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葉飛
摘要:隨著近年來我國乃至世界的文化事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都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反映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文化實力的一項重要標志,而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越來越多的地區也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華民族文化延續中的重要性,為了滿足人們精神文化的生活需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承,并且與新時期的旅游開發工作進行有效的集合,這樣能夠有助于使現代化的旅游開發工作更為良好,并且還能夠有助于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的保護與傳承。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時期旅游開發;發展方向;融合管理
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藝術行為,其中更加沉淀著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深層次的精神追求,旅游開發是貫穿于人類生活全過程的一種文化行為,具有極為豐富的歷史底蘊和根基。并且在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融合的國家中,具有更強烈的地域性、民族性、傳承性和大眾性。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旅游開發工作,在人民的生活和生產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人民群眾十分喜愛的一種文化形式,由于兩者與生俱來,不可分割,具有相得益彰的密切關聯,所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延續的同時,還需要促進新時期的旅游開發發展,這也是文化工作者需要考慮并探索的一項問題。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時期旅游開發具備的不同屬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的提出是由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完善世界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區別于物質性、建筑型、遺址性文化遺產的不同概念所指的是由各族人民世代相承并且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文化空間,而其中的表現形式也不僅局限于手工藝、表演藝術等也包含著民俗活動和口頭傳統等多種類型。而其中所提到的文化空間是指與表現形式有較為密切關聯的特定時間和場所,具有極強的空間性和時間性。旅游開發則是指人們在旅行中需要得到滿足的精神文化需求,以群眾為主體、以娛樂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文化表現形式。兩者均是人們在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產物,關系密不可分,旅游開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和載體,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文化在人民群眾中的一種展現形式和表現基礎,所以做好旅游開發中的非遺傳承工作是對我國非遺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的關鍵。而隨著近年來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西方文化,也涌入我國的社會環境中,許多年輕人在接受信息時所接受到的信息也更加廣泛,這也就導致在進行文化傳承時,旅游開發的開展工作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也直接導致非遺傳承工作的難度增加。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時代旅游開發的融合與連接
非物質文化遺產伴隨著現代人類生存,其中涉及到人類的所有生存領域,是人類對世界資源進行利用并建立自身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無論是哪個國家的遺產類型和文化特點,都具有追求真善美的本質特點,而在這種背景下,不同的旅游景點根據自身的民風民俗和社會狀態形成了相應的發展方式和獨特認知,通過創造世界和改變觀念的方式,使人類的文化意識得以發展,進一步保證了旅游區人群的能力素養持續進步。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期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延續,需要將促進全人類和諧發展作為主要的方向,不可將其進行隱藏或束縛,而應當盡可能使其貼近生活和群眾,在與人類交流的過程中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4]。由于人類在創造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歷史,也具有了豐富的文化特點,呈現出一種不斷自我超越的特征性。由于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獨特的發展性,所以會表現出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征,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是現代旅游開發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一定的連接,這說明文化特征具有極高的群眾性和歷史性。除此之外,在現代社會的發展背景下,各種網絡生活方式也在不斷發展,而人們在進行信息接收時也更加傾向于選擇手機移動終端的信息接受方式,這其實也是一種人們的旅游開發形式。所以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是一方面,可以在微博或者微信這樣大眾易于接受的平臺建立相關的公眾號,為普通民眾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資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與現代化的快手或者抖音這樣的短視頻平臺進行有機的融合,拍攝非遺文化宣傳片,這樣能夠使人們在旅游開發生活中與非遺有基本的接觸,也可以在bilibili、優酷、愛奇藝等平臺拍攝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紀錄片,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故宮的旅游業發展,而這種方式也是一種更加傾向于年輕化的旅游宣傳形式,在年輕人群中所獲得的推廣效果較為良好。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新時代旅游開發的發展與延續
文化是不同歷史時期人民進行精神世界建設的主要基礎,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這種精神基礎的主要體現,所以在發展過程中需要與社會相適應并結合,但由于現代社會對于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都較為新穎,所以想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來適應現代社會基本不太可能,所以在這種狀況下,現代文化工作者應當將現代文明進行有效的協調和管理,使現代文明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結合,在保持民族性和時代性的基礎上,提高人們對非物質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吸引力,這樣有助于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旅游開發相結合,順應時代的潮流,進一步展現自身的生命力和活力。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一種無形且不可重復的文化現象,所以如何再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是現代文化工作者的燃眉之急。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化文化結合之時需要使現代人民群眾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這樣能夠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發展過程中能夠有足夠的空間展現自身的特點和狀態,這樣能夠縮短人民群眾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距離。由于不同地域的群眾在生活和工作過程中都具有各自的特點,所以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過程中,需要注重其中的地域性和文化性,所以在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期間,需要注重其中的細節,這樣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來說有積極意義。
四、總結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開發的起源,而旅游開發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演變和發展的一種形式,所以無論是文化傳承還是旅游開發的開展,都需要將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而我國的政府部門和相關文化工作人員需要付出12 分的努力,使兩者能夠共同發展,盡可能選擇現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來對文化進行傳承,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真正融入到群眾的文化生活中,形成有機的融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發展背景下進一步延續。
[1]董鴻安,丁鐳.基于產業融合視角的少數民族農村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與保護研究――以景寧畬族縣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9,40(02):197-204.
[2]張希月,虞虎,陳田,王新歌,王甫園.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旅游開發價值評價體系與應用――以蘇州市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6,35(08):997-1007.
[3]張希月,陳田.基于游客視角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影響機理研究――以傳統手工藝蘇繡為例[J].地理研究,2016,35(03):59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