時間一去不復返。第二句形容時間的迅捷,“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到了晚上,早上的青絲就變成了白雪,頭發就變白了,由于時間很快,人生很短暫,所以應該怎么樣呢?及時行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不要使你的酒杯空對著明月,這種寫時間之快捷,人生之短暫,當及時行樂,并不是十分特別喜慶的心情。“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古人早就講了,奇妙的是李白忽然講出下面這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剛剛還是很消沉很消極的,突然筆鋒一轉,又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緊接著又說:“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給人一種錯覺,好像他的天生我材是飲酒之材一樣。
李白有很多詩里面都有這種矛盾,前面一句剛剛說要如何及時行樂,后面一句突然又要為天下蒼生謀。比如說我們大家比較熟悉的另外一首詩《夢游天姥吟留別》,那是一首游仙詩,這一首詩如果有一百句的話,九十九句半都是寫如何游仙,但最后一句突然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首詩很奇特,就是最后一句和前面所有的句子都不搭上。李白的創作這種情況特別突出,這個主要來源于內心的一種東西。 所謂的漫游是一個好聽的說法,不好聽的說法就是跑官。王勃詩里面說“同是宦游人”,就是說我們都是跑官的人。
■唐代知識分子需要頻繁跑官寫自薦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是我們在形容一個人有才華很自信時,經常引用的一句話。那么李白所說的材是指什么材呢?
我們都知道李白的主要才華是寫詩,除此之外,他還有什么才能呢?我們讀唐詩,不能光讀詩,你僅僅讀詩的話,你什么也找不到。我們來看李白的自薦書。唐代的知識分子要做官,考科舉是很重要的,但是唐代的科舉錄取人數太少了。2007年我們的高考錄取比例大體上是50%,報考人數是1000萬,錄取大概500多萬。唐代呢?武則天時期改革了科舉制度,擴大了名額,武則天從當皇后算起一直到她做皇帝到最后下臺,大概半個世紀,在這個50年時間里面,唐朝錄取的進士也就是1000人左右,每年是多少人呢?20人。武則天時期全國的人口有多少呢?3000萬到4000萬。
知識分子遇到這樣的困境就采取漫游的方式,所謂的漫游是一個好聽的說法,不好聽的說法就是跑官。王勃詩里面說“同是宦游人”,就是說我們都是跑官的人。當然,這個跑官跟我們現在的跑官不一樣:現在的跑官就是想做更大的官,當時的所謂的跑官主要是知識分子想進入仕途,因為入仕途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主要任務之一。
到處跑就要寫自薦信,這就很重要。李白寫了很多自薦信,這里講一封比較有代表性的《上安州裴長史書》。這封信是李白大約在30歲左右寫的。安州是什么地方呢?就是現在湖北省的安路縣,李白在安路縣的時候結婚了,這是他第一次結婚,他一生結過兩次婚。他結婚娶了一位許氏,然后給當地的一個裴長史,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寫了《上安州裴長史書》。
白少長江漢,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杖劍去國,辭親遠游。南窮蒼梧,東涉溟海。東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
昔與蜀中友人吳指南同游于楚,指南死于洞庭之上,白禫服慟哭,若喪天倫。炎月伏尸,泣盡而繼之以血。行路間者,悉皆傷心。猛虎前臨,堅守不動。
數年來觀,筋骨尚在。白雪泣持刃,躬申洗削。裹骨徒步,負之而趨。寢興攜持,無輟身手。遂丐貸營葬于鄂城之東。此則是白存交重義也。
昔與逸人東嚴子隱于岷山之陽,白巢居數年,不跡城市。養奇禽千計。呼皆就掌取食。廣漢太守詣廬親睹,因舉二以有道,并不起。此白養高忘機,不屈之跡也。
愿君侯惠以大遇。白必能使精誠動天,長虹貫日。若赫然作威,加以大怒,不許門下,逐之長途,白既膝行于前,再拜而去,西入秦海,一觀國風,永辭君侯,黃鵠舉矣。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
唐代的這些大詩人里面,他是唯一一個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人。他不愿意參加科舉考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走尋常的路。
■李白的理想是想當宰相
我們要了解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有哪些才華?讀這封自薦信就是一個最好的鑰匙。研究工作就是這樣子做的——你先讀詩,讀了詩以后,你得琢磨這個詩為什么這么寫,為了尋找答案,你得尋找詩背后的東西。 李白回顧說,他從小接受教育,“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六甲”是什么呢?主要是指道教的書,怎么才能做神仙,怎么樣煉丹,怎么樣吃藥,怎么樣巡游。十歲觀百家,什么書都看,有儒家、有道家、有佛家的、有雜家的、小說家的、縱橫家的、陰陽家的。
李白的知識結構和杜甫不一樣,杜甫接受的是正統教育,奉儒守官,讀儒家的經典,成天想的都是治國平天下,而李白看了這么一堆書,得出了什么結論?“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他并沒有說“故知大丈夫一定要光耀門庭,一定要封妻蔭子。”
怎樣才能達到四方之志呢?只有兩種可能,第一個是做帝王,第二是什么呢?是做帝王的宰相或做帝王的老
師。但做帝王是不行的,除非你造反,做帝王的老師或做宰相都能借帝王之手使自己的理想遍布四方。所以說李白的理想很大,而且他從來不參加科舉考試,唐代的這些大詩人里面,他是唯一一個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的人。他不愿意參加科舉考試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意走尋常的路,而是希望通過一種極端的手段迅速達成自己的人生理想。
要實現自己的四方之志,“乃杖劍去國,辭親遠游。”挎著寶劍,離開家鄉,辭別親人,去遠方遨游,向南一直走到洞庭湖,向東一直到達東海。其實他沒有到東海,只是到了揚州,唐代的揚州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是個很重要的經濟中心。李白在揚州做了什么事呢?“東游維揚,不逾一年,”他在揚州呆了一年時間,“散金三十馀萬,”出手很大方。但是這些錢都沒有花在自己的身上,他說:“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就是說,把那些錢都送給貧困的讀書人了。這說明他輕財好施,是好交朋友不愛錢的人。
他第二個優點是什么呢?叫存交重義,很講義氣。為了說明這點,李白舉了一個很極端的例子,他說離開四川的時候,跟他一起有一個朋友叫吳指南,在洞庭湖游覽時,這位朋友不幸突然去世了,李白穿著孝服趴在他的身上痛哭,眼淚哭干了,哭出血來了。“猛虎前臨,堅守不動。”當年的洞庭湖,可不像現在,那是“八百里洞庭呀”,現在恐怕別說八百里,就是八分之一還差不多。而且當時有猛虎,可能是一只華南虎(笑聲),擔心老虎把尸體叼走了,李白就守在那里。
草草安葬之后,李白去揚州。過了好幾年回來的時候,他沒有忘記朋友,把這個朋友筋骨挖出來了,借錢把他的朋友安葬在了鄂城(現在的武昌地區)的東面。寫這么一段話挺嚇人的,因為它完全不符合中原喪葬的風俗,既然沒有做任何解釋,就可以認為,湖北安路縣的官員對這樣的喪葬風俗是很了解的,這也說明一點,在唐朝的時候,人民喪葬的風俗跟現在的中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李白這篇文章我們可以讀出很多的東西來。
李白還有一個優點,是品行高潔。他和一個叫東嚴子的“逸人”在岷山的南面隱居,“巢居數年,不跡城市”,就是在山里面住,不到城市里面去,養了上千只奇怪的鳥,一叫鳥就到手掌上來,這是道教的一種養生術。鳥養得越來越多,兩個人的名氣越來越大,當地的太守聽說后,就親自登門拜訪,想要把他們推薦給朝廷,但他們并不愿意出來做官。為什么呢?“此白養高忘機,不屈之跡也。”說他是一個品行高潔的人。
一封自薦信,一開始你應該說,我自己有什么什么優點,接下來就會說用人單位是如何如何好,再接下來說我很愿意加盟這個用人單位里面去,為您所用,發揮我的才能。自我推薦信的語氣一般是比較謙卑的,可李白最后說:“何王公大人之門,不可以彈長劍乎?”哪一個王公大人門口沒有彈寶劍的地方呢?這是引用馮諼客孟嘗君時彈劍喊“食無魚,出無車”的典故,馮諼以“狡兔三窟”保全了孟嘗君的政治生命及生命,成為孟嘗君最著名的門客。李白引用這個典故的意思,用俗話說:“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像李白這樣狂傲心態的人,為什么在那個時代還能有那么大的成就,還能有不錯的結果呢?我們需要知道詩的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為何國人喜中庸而李白獨狂妄?
如果現在到國家某一個很重要的部門去應聘,你寫自薦信最后一句話說:“你到底要不要我?你要我便罷,你要是不要我,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那你在北京肯定是永遠找不到工作了,對不對?李白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干嘛非得在最后一段表現自己的情緒呢?我覺得很奇怪,不這么寫,不行嗎?有毛病了?還是李白已經錢多到了根本無所顧忌的程度,浪漫到完全不通世事人情的程度,狂到已經有點病態了?
李白的詩中,像“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樣的詩句很多,他得志的時候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你們單位有這樣的一個人,你也受不了。今天我們還都是主任科員,第二天他變成副局長了,他走的時候給你留一封信:“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什么是蓬蒿人,就是在亂草堆里面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人呀!他不是蓬蒿人,你是蓬蒿人了。如果過幾天他的副局長給免了,他又回到你的辦公室,給你寫了一個條子說:“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這個世間大道像青天一樣廣闊,但是沒有我的出路。我們現在的中國人一般的處事態度就是比較中庸,基本的原則是不得罪人,在不得罪人的情況下開展工作,所以如果有這么一個同事在跟前,你會納悶,這個人是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呢?
李白后來被抓起來了,流放夜郎,杜甫知道了以后寫了一首詩,其中兩句是:“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不過,李白后來還是活下來了,活到60多歲,過去人生七十古來稀,在唐代60多歲大體上相當于我們現在活到80多歲了,相當不錯了。
像李白這樣狂傲心態的人,為什么在那個時代還能有那么大的成就,還能有不錯的結果呢?我們需要知道詩的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這種無賴氣是什么呢?就是完全不守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什么都想說,什么都敢說的氣質。這反映了唐代初期特有的一種社會準則、社會氛圍。
■唐代詩人知識分子身上多有無賴氣
其實,在當時,李白并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我們來看一看,李白的前人怎么樣?比如王勃,《舊唐書·文苑列傳》對王勃的評價是:“六歲解屬文。”在正史里面,對一個人評價特別說他六歲文章寫得很好,這就不是一般的評價。這么一個文學天才,有一個毛病就是恃才傲物。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當時的吏部侍郎裴行儉評論這四杰:“士之致遠,先器識而后文藝。”一個知識分子要想做一點大事必須先有氣量,先有見識,有道德,然后才談得上文藝,這個文藝是才華。四杰雖然有文才,但是他們“浮躁淺露,”又不知好歹,“豈享爵祿之器耶!”哪里是做大官的料子?他甩了幾句評語說:楊炯(四杰之一)性格比較沉靜,也許能做一個縣令,其他的人很難善終。這個評語下得不好,但果如其言:楊炯真的做了縣令,王勃落水后受驚嚇而死,盧照鄰自殺,駱賓王反武則天最后下落不明。
唐代還有一個詩人叫員半千,他寫有一篇文章叫《陳情表》。陳情表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做老百姓和做臣子的給皇上寫的,比如說我寫一本書叫《跟總理說說心里話》,這個在古代就叫《陳情表》。員半千屬于好長時間沒有做上官的進士,給武則天寫陳情表說,我要向你推薦我自己,你不了解我,我有一個辦法讓你能夠了解我,你招三五千天下才子,和我一起考試,考六種文體,詩、策(策論、政論)、表(奏章)、判(判詞)、箋(一種適用的文體),規定字數,如果有一個人的成績排在我的前面,你把我的腦袋砍下來掛在城門樓上,把我的骨頭搓成粉,向天下才子謝罪。陛下你就收了我吧,給我官做吧,你要是聽了我的建議,我以后什么話都可以跟你說。如果你沒有采納我的建議,我就把書全燒了,把詩全燒了,把筆墨全都燒了,用現代的話說,就是把電腦全砸了,一個人坐在深山里面,我看你還能招來什么樣的人,我看你還能取什么士?就是說讓你郁悶致死。 讀了這個以后,我們覺得李白那封信還是很有品位的。就是說,他雖然也很狂傲,但是還顧及到了一些基本的理念。他的無賴氣沒有那么重。這種無賴氣是什么呢?就是完全不守社會道德規范的約束,什么都想說,什么都敢說的氣質。這反映了唐代初期特有的一種社會準則、社會氛圍。
員半千講這樣難聽的話,按道理說不可能有官做了,可結果怎么樣呢?后來做了奉閣舍人,專門起草詔書。在中國古代,給皇帝起草詔書幾乎是除宰相之外最重要的官職了。起草詔書,實際上就意味著你參與詔書的整個過程,也就是參與了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
我們有一個疑問,就是像員半千這樣的人,怎么會允許他做奉閣舍人?可是武則天和唐玄宗可以容忍,不但容忍而且給重要的官職,我看中的是你的才華。但是,如果把話顛倒過來問,社會連這種人都能容忍,那什么樣的人不能用呢?因此,在那個時代里,知識分子的才能和才華獲得了最大限度的展示。這個就是對我們的啟迪。
員半千干嘛叫這個名字呢?半千是多少呢?是五百。員半千在讀書的時候,他的老師告訴他:“圣人不常出,按照慣例一般是五百年出一個圣人,五百年黃河一清嘛!”員半千就把名字改了,叫員五百肯定不好聽吧,所以就改成了員半千。
領導者天才最主要的方面,是他能海納百川,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用,每一個人都給予他適當的位置。
■超級自信是盛唐氣象的核心
我講這些是什么意思呢?像李白這樣的人,是一群人,都有這股無賴氣。為什么叫盛唐氣象呢?它有一個核心是超級自信。這個自信要表現出來,這個表現以自我為中心,看上去就是那么不合群。如果一群人一代人都是那么的自信,那么的奮發向上,那樣的目空一切,就能創造出那么一個輝煌燦爛的“盛唐氣象”。
僅僅從詩人的群體來分析,那絕對不是一個平庸的時代,那是一個天才輩出的時代。當然要領導這一群的天才,也很難,所以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是什么才能呢?是能創造貞觀之治、創造永輝之治、創造開元天寶盛世的人,那也絕非是平庸之人。不平凡的領導者和不平凡的追隨者,才能創造出不平凡的盛世,這就是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領導者天才最主要的方面,是他能海納百川,能夠物盡其用,人盡其用,每一個人都給予他適當的位置。比如說李白,從20多歲就開始尋找做官的道路,找不到呀,很苦悶,所以寫了很多發牢騷的詩。到了40歲,通過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得到唐玄宗的關注,把他招入宮里。但李白呆了不到兩年就呆不下去了,很多復雜的因素,李白的個性特別強烈,又太愛喝酒,所以在宮里面的時間長了,大家看他不順眼,他看大家更不順眼,唐玄宗就考慮了,怎么讓他離開。應該說,唐玄宗是皇帝,李白只不過是一個御用文人,你的詩寫得再好,在我眼里也就是一個草民,讓你走你就走,還有什么好商量的呢?但唐玄宗“賜金返還”,給李白一大筆錢,讓他回到家鄉從事文學創作。這種對待文人的態度,這說明一個領導者特有的心胸。
初唐和盛唐是大唐王朝走向一個輝煌頂點的過程。當一個社會在向更高目標發展的過程中,它需要有強大的推動力,需要強大的活力,需要一大批像李白這樣的知識分子,他們有強烈的個性,有遠大的抱負,有超凡才華,這樣一批人把社會推進到一個很高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