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中學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學習
常艷芳
論文關鍵詞: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
論文摘 要:本文主要對跨文化交際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進行探討。為了達到既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又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雙重目標,就不能再按傳統的外語教學思路和方法,忽視文化教學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言語形式和詞匯的教學上,正確的做法是將兩者有機地統一起來。
一、引言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 H.DonglasBrown 在Principle of learning and teaching 一書中指出:在某種意義上,外語教學是力圖解決語言的文化內涵,也就是說,語言來源于文化,但是又用于反映該文化的各種特征。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掌握和使用一門外語,就必須能較為全面地了解運用這門外語所依附的社會文化。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滿足于對學生語言上的指導,還應該在文化方面,特別是在有明顯差異的文化特征上加以指導,以便在實際的跨文化交際中正確地應用文化知識。
“culture(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culture”,作為“文化”,其豐富的內涵不僅僅是指某種藝術、某篇小說、詩歌或者戲劇,這種狹隘意義上的文化現象;而是含有價值觀念,風俗習慣,以及社會道德和民族特性等因素;是一個社會長期以來形成并積累下來的整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世界上有多種文化形式,甚至在一個社會的文化中還可以分裂出許多小的文化類別,這種國家之間、地區之間、不同民族之間的文化差異,對于我們進行交流時不得不加以考慮的因素。否則,語言學得再好,也難以正確運用。
二、詞匯的文化學習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意義,因此對某些具有文化背景意義的詞匯,除講清其概念意義外,還有介紹它們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還可以適當擴展其知識內容。例如:“狗“一詞在英漢文化群體中的文化意義相差甚遠。漢語中用”走狗“、”喪家狗“等來形容令人厭惡的人,以狗組成的詞組多含貶義,如“狗血噴頭”、“狗仗人勢”、“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等;而英語中則有“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的成語,因為他們認為狗是人類的好朋友。又如,英語單詞“dragon(龍)”與中國的“龍”,在象征意義、美學內涵,以及語言應用上均存在極大的差異。西方人吧龍看成是動物中最恐怖的一種,它們傳播瘟疫,糟蹋莊稼,以吃人為樂,被譽為貪婪的掠奪者,嗜財如命的守財奴;而在“dragon(龍)”構成的習語中則指“惡魔”、“魔王”,如“Dragon Lady(盛氣凌人的女人)”等。與此相反,在中國龍是受敬重與崇拜的對象,因此它們掌握河、湖、海,負責施云布雨,供奉它們的龍王廟隨處可見。通過這樣的了解和對比會加深學生的理解。再比如,英語中表示親戚關系的只有概括詞,如“uncle, aunt, cousin, grandmother”等,而漢語中卻只有表示具體關系的詞、如“叔、伯、舅、外公”等。“I have a sister.”看似簡單,實際上要翻譯成漢語并不容易,如果沒有上下文可判斷,”sister”是譯成“姐”還是“妹”就夠傷腦筋了。
另外,一些表示顏色的單詞在英語中可以構成寓意深刻的習慣用語,讓人有妙語連珠的感覺,而在漢語中表示顏色的詞的意義就相對簡單一些。例如,在英語中“green hand(生手)”、“black sheep(害群之馬)”、“see the red light(迫在眉睫)”、“out of blue(預料之外)”、“white lie(善意的謊言)”等。同樣,不同顏色的衣服,在中西方國家中具有不同的意義。舉行葬禮時,在英美等國,人們一般穿黑色的衣服表示莊重和對死者的哀悼;而在中國,人們多穿白戴孝表示對親人死者的懷念。在婚禮上,西方國家的新娘一定要穿白色的禮服,以示“純潔、高貴”,而中國傳統中新娘多穿紅色衣服,以示“吉祥幸福”。當學生熟知了單詞的文化背景以后,將更有助于他們記憶和使用,使學生真正達到掌握英語的目的。
三、語言結構的文化學習
1. 主語顯著句和主題顯著句
形合的英語是主于顯著的語言(subjectprominent),主題往往就是句子主語;而意合的漢語是主題顯著的語言(topicprominent),其主題往往并非句子主語。如“夏天很難貯藏食品。”就是典型的主題句,按照漢語的思維,“夏天”是主題,后面是評論主題怎樣。受此影響,學生往往會誤以為漢語的主題就是英語的主語,譯為“Summer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food.”事實上英語的主語是“貯藏食品”,“夏天”只是時間狀語,應譯為“It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in summer.”或“Food is difficult to preserve in summer.”因此,英語教學如果能就“英語主句顯著句”和“漢語主題顯著句”的問題進行對比,那么漢譯英時的“中國式英語”或英譯漢的“歐化”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2. 漢語多用動詞,英語多用名詞和介詞
教師在教學中應不斷地進行這方面的對比,并進行翻譯實踐,以提高翻譯能力。試比較下列幾句,看看哪組譯文較好。
(1)Vietnam War is a drain on American resources.
譯文①:對于美國的資源,越南戰爭是一種消耗。
譯文②:越南戰爭不斷消耗著美國的資源。
(2)她對他們越來越憎恨。
譯文①:She hated them more and more.
譯文②:Her hatred for them grew more.
很明顯譯文②比譯文①要更符合語言習慣。因此,英譯漢時我們應當將一些名詞轉換為動詞,從而符合漢語表達習慣,而漢譯英時又把一些動詞轉換為名詞,從而使譯文結構嚴謹,避免拖沓冗長,行文散亂。
四、語域的文化學習
1. 交際常用問候語在中西語言中的差別
問候語是人們在交際中首先要使用的一類語言,人們首次相識或熟人相見總要打招呼,而如何正確使用問候語及其答語,使交際活動順利進行呢?現以“吃”為例來說明英漢文化的差異。飽嘗饑餓之苦的舊中國人民,填飽肚子是幾代人的夢想,因而有了“民以食為天”的俗語,也許正因如此才出現了“吃過飯了嗎?”的問候語。然而,英語國家人士聽到“Have you had your meal?”這一問候語時,會迷惑不解,會想這是要請我吃飯還是要跟我約會?聽多了就會厭煩,難道我沒錢吃飯?因為在他們國家,上面的問候語是請人吃飯或男人邀請女人約會的開場白。自古以來就有相互關心這一優良傳統的中國人對“你去哪兒?”的問候已是司空見慣,可是對強調個體本位的英美國家人士而言,若問他“Where are you going?”那無異于無故被警察盤問。因此,在教材中出現問候這一交際項目時,教師可以通過英漢文化對比,解釋說明問候語及其答語在不同場合的使用,以免在與英美國家人士打交道時出差錯。當然,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文化特點,中西文化差異的比較并非是一種優劣對比,而是通過比較使學生增強對交際文化的敏感性,同時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燦爛地文化遺產,并吸收國外某些好的、適合國情的東西,尊重西方文化。 2. 交際常用稱呼語、稱贊語在中西語言中的差別
其實學生稱陳老師為“Teacher Chen”,稱張叔叔為“Uncle Zhang”是不符合英語習慣的。在英語里 teacher 是職業(occupation),不是稱呼;uncle和aunt是親戚的稱呼,對非親戚關系的年長者不稱呼uncle和aunt。正如漢語中不稱呼“李工人”、“趙農民”一樣,這類英語在交際中應盡量避免。
在對待贊賞方面中西反應也不相同,西方人直率,而中國人謙遜。曾聽說外國人稱贊中國朋友,“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這位朋友很謙遜,忙說“No,I think my English is very poor.”這樣導致交際中斷,正確回答當然是,“Thank you very much.”
3. 商務交際和禮節在中國語言中的差別
中國人熱情、好客的禮貌行為有時會被西方人誤解為咄咄逼人,侵犯個人主權的無禮之舉。如在中國人的宴席上,主人總是頻頻舉杯為客人敬酒,多次代客人夾菜以顯示對客人的熱情;而在西方的宴席上,主人從來不對客人勸酒,全憑客人隨意享用,否則就有強人所難之嫌。西方人在待客時遵循的是“主隨客變”的原則,待客時違背了這一原則就會引起文化沖突。
在接受禮品時,西方人總是爽快收下,并當著送禮人的面打開禮品盒,對禮品大加贊賞并對送禮人表示感謝;中國人收禮時,總是推卻再三,先說不要,再說幾句客套話,最后才能勉強收下,但從不當著送禮人打開禮品盒。不了解東西方人送禮品習慣的差異及其他禮貌原則,西方人會認為中國人虛情假意,中國人會認為西方人貪婪、小氣,從而產生誤會。
4. 語言禁忌在中西語言中的差別
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告訴學生哪些是英語中的禁忌語,以便尊重他人的隱私。在中國,人們常以“高壽”、“高齡”來詢問年長者的年齡,若以“芳齡”開路,甚至連女性的年齡也照問不誤;而在英美國家中,“How old are you?”這樣的問語就侵犯了她們的隱私權,因為英美人士不喜歡別人詢問年齡,女性對自己的年齡更是忌諱很深。中國人經常當面問別人結婚與否,甚至各類表格中均有“婚否”一欄;然而,英美人士,尤其是女性,決不愿意別人探聽她的婚姻狀況。教師還可以告訴學生英美人的最大忌諱是個人收入與支出,同樣,他們的體重、宗教信仰、詳細地址、政治傾向等都是他們不愿意談及的內容。
五、非語言交際的中西文化差異
人們在語言交際的同時,還伴隨著非語言交際,兩者共同形成交際的完整過程。正如David Abercrombie 所說:“我們用發音器官說話,我們用整個身體交談。”非語言交際行為同語言一樣能交流信息,傳遞思想,表達感情或態度以及標示交際者的社會關系、社會地位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非語音交際行為和手段有時比語言交際行為所起的作用更大,特別是在語言交際發生障礙時其代替、維持甚至挽救交際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而且非語言交際更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態度、心理活動和價值觀念。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在非語言交際方面存在較為顯著的差異。例如,SEFC Book 2A Lesson 10 Body Language 一課就專門講解不同國家、地區、民族人們的“身體語言”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歸納和對比文中所提到Body Language 以外,如果條件許可的話,還可以補充其他一些非語言交際行為,諸如,沉默(Silence)、非語言聲音(Nonverbal sound)、客體語(Object language)、環境語(Environmental language)等;或者舉辦這方面的專題講座;或者鼓勵學生直接與外籍人士交流和溝通。
教師可以編輯一些有關非語言交際方面的判斷題或問答題,以使學生對非語言交際在不同文化中的意義有更細致的了解,比如,拍別人的腦袋在中國和西方各代表什么意義?表達“我吃飽了”,在中國和英美各用什么動作表示?點頭是否都表示“肯定”,搖頭是否都表示“否定”等等。
總之,文化的融入及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應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尤其應當把文化背景知識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去。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1. 王振亞. 以跨文化為目的的外語教學 [J]. 外語界,1998.
2. 龔亞夫. 正確理解交際教學思想 [A]. 中國基礎教育網.
3. 許時升. 全國外語試驗學校建設中所遇到問題與對策 [J]. 中小學英語教學,2005.